【摘要】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94例系统性红斑狼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和对照组(糖皮质激素)各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以及免疫球蛋白(IgG)等指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1.49%>对照组72.34%,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而ANA水平观察组(1.79±0.31)U/L<对照组(2.68±0.47)U/L、抗ds-DNA水平观察组(1.01±0.19)IU/L<对照组(1.49±0.32)IU/L],IgG水平观察组(8.55±1.73)g/L<对照组(13.25±3.74)g/L,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治疗中,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能够安全、有效的治疗疾病,缓解患者的身心痛苦。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3-0047-01
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进而引起皮肤病变,同时会影响其心、肺、肾等多个重要脏器功能,对于患者的健康安全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一般采用药物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择治疗药物,用于调节患者机体内分泌、免疫功能,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轻多系统损害,使疾病长期缓解,恢复患者的正常生活[1]。本文探讨了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在94例系统性红斑狼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9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范围为27~56岁,平均年龄(36.53±3.74)岁。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范围为26~53岁,平均年龄(37.12±3.67)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糖皮质激素作为治疗药物。给予醋酸泼尼松片,行冲击治疗,按照0.8~1.0mg(kg·d)的剂量,口服用药,持续治疗1疗程(3d为一个冲击疗程)。间隔1周后,再次进行下一个疗程的冲击治疗。在此基础上,口服泼尼松40~60mg(1次/d)。
观察组采取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泼尼松的用药方法、剂量同对照组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环磷酰胺0.6~1.0g+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给药,每次用药间隔为3~4周。累及用药剂量达到8~12g后,用药间隔调整为3个月。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x-±s)和(%)表示计量和计数资料,行t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3.讨论
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生,往往会引起皮肤组织、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病变,并对心、肺、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害。感染、免疫异常是诱发疾病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的治疗中,需要采取抗炎、免疫调节的方法,使用具有相关功效的治疗药物。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常用药物,在药物的作用下,细胞免疫和体液反应均可以得到良好的抑制,同时还能够达到抗炎的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过程中,容易引发感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反而会对患者的治疗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上,将环磷酰胺作为辅助治疗药物,小剂量给药。环磷酰胺对于B细胞增殖具有良好的的抑制作用,同时还能够减少抗体生成。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的相互协同作用下,能够进一步提升药物的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
综上所述,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环磷酰胺是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有效方法,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有着显著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耀禹,段俗言,王静,等.环磷酰胺或霉酚酸酯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细胞及疾病活动度的影响[J].江苏医药,2018(12):1410-1413.
[2]于晶.糖皮质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10):44-46.
论文作者:黎俊杰,张俊州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5
标签:患者论文; 激素论文; 酰胺论文; 糖皮质论文; 对照组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重症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