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崭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7-0195-07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报告。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和13年的基 本经验,提出今后工作的基本任务中,始终充满着浓厚的社会主义人文情节。党的十六 大在新世纪胜利召开,把我国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面我 们通过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学习,肤浅地谈谈党的十六大对社会人文关怀的新贡献、新 发展。
一、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与本质特征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人本主义发展到了现代形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和政权的 巩固与发展,社会人文关怀在西方社会,乃至在世界范围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随 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出现,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走出了早期人类 社会虚幻不实的关怀阶段,超越了资产阶级狭隘的人文关怀境界,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无产阶级的人文关怀,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实际运动基础之上,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 解放相一致。新中国建立,使我国人文关怀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但是,我国社会主义 人文关怀,经过了曲折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对历史上人文关怀精神进行了批判继承、 吸收发展了对我们有用的正确成果,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情况,把社会主义人文 关怀精神,提升得到了崭新阶段。
在西方人文主义者那里,人文关怀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社会人文关怀影响较大较早 的历史,总是与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相联系的。“人本主义”的原意是人道或 人性,可翻译为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它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相当于“人的学问”。人 文主义者接过早期思想家的“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都具有”的口号,对在封建专制 、宗教精神的统治下,提高人的尊严,有利于解放人的思想,讴歌自然,赞美人生,要 求追求活生生的“人的一切”,有利于人们争取自身的解放,为新兴市民即资产阶级提 供了反封建的思想武器。他们发掘和整理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思想,发展了与宗教 文化相对的世俗文化,推动了人们对哲学、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 深入探讨,是有历史功绩的。但是,在人文主义者那里,人文关怀只是资产阶级的,与 劳动人民是毫无关系。人文主义者宣扬的“人的一切特性”,性爱、物质享受、自由思 想,都是当时资产阶级的“特性”。所以,人文主义者以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人性,冒 充整个人类的共同人性,从一开始就是虚伪的。同时,他们宣扬的,所谓人有权享受“ 人的一切”的东西,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享乐的方式和内容始 终是由社会的整个制度决定的”[1](P.489),脱离了社会制度,脱离了社会成员个人的 生活条件,把享乐看作是不加区别的,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同样适用的,在阶级社会里 ,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是“一种肤浅的虚伪的道德学说。”[1](P.489)西方人文主义 者,大都轻视人民,脱离人民,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文化方面,他们认为人 类是天生不平等的,他们轻视人民文化,很少从人民中吸收思想营养,也不关心人民的 文化需求,他们大都是一些居于群众之上的精神贵族。虽然,资产阶级早期的革命过程 ,高喊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高举“人权”的旗帜,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有着 历史的影响,但是,今天某些帝国主义的霸权主义国家,到处以“人权”干涉弱势国家 的主权、国权,在“人道主义”口号掩护下,践踏弱势国家中人民的生存权、生命权, 把某些地区国家的民族,作为他们世界战略和新式武器的实验地,充分暴露了现代资本 主义人文主义的虚伪性、奸诈性和残酷性。在他们那里,公平、公正何在?自由、平等 、博爱何在?人文关怀的公理何在?
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与资本主义的人文关怀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十六大报告 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第一,我国人文 关怀,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根本性质。报告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 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 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 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2]这就 是说,我国社会主义改革过程,始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这就指明了社会 主义改革中,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这是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与以 往的社会人文关怀根本性质区别的地方。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就是社会主义最高、最 根本的人文关怀。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加强民主 政治建设,突出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政治文化的文明要求,把人文关怀纳入到了人类 文明发展的新水平。文化是人特有的本质;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党的十六大把社会 主义的人文关怀纳入到政治文化建设上,纳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文明中,这就使社 会主义人文关怀,融合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进程中,达到了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 律的深刻认识,是对历史搏动点的着力把握。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公平的社会关怀。我国社 会主义的公平,从本质上讲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公平。我国社会主义的公平,是对人类社 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公平观、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高于以往社会的 公平。从本质上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人类社会最科学最合理的公平观;社会主义是人 类社会发展的最合理的公平制度,社会主义的运动与实践,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公正 、公平、正义的实践活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 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政治上,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 权利”。[2]在文化上,应当“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在这里已经从经 济、政治和文化的不同方面,内涵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要求及其多样性。这就为我们 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初 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为社会公平与公正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基础。从其经济方 面、政治方面和文化方面总体上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原则,是基本适合经 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的。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 领域,也就基本上坚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党的十六大,突出地把人文关怀建立在社会 公平公正平等的基础上,把人类的社会人文关怀推进到了一个崭新阶段。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始终把广大劳动人民置于人文关怀的中心地位。党 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 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 方面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在这里,广大人民 群众已经被提升到人文关怀的核心地位。在这里的人文关怀,并不是指某一个社会阶层 ,或某些个别集体人员的利益,而是指“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 既指“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包括知识分子 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也指“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员和 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 、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这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所及的,“不论是体力劳动 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的 劳动”者,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建设中的创业活动 都应该受到鼓励。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2] 在这里,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所及的,既包括城镇人口利益,也包括保护农民的利益;既 包括西部地区人们的利益,也包括中部、东部地区人们的利益;既包括对通过诚实劳动 先富起来阶层的人们的利益,也包括中等收入阶层的人们的利益,同时,更加注意弱势 群体的人们的利益。因此,这里的人文关怀是广泛的全面的。
第四,我国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怀。党的十六大报告,对人 的关怀突出的特征,不仅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以实现人的物质关怀,而且强调政治文明 建设,推进人的政治关怀,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制的改革,促进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怀。报告指出:要依法治国,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的 尊重和保障”。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 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性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牢牢把握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文化的发展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 方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坚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 德建设”,“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励人。”“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就把社会人文关怀提高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上 。同时,社会主义人文关怀,一方面,十分重视发展教育和科学文化,以满足人们的文 化需求,注意实现文化教育的公平权利;另一方面,也十分注意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吸 收文化营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第五,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是党的“三个代表”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六大指出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 在坚持执政为民。”[2]这里“关键”、“核心”、“本质”三个方面的要求是至关重 要的,也是不可分割的。“与时俱进”是坚持“党的先进性”能否实现的保证;坚持“ 执政为民”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最终目的。执政的最终目的是“为民”;做到“执 政”、“为民”,又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这里“民本”的思想,以民为本,是党 的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点。所以,党的三个代表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以民为本”,人 民群众利益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是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在新的世纪的崭新贡献。
第六,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关怀。党的十六大非常重视可 持续发展问题。报告指出:必须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不仅是对当代人的关怀, 而且还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把经济的发展放在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地位上。这是社 会主义人文关怀,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抓住了趋势,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人文关怀 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提升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是全面的。既反映了时代的根本要求,又符 合中华民族的振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又是十六大 精神的根本落脚点,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第一,这种提升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的人文关怀思想的发展 。早在普罗泰戈拉那里就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 者不存在的尺度。”[4](P.54)那时就把主体的人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从此以后,作 为关心人的问题,虽然有过中世纪的曲折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思想家都作了认真的研究 ,但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近代哲学,才把关心人的问题提到十分重要、非常突出的 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就是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的制度,则是人的才 能得到充分的和全面的发展,完全脱离动物界、成为自由自觉的主体的制度。在马克思 那里,把尊重人的价值,对人的关怀作为理论的核心点。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关 心人,求得人类解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关怀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关于人 的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与抽象的人本主 义有着根本的不同。毛泽东强调,人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 义、毛泽东思想人的关怀思想,他批判了那种宣传抽象民主,“或者宣传抽象的人性论 、人道主义”[5](P.43)的观点,突出了社会主义所关怀的人,就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 践活动中的人,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广大人民群众。邓小平社会主义人的关怀,是作为从 先富到共同富裕对人的关怀,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 点之上的。他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人的关怀,最根本的出路是在于发展生产力, 增加社会财富,通过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带动其他的人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他说:“在 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 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 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 国家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6](P.152)在这里,他强调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起来的,然后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社会主义对人的关怀,总是具体的,是在具体条件下逐步实现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基本原则,让人们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线富裕起来,这是基本的政策。这两个方面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邓小平从先富到共同富裕观点,凸现了人民群众主体利 益的思想。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 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5](P.244)他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路子会越走 越宽,人们会各得其所。”[6](P.152)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让人民得到“ 实惠”。他把有无群众观点,作为判断是非的重要依据。他常常把“人民理解不理解”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相信不相信”、人民“拥护不拥 护”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定在富裕程度上要拉开一定的 差距,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矛盾,如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然导致群众的不满 情绪,影响社会的安定局面,必定什么事情也搞不成。
党的十六大,突出了人民群众这个主体的根本利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和邓小平理论的人文关怀思想,凸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 关怀精神的提升,不是为了经济而发展经济,为了政治而发展政治,为了文化而发展文 化,为了党的建设而建设党。也就是说,十六大的目标任务和一系列的根本方针政策和 措施,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十六大的最重要 社会价值,这是十六大理论的核心。十六大报告指出:十三年来,我们取得了重大的历 史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是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公认,这十三年 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 、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这 就是说,这是一个“政通人和的时期”。“政通”之所以达到“人和”,就在于“人民 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由于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 民得到实惠最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大幅度的上升。在这里,人民群众的主体利 益是根本的,这是“政通”达于“人和”的重要社会价值。“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 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2]
第二,这种提升有利于党的十六大主题精神的贯彻落实。只有坚持社会人文关怀精神 的提升,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十六大制定的战略目标和基本任务。首 先,十六大报告,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问题,而且,在十六大的全部战略 目标与任务的制定上,都把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点。党的十六大指出,我 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 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2]为此,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 里,正是把社会主义社会全面的人文关怀,作为重要的内容,贯穿于这些目标之中的。 报告指出,在经济方面,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开发的经 济体系,实现“城乡人口的比例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 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富普遍增加,人民过 上更加富足的生活。”[2]在政治方面,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人民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使人民安居乐业。在文化 方面,必须形成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文化教育的权利。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关怀的发 展。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构成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忽略或降低人文关怀的程 度,是不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 设,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只有“全社会全民 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因此, 十六大提升社会主义人文关怀,有利于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为推进 现代化建设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
其次,这是对建设小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达到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的最终目标。 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 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提高小康水平, 关键就在于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水平,也就是说,在经济、政治和 文化等不同的方面,全面地提升了人的关怀水平。我们在未来建成的将是较高水平的、 对人全面的、基本平衡关怀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全面提 升,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思想,形成了内在的价值核心和目标走向,为提升 小康建设水平奠定了科学依据。
再次,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的全面实现。公平,是人的内在本质要求。社会 主义的人文关怀,就是社会的公平关怀。对人的公平关怀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发展 的核心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际生活中,如何关心人,提高人的公平地位, 特别是应当以什么方式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公平、政治公平、文化公平,调整新形 势下的人际关系,这应当成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关怀核心问题。公平问题是我国理论界讨 论的热门话题。关于公平问题及其如何解决,人们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利益关系 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党的“十六大”报告,吸收了理论界讨论的成果,为我国 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解决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把对 人的公平关怀与社会经济公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就为社会主义经济生活中的矛盾解决 ,确立了坚实的经济公平与实践公平的基础。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公正要求极为重 要的经济表现,也是人的平等关系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公平原则。如前所说,共同富 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是,平均主义则不是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只能走向共 同贫穷。人们要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只要先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然后 才能带动其他的人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一条真正实现人的经济平等,达到公平、 公正的经济道路。在这里,对人的公平经济关怀,已经把劳动经济、分配经济和提高经 济效率与经济公平统一在一起,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关怀奠定了崭新的经济学基础。可 以说从先富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开创了社会主义新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点,又是实现新经 济学社会公平价值的核心点。党的“十六大”报告,对过去我们在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上 ,出现不足或失措的原因做出了切合实际的分析。既包括经济的原因,政治的原因,也 有文化上的原因。因此,为实现人的公平关怀,不仅要求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且要 求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进一步从政治上、文化上为人的全面公正的实 现,从体制、制度的全面建设上作了思考。政治文明建设的提出,这是从民主政治建设 的高度上,对社会公平问题解决做出了根本的政治制度保障。这就创新发展了人的关怀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的公平、公正的政治新方向。总之,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 关怀精神的提升,有利于十六大主题的落实,全面建设公平的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根本目标。
第三,这种提升有利于贯彻与推进党的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的发展。首先,有利于 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落实。党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思 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 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必须始 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 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与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一致的 ;坚持党的先进性,是与综合国力,即先进政治的根本要求是一致的;坚持党的先进性 ,是与发展先进的文化一致的。总之,坚持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是党的三个代表 的根本点,是与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全一致的。坚持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就是推动 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落实。
同时,有利于党的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一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也就是从野蛮走向文明,人类自我逐步觉醒,人类关怀日渐发展的过程。在人类童年, 人对自己的认识是肤浅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为了生存的需要, 人们作为个体,只能以绝对地服从氏族的集体利益为准则。个人无所谓自我意识和自我 价值,无所谓荣辱、尊卑,也无所谓真正意义上人的关怀。随着奴隶制度的产生,人类 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人并没有解放和觉醒。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虽然在一些思想家那 里,已经有了对人的认识要求,并逐步发展到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实现的理性思考 。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逐步由早期的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经过中期的启蒙 思想家提出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的口号,产生了很大 的影响。19世纪以来,费尔巴哈则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了以人的爱代替对神的爱。这 时,对人的“博爱”被上升到人的本质。但是,在以往的阶级社会中,对人的关怀,只 能是统治阶级自己或统治阶级内部的关怀,对于劳动人民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到了马 克思主义那里,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才有了对劳动人民真正的关怀。在马克 思主义那里,人的关怀是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无产阶级的解放一 致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中,对人的关怀总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制 度的确立,使我国社会发展历史上的人文关怀出现了根本性的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又把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推向了崭新的时代。党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人文 关怀与时俱进的结晶。同样,党的十六大关于社会人文关怀精神的提升,是在把握时代 精神的基础上,使党的三个代表思想与时俱进,发展了人类社会进步过程的人文精神, 把人类社会的人文关怀,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就势必在本世纪把我国社会 主义人文关怀的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步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三、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准十六大创新的社会人文关怀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把我国广大的劳动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下解放出来, 这是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的建设,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开 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从精神解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从物质、文化需求的方面, 从民主政治权利满足水平的提高上,把人的关怀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党的“ 十六大”报告要求,在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 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1]这就从人的全 面发展的方面,把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关怀,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现阶段要实现社会主义全面的人文关怀,还存在许多的困难,任务 还十分艰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准十六大实现社会主义人文 关怀的根本途径。
第一,从当前的阶层发展新特点方面来看,必须坚持把党的三个先进代表思想与树立 全面的人文关怀的思想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们仅从党的先进性与人文关怀的全面性的二 者关系来说明。首先,从党的阶级、阶层基础新变化方面来分析。党的十六大指出:随 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虽然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成员结构和就业方式都 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他们的数量得到增加、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始终是先 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不断产生,他 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党从成 立那一天起,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 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的阶级阶层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必 须“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并深刻认识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 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 ]因此,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性 充分调动起来,是至关紧要。所以,从人文关怀的阶级、阶层的层面新变化、新特点看 ,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应该是对中华民族的不同阶层,而且也应该把人文关怀及惠一 切中国人民,包括弱势群体人员的关怀。
其次,从党的三个先进代表来分析。“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这就要在 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要进行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既要有经济的关怀,这只是最 基本的人的物质利益关怀;更应该有政治权利的关怀,这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点;也 要有文化权利的关怀,这是人的精神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在对人文关怀全面认识理解 基础上,才能真正树立全面的人文关怀思想,也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人文关怀的全面发 展。
第二,从提高人文关怀的精神文化质量看,必须把人文关怀与人文素质的提高结合起 来。如前所说,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是全面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 ,是人的需要的更高要求。因此,提高全民族的人文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非常必 要的。为此,优化教育结构,完善教育体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资助贫苦学生的 政策,实现人们的受教育权;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的社会效益,生 产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实现人民的文化成 果享有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 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以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
第三,从人文关怀的社会公平原则看,必须把坚持社会公平原则与全面实现人的公平 关怀结合起来。我们应当看到,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中,我国正处于由农耕 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经济体制上,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由于多种 原因的结果,现阶段的公平也只是相对的,在人们的公平待遇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全 公平的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严重不公的情况。社会生活中两极分 化严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还 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的 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 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就业 和社会保障压力大”。[2]在这里,他比较符合实际的揭示了我国在经济领域的部分不 公平现象。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应当提到日程上。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人民的某些政 治民主的公平权利,也还没有完全实现,政治上的公平权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文化 教育上的平等待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都是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公平 上,存在的不可忽视差距与问题。如果不提高到日程上,加以认真的处理与解决,既不 符合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要求,又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事业。只有正确地 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才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平问 题,才能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正确地处理好社会公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 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
第四,从人文关怀的发展趋势来看,必须把社会人文关怀与自然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如前所述,人文关怀要重视从社会条件的不同方面,做出不同的要求才能实现。但是社 会主义的人文关怀,本来不是仅仅停留于社会层面内部,而且还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 的关系,把通过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指出,即使 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也要把生态环境建设置于重点地位。只有坚持“可持 续发展战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 协调,“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证人民 共享发展成果,福及子孙后代。
第五,从人文关怀的制度保障来看,必须把人的关怀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邓小平早 就指出:制度问题是“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P.333)的。因此,我 国社会主义人文关怀应当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观念领域,坚持与建立社会主义 社会公平关怀的保障制度。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离不开制度问题的解决,只有坚持制度 的改革与建设,才能形成人文关怀的保障体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随着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发展,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以及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中的人与人的经济差 距,越来越大。对弱势群体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重视与思考。党和国家在做出西部大开 发的实施战略之后,又一再强调对农民减负政策的落实、对失业人员就业、下岗人员的 再就业,以及社会保险、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发展,理顺分配政策,加快政治文明建设、 提高教育文化水平,等等方面,都是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通过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确保社会主义人文关怀的具体实施。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关系中出现的利益矛盾、人际间的经济矛盾,做出制度保障的深刻认识。只有坚持制度 的建构,并通过制度制约机制的作用、制度监督体系的有效运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人 文关怀的制度化、有序化。
收稿日期:2003-03-08
标签:人文关怀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党的十六大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社会人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