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沥青路面养护方法论文_管丽萍

浅谈沥青路面养护方法论文_管丽萍

青岛市市南区市政工程养护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沥青路面具有力学强度好、行车平稳、低噪音、易于机械化施工及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已成为我国道路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基于沥青路面的优点,各等级道路沥青路面得以飞跃式的发展。如何在沥青路面的养护管理中,进行其病害处理和养护维修,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沥青路面;路面病害;养护决策

1 沥青路面的结构特点

沥青路面是在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作面层的路面结构。这种路面与砂石路面相比,其和强度稳定性都大大提高。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相比,沥青路面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振动小,噪音低,开放交通快,养护简便,适宜于路面分期修建,是我国路面的重要结构形式。

2 路面主要病害类型及成因

路面是在路基上铺筑成的一定厚度的结构层,直接承受交通荷载作用,受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作者按沥青路面使用状况,笔者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就典型路面的病害、成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2.1 裂缝类

沥青路面上出现的裂缝,按其成因不同分为横向裂缝、纵向裂缝、不规则裂缝和龟裂(网)裂四种类型。裂缝是沥青路面最主要的一种破坏形式。

横向裂缝是指垂直于行车方向的裂缝,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典型病害之一。按其成因不同,横向裂缝又可分为荷载型裂缝与非荷载型裂缝两大类。

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沥青面层分段摊铺时,两幅接茬处未处理好,在车辆荷载与大气因素作用下逐渐开裂;另一种情况时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或由于路基边缘受水浸蚀产生不均匀沉陷而引起的。

不规则裂缝主要表现为路基路面强度不足,特别是路面基层强度不足,基层被压碎开裂,造成路面产生不规则的裂缝。以及路面基层强度不均匀、疲劳强度不足产生的开裂。

2.2 变形类

车辙表现为沿行车带出现横向高差,是路面使用性能降低和导致损坏并要求进行路面维修的最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不合理,稳定性差或由于基层及面层施工时压实度不足,使轮迹带处的面层和基层材料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出现固结变形和侧向剪切位移引起。另外,重载和超载车辆过多也是产生车辙的重要原因。车辙一般是在温度较高的季节,沥青面层在车辆的反复碾压下产生永久变形和塑性流动面逐渐形成。车辙通常是在伴随着沥青面层压缩沉陷的同时,出现侧向隆起,二者组合起来构成车辙。

2.3 松散类

坑槽路面中出现的碗状坑洞,坑槽通常是松散、龟裂等其他破损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坑槽主要原因:由于面层材料粘结力不足或行车的反复作用下,被磨损、碾碎出现细料散失、粗骨料外露,进而骨料失去联结。路面严重龟裂养护不及时,随着雨水的下渗造成路面面层破损。路面基层强度不足造成基层破损而产生的路面坑槽。另外,啃边路面边缘破碎脱落,宽度10cln以上。主要原因是路面宽度不适应交通量的需要,路肩不密实,机动车会车或超车时碾压路面边缘造成啃边;路肩与路面衔接不平顺,以致使路肩积水,路面边缘湿软,在行车作用下形成啃边。

2.4 其它类型病害

表面磨光路面原有粗构造衰退或丧失,路表光滑。外在原因:沥青路面在车轮反复滚动摩擦作用下,集料表面被逐渐磨光,有时还伴有沥青的不断上翻,从而导致沥青表面面层光滑;内在原因:集料质地软弱,缺少棱角,或矿料级配不当,粗集料尺寸偏小,细料偏多,或沥青用量偏多等。修补损坏面积修补损坏面积过大,容易滋生其它病害的发生,影响行车的平顺性。

翻浆因路基湿软,路面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的现象。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土、温度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浆。

3 病害处治方法

3.1 裂缝类处治方法

对于缝宽小于3mm的裂缝可不作处理,大于3mm小于5mm的纵向裂缝,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纵缝进一步发展,出现啃边、错台且裂缝宽大于5mm时,则需铣刨面层(铣刨宽度为裂缝两侧各1m),并对裂缝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先进行填实,沿纵缝铺设玻璃格栅后再摊铺面层。

针对基层开裂引起的反射裂缝及沥青混凝土温缩等引起的横向裂缝,如缝宽较小可不予处理,如宽度在3mm以上,可将缝隙刷扫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净尘土后,采用乳化沥青灌缝撒料法封堵。如缝宽在5mm以上,可将缝口杂物清除,或沿裂缝开槽后用压缩空气吹净,采用砂料式或细粒式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充捣实。而由土基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如出现错台、啃边、裂缝宽度大于5mm以上的,则需沿横缝两侧各50cm~100cm范围开槽,挖除面层,按照纵向裂缝方法处理后填实,然后沿横缝加铺玻璃格删,重新摊铺面层。

3.2 车辙处治

3.2.1 对于连续长度不超过30m、辙槽深度小于8mm、行车有小摆动感觉的,可先将车辙内及其周围的尘土杂物清除,洒水润湿,然后通过对路面烘烤、耙松,添加适当沥青混合料填补并碾压密实即可。

3.2.2 车辙、推移的连续长度超过30m、深度较深(大于8mm)时,有行车摆动且跳动感明显的及严重颠簸、车辙的面积较大时,应把受损部分进行挖槽后再进行处理。方法为先将修补处开挖,开挖时应避免破坏路面基层,轮廓要比受损范围偏大。清理槽内杂质后即采用沥青混合料进行填补并碾压密实。

3.2.3 如果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应先处治基层。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处理后重新摊铺沥青面层即可。

3.3 松散、麻面处治

3.3.1 因低气温施工的沥青面层造成的小面积麻面或松散,可收集好松散料,待气温上升(10℃以上),清扫干净,重做喷油封层,喷洒沥青0.8~1.0kg/m2后,撒3~5(8)mm石屑或粗砂(5~8m3/1000m2),麻面部分中部嵌缝料应稍厚些,周围与原路面接口要稍薄,并注意与原路面的接顺,最后采用轻型压路机压实成型。也可采用乳化沥青封层方法进行修补处理;

3.3.2 由于油温过高,粘结料老化而造成松散者,应先挖除原面层后重铺沥青混凝土面层。

3.3.3 由于基层或土基松软变形而引起的松散,应先处理基层或土基病害后重铺沥青混凝土路面。

3.3.4 因沥青与酸性石料间的粘附性不良而造成路面松散应将松散部分全部挖除后重铺面层进行处理,面层材料中不得再使用酸性石料。

3.4 坑槽处治

坑槽处治首先对其四周按切割线进行切割,切割深度应该控制在路面厚度之内。切割完毕后,对槽内杂质进行清除。如发现基层或其它结构层受损,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处理。确保坑槽内无杂质后可在槽底、槽壁内喷洒乳化沥青粘层油,并保证其均匀性。沥青混凝土修补可采用人工摊铺的方式进行,摊铺时应采用扣锨法,以避免离析。坑槽深度大于8cm时,必须分层摊铺。摊铺后采用小型压实机械进行碾压成型。在进行路面修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路面平整度的控制,以保证其平顺性。

4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管理

以上病害处理方法为传统被动矫正型的养护方法,是在沥青路面出现病害后被动采取的补救措施,修复效果甚至达不到预期目的,而且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因此,保持沥青路面良好的使用性能,延长其使用年限,有效降低养护成本,成为了沥青路面养护管理迫在眉捷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护性养护科学理念的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一关键性问题。

预防性养护是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为基础,指在公路未出现病害时积极采取有效的处治措施,从而达到延长公路使用周期,是以降低公路养护成本为目的的科学养护方法。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被动矫正为主的传统型养护观念,积极发展预防性科学养护。

5 结语

随着交通量的增加以及沥青路面使用年限等因素影响,沥青路面养护管理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日常养护管理的同时,要不断加强路面病害的监测工作,要勤巡查,及时发现病害,认真分析病害的破坏类型及其产生原因,把握好预防性养护的实施时机,科学制定相关措施方案,同时加强养护施工工艺改进等工作,确保沥青路面养护管理真正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郭忠印.沥青路面施工与养护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王静思,程海潜.路基路面病害处治[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3]徐剑,黄颂昌.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理念与技术[M].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管丽萍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  ;  ;  ;  ;  ;  ;  ;  

浅谈沥青路面养护方法论文_管丽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