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关系笔谈——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思想论文,笔谈论文,学科建设论文,坚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6年6月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课题,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调研,已形成一些初步成果,特别是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和研究体系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意义问题上,取得了多方面初步成果。在这里,我作为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想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支撑问题作一些阐释。
课题组在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建议中,对两个问题作了强调。一是关于“增强学科建设意识,夯实学科建设基础”问题。课题组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既具有一般学科的普遍性质,又具有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质。必须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共同理论基础和强大思想武器。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进一步落实中央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指导地位的高度,着力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二是关于“明确学科建设重要任务,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问题。课题组认为: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高到学科的高度加强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重要动因之一,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始终如一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课题组强调这两个问题,既是为了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也是为了凸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学科支撑的根本要求。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以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为特征的学科,它按学科研究领域与学科发展的主要方面,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分学科即二级学科。因此,在整体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仅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的研究,提升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及其现时代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不仅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这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认识的重要方面。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多种看法,主要的大概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可以称作“重合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持一种轻视、冷淡的态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涉及的范围,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方向和内涵。这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内在要求相悖的学科发展思路。确实,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高度;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就已经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全部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涵盖面更为广泛,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最为基本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观点可以称作“主从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五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化建设的任务时,“主从论”轻视或者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各学科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这一根本任务,以一种“纯学术”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意义。“主从论”的片面性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分割开来,使其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上。
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作“渗透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的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我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涵。
我们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例,说明以上三种观点的差异。在“重合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是完全重合的,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要把培养好胜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的教师作为学科建设的全部目标和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更为广泛的学科背景和建设任务漠然视之。在“主从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并没有直接的联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只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游离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与其所具有的内在联系。在“渗透论”看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尽管具有显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的背景,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只是依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并不足以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同样能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及其与中国实际结合等基本理论的支撑。同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建设也不能脱离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这样一些二级学科,因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规律,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和现实的结合的视角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特殊过程和特殊例证。“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探索的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则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特殊规律。当然一般寓于特殊之中,一般的结论是从世界各国的具体中提炼出来的。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切实介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的学科支撑就是不全面的、不完整的。这就是“渗透论”的理解。应该说,“渗透论”更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内在联系和科学结合。
因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关系问题的理解上,有两个方面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重视。
一方面,必须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贯穿和渗透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建设的全过程中。要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研究领域及其内在联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都要着力于从学科的合力上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学科基石。应该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衡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的重要方面之一。
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服务的方式和渠道。要根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殊要求,注意从研究方向、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实践教学、培养方式以及专业培训等多方面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包括提高现有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和理论素质)、培养新的师资以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特别是难点、热点问题,将研究的最新成果编写成教学参考资料,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考,或通过专题培训提高其理论素质,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强调“渗透”,并不简单地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具体课程的重点支撑。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要更多地侧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侧重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建设列为各自的重要建设任务,认真研究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理论体系、典型案例、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学形式,用新的结论、新的观点、新的知识、新的材料、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其提供直接的学科支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要则重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85方案”中,曾经开设过“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并列的课程,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两者的统一。“98方案”中,社会历史发展教育的线索统一于理论历史发展线索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05方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际上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相对应,再次把社会历史发展教育和理论历史发展教育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教育之间的统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正是专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为背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过程中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是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提供坚实的学科支撑的。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课程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