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我国信息意识理论研究的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进展论文,意识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83年《情报科学》第3期刊登卢太宏《社会的情报意识和社会的情报能力》一文始,图书情报学界在迄今为止的14年里已对情报意识、信息意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全面探讨与研究。特别是1992年国家科委改“情报”为“信息”在图书情报界引起广泛讨论之后,有关情报意识、信息意识的研究再度成为热点。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共发表相关论文140余篇。归纳起来,以90年代为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90年代之前,由于对许多基本问题缺乏确切的认识,因此这一阶段的研究侧重于情报意识的基础理论,包括概念、内容、分类、特性、量化测量、制约因素、现状分析、强化措施等方面,约有论文80多篇;第二阶段是90年代以后,除了基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专类情报意识、信息意识的研究也日渐成为重点,这一阶段的论文有50篇。1992年《情报资料工作》第5期发表的刘助仁《近年来我国情报意识理论研究的进展》一文,对第一阶段研究作了较为详细的总结。
1 信息意识的基础理论研究
1.1 信息意识的概念
(1)信息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从心理学上讲,包含人们对信息和信息工作的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还包含脑生理机制对人体各感受器官的信息刺激作用,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又会在人脑中转化为心理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这即信息意识。[1]
(2)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关系的理解,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观念和自觉能力。[2]
(3)信息意识既是信息主体对信息的认识过程,也是其对外界信息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动的反映。[3]
(4)情报信息意识是大脑对情报信息的反映过程,是人们捕捉、判断情报信息和决定自己对情报信息的一种能力。[4]
(5)用户的信息意识是指信息摄取的主体对客观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映,它使信息用户从信息中引出概念、思维、计划,用以指导自己的意志行为。[5]
1.2 信息意识的内容
有关信息意识具体内容的文章较少,今仅取较具代表性的一例加以说明。马海群在《论信息素质教育》一文中,认为信息意识包括信息主体意识、信息获取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保密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等多种形式。[6]
1.3 信息意识的表现
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较为一致,认为信息意识尤其是强烈的信息意识主要表现为:(1)对信息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2)对信息具有持久的注意力。(3)对信息价值具有判断力和洞察力。[1]<#2#>
1.4 我国社会成员信息意识薄弱的原因
我国现阶段的信息业尚处在自然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全民族的信息意识还很薄弱,在思想方面真正完成由信息意识到信息意志行为转换的人还是少数。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1)对信息意识的理解狭隘;(2)信息思路不开阔;(3)对信息缺乏敏感性;(4)“重藏轻用”的陈旧观念较强;[1]另一种观点认为:(1)数千年的封闭意识影响着人们信息观念的改变;(2)用户的信息培训缺乏统一和政策法规的保证;(3)信息污染阻碍了用户信息意识的萌发和发展;(4)信息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5)信息资源管理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5]
1.5 信息意识的培养
从宏观上提出了社会和学校共同培养的战略措施。(1)学校教育:①中学教育,每周开设1~2课时的基础教育;②大学教育,主要表现在文检课上。(2)社会教育:①大力开展宣传活动;②普及在职人员的情报、信息教育;③社会教育应得到各级领导的支持。[4]
2 情报信息意识的专类研究
2.1 大学生与研究生情报信息意识培养研究
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情报信息意识,有如下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的情报意识不是哪一门课或哪一个部门能单独承担和完成的,而必须由各种教学、各个与之有关的部门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加之学生自我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从图书情报部门、文献检索课、专业课教师、大学生自身、领导部门等五方面来考虑。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学生情报意识的培养包括三个方面:(1)开展情报教育启蒙教育。第一阶段情报启蒙教育,是对大学新生的“图书馆利用”教育,第二阶段情报用户专门教育,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2)重视情报实践,增强学生的情报感受性和情报技能。(3)优化情报环境,促进情报意识的发展。[7]
对研究生信息意识教育的研究较少,主要观点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情报检索知识。(2)情报研究知识。(3)科技文献写作。[8]
2.2 高校教师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培养高校教师的情报信息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可及时更新知识,防止知识老化;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起点;避免重复研究;有利于提高接收情报的灵敏度。增强其情报信息意识,首先应增强他们需要情报的意识,再次是查新情报的意识和情报交流的意识。其措施在于:(1)高校图书馆应定期或不定期为教师开设讲座、短期培训班。(2)高校图书馆要强化情报职能,让教师真正认识到情报信息在教学科研中所起的重大作用。(3)注意培养教师的交流能力。(4)高校领导要把增强教师的情报意识当作一件重要工作来抓。[9]
2.3 信息工作人员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对信息工作人员情报信息意识内涵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从心理品质、思维能力、工作模式三方面对期刊工作者的情报意识进行阐述。[10]另一种观点则将其分为五个方面即:情报质量意识、情报用户意识、情报开发意识、情报创新意识。[11]还有一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就其实质来说是基本一致的,分为情报服务的意识、搜集情报的意识、开发情报的意识、情报教育的意识、利用情报的意识。[12]
2.4 农民情报信息意识教育研究
我们都知道,农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知识水平低、信息意识淡薄,难以自觉地搜集、获取、利用科技信息,这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加强农民情报信息意识的教育。遗憾的是,目前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较少。主要观点认为,对农民情报信息意识教育的措施有三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抓基层教育、进行培训教育。[13]
2.5 领袖人物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对领袖人物情报信息意识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理解和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毛泽东思想、理论及实践活动,蕴含着强烈的情报意识,有的业已形成情报思维,包括情报基础和情报观念——搜集、掌握情报的意识,情报加工和研究的意识,情报传递的意识,其中渗透着情报灵感、情报敏感、情报选择、吸收、认识和利用能力等。[14]而邓小平情报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他对情报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开发性、预见性等方面。<#15#>
2.6 党校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党校图书馆门庭冷落的原因是:(1)党校学员大多来自领导岗位和实际工作岗位,大多不会利用图书馆。(2)教研人员经验主义思想作崇,情报渠道狭窄。(3)党校学术空气较之高校和科研机构淡薄。(4)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不完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5)忽视对读者的宣传、教育。(6)领导忽视情报工作。党校图书馆激发读者情报意识的对策有以下三点:(1)广泛开展宣传工作。(2)对党校读者按不同类型分别培训,并作为长期任务来抓。(3)完善服务设施,强化服务职能。[16]
2.7 企业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企业信息工作的好坏对企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对企业信息意识研究的文章较多,主要涉及到决策者的情报意识、企业公关人员的情报意识等方面。
对企业决策者来说,情报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对情报具有敏锐的感受力。(2)对情报具有稳定的觉察力。(3)对情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4)对情报具有果敢的判断力。[17]
企业公关人员应具备的情报意识:(1)情报是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信息选择传递。(2)情报的传递手段繁多。(3)情报是可以被利用的。(4)情报对企业来说具有重大影响。(5)公关部门是搜集情报的良好场所。(6)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利用情报。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培训要制度化。(2)培训要从实际情况出发。(3)培训中注意各种形式。(4)培训工作社会化。另外,其基本培养途径有:(1)加强宣传。(2)在工作中加以培养。(3)鼓励公关人员自学。(4)举办培训班。(5)加强公关人员与企业内部情报工作人员的交流。(6)举办各种企业情报专题报告会、研讨会。培养的具体内容主要有:情报对企业的作用和意义的教育、情报学理论的教育、情报技术与方法的教育、文献检索知识的培养。[18]
2.8 科技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科技情报意识的作用:一种观点认为:(1)对科技活动具有导向作用。(2)对科技活动具有启发活动。(3)对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有参考作用。(4)影响对科技情报接收的灵敏度。(5)对利用科技情报有增强作用。[19]另一种观点认为:(1)能为科研项目选题服务。(2)能加快科技成果形成。(3)可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和使用。[20]
2.9 欧美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欧美人信息意识的十种观点:不可知论、心理现象论、直接经验论、物质反映论、觉察论、觉醒论、意识流论、副作用论、排除论、场论。在特定背景下,与东方相比,欧美信息意识有分析性、开发性、哲理性、实践性等特征。[21]
2.10 全民情报信息意识研究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情报信息需求逐渐增加,提高全民信息意识成为当务之急。其主要方法有:(1)增进对情报信息资源的理解。(2)增强危机感。(3)增强紧迫感。(4)加强责任感。(5)增强使命感。[2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90年代之前的研究着重于情报信息意识的基础理论,而90年代以后则由综合走向分化,研究者对各类情报信息意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进一步阐明了情报信息意识的重要性。在90年代以来的研究论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显著特点,几乎在所有论文中,都不同形式地表达出这样一种情感,即通过对信息意识及其重要性的研究,目的是为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促使全社会成员增强信息意识,以提高全民族的信息能力,为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良好的信息条件。这种责任感精神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