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的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教育质量论文,效益论文,义务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已十年整。十年来,全国各地积极贯彻义务教育法,使全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8%,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人数也达到74.6%。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应当看到由于教育自身和外部的影响,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义务教育的质量却令人堪忧。不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儿童最基本的需求,使他们的求知欲受到挫伤;不平衡的课程设置,片面的评价标准导致儿童片面发展;不合格的教师,可怜的教育经费,造成教育质量低下。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关键的一条是办学思想不端正,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尽快走出“升学教育模式”的误区,建立新的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素质教育。

一、升学教育:义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背离

义务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教育,因而,它的任务是:一为以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二为年轻一代未来生活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两项任务在教育实践中却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而是割裂开来,偏向了第一任务。从建国初,我们学习移植了前苏联整套的教育模式起,基础教育就形成了直到现在仍发挥作用的“城市化的英才教育模式”。走的是一条“城市基础教育普通化,农村基础教育城市化”,“基础教育是升学教育”的路子。尽管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大的教育改革,试图走自己的道路,但都不很成功,像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文革期间的开门办学,“五七”指标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国家急需各方面的人才,恢复了高考制度,所以办学模式,质量目标模式又回到了单一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上。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有的学校只教考试科目,非考试科目不教不学,只重应考内容,忽视德、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一些教师只面向少数优生,而对中等生和差生则置之不顾;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许多教师违背教学规律,违背青少年、儿童成长规律,加班加点,死记硬背,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与义务教育的性质恰恰背道而驰。

我们知道,义务教育是大多数人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转换时期(在我国初中将是大多数人的转换站,约有70%),同时也是继续接受高一级教育那部分人的转折点。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倾向及能力和培养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就业能力之间总存在着如何使之协调的问题。也就是说义务教育的两项任务对每个学生(或一个学生群)来说并不是同等重要。因为他们未来的出路、他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接受完成哪一项任务更重要一些。对于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来说,义务教育的结束就是他们学校教育的终端,因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应把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对城市学生来说他们中间95%以上的人要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这些人将按1:1 的比例接受普通高中教育或职业高中教育(含中专、技校),因而,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升学教育为主,同时,加强职业倾向、职业意识教育。事实上,义务教育受制于全国统一的质量效益模式,始终没有能摆脱传统的升学教育模式。追究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基础教育难以从社会的价值取向的羁绊中摆脱出来。社会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偏向于非经济的功利价值观,即评价一所学校办得好坏其主要标志是这所学校的升学率的高低。而家长对子女教育投资积极性往往看孩子毕业后有无能力收回所耗费的“机会成本”,加上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群众对送子女接受教育没有强烈的要求。社区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到教育中来,可以说教育只是教育,脱离了社区,也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尤其在农村,随着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需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脱离实际,学生学非所用,升学无门,就业无能,学校缺乏吸引力。如果农村义务教育不能从目前升学教育的模式中解放出来,不能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办学的积极性,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可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建立新的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既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求,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二、素质教育:重构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

义务教育应当建立怎样的质量效益目标模式呢?这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生产发展的水平和社会生产及生活方式,取决于义务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少数统治者和为他们服务的知识分子,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以后教育不仅培养统治者,还担负着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到了当代,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所培养的功能性成员范围更为广泛,几乎囊括了社会分工的各个方面。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遇到最大的困难一是技术不够,二是高素质人才缺乏。时代迫切地要求教育培养出大批的科技人才,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因为一个教育落后的、文盲众多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因此必须加快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使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按照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对儿童、少年实施全面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包括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成为义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义务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本质。

那么,什么是素质教育呢?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不同的教育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这个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是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这个时代教育特征的代名词。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宗旨,彻底摒弃了片面的应试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它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必须从着眼少数学生转到面向全体学生,从重智育重知识转到全面发展重视能力,从淘汰教育转到合格教育轨道上来。

素质教育要求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的对象。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说教,而是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鼓励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发展,以素质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为标准,综合衡量教学质量和办学质量。

素质教育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它打破过去的统一规格的人才观,主张人才结构的多层次、多样化,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各有发展,教师要认真研究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特长或潜在的优势,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智慧与才能。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的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最终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侧重未来的教育。它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的,追求教育的长效性。素质教育是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相统一的教育,着眼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因而它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预见整个世界前景,使学生的素质适应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基础,是手段,要达到的目的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现成的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让学生面对挫折、面对挑战,自强不息、奋发向上,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和批判精神的学习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比较圆满地完成义务教育的两个任务。所以,在义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要求和本质特征,同时,把素质教育模式作为义务教育的质量效益目标模式,有利于端正办学思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三、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素质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

要突破传统的升学教育模式,确立素质教育质量目标模式,当前关键的是要认真执行新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立并完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特征的教学体系。

前文已述,义务教育是全面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定向的职业教育、天才教育和特殊教育。因而,义务教育教学要把提高每个适龄儿童和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作为主要任务,并以此为依据选择教育内容、 安排课程计划和编写教材。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新课程计划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和课业负担适当;从我国实际出发,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它成为国家对义务教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为我们建立素质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框架。据此,我们认为建立素质教育教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打破国家统一安排课程的模式,增加地方安排课。这样在不降低、改变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地方安排课程中开设部分选修课、职业技术教育课、乡土教材课等,既考虑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考虑到儿童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其次,改变单一的文化基础课模式,增加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学生劳动观念淡漠、劳动技能素质薄弱的状况,要在小学阶段增加劳动课,初中阶段开设劳动技术课,并进行职业倾向、意识教育。第三,把活动课列入课程计划。改革单一的学科课程模式,使学校课程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个板块安排。活动课程主要有:晨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传统活动等,通过活动课要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精神生活,增进身心健康。

2.在教材编写上:首先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各学科都力求结合本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生动具体的思想教育,特别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重视民族文化传统教育、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其次,重视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内容必须更新,选择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同当前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各学科教材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联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自然要联系工农业生产、现代科技发展和现代生活实际;英语要加强交际用语训练;生物要增加关于生态平衡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等。第三,在教材编排顺序上要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进程的关系。各学科教材要以现代教学论和心理学为依据,研究学科特点和儿童认知规律,研究教与学的关系、精选教材内容、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第四,要重视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各科教材仍然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必须从狭隘的以书面知识为中心的“双基”中解放出来,理科加强实验,文科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3.在教学上: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走出应试教学的怪圈,创造适合儿童的教学,要把儿童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要相信儿童个个能教,个个能成才。第二,要彻底改革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第三,改革教学评价标准。改变过去以文化课成绩好坏定学生优劣、“一好”代“三好”的做法,建立素质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综合性评价。

标签:;  ;  ;  ;  ;  

素质教育:义务教育质量效益目标模式的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