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在济源市全域旅游中的作用及贡献分析
姚秀霞,党琼洁,成文浩
(河南省济源市林业局,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 从济源市森林旅游现状、森林资源特点、发展生态旅游优势等方面介绍了全域旅游中林业的重要作用及重大贡献,从乡村森林旅游发展水平低、森林旅游要素仍然不完善、森林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不足、适应新业态“软件”不“软”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济源市森林旅游存在的短板,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济源市;全域旅游;森林旅游;优势;短板;建议
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全域产城融合示范区及河南省唯一的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市,济源市林业局紧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契机,坚持以建设自然生态绿色文明城乡作为抓手,开展全国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等创建活动,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全面提高森林的景观价值,提升城乡绿化品位,深化“林业+旅游”策略,为全域旅游创建助力[1-3]。
1 济源市森林旅游现状
1.1 森林旅游发展合力形成
近年来,济源市高度重视森林旅游工作,将发展森林旅游作为实现林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全力推进森林旅游工作,根据济源市森林旅游示范市建设工作实际,坚持以总体规划为指导,高标准编制了《济源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同时,结合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将1 931 km2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一核两带多点”空间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全域绿化一体化”,城区以生态宜居为标准,郊区以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太行山生态旅游发展带和沿黄健康养生发展带为重点,大力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在顶层设计通过国家和省级规划后,济源市立足实际,科学编制了《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河南黄河小浪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河南小浪底黄河三峡景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小浪底北岸新区旅游度假区、王屋山道文化旅游小镇等区域规划,统筹推进森林旅游建设项目,为深入持续开展森林旅游提供了科学依据。
1.2 森林旅游投资方兴未艾
济源市在森林旅游建设资金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尝试,建立了政府引导、财政突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鼓励个体、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承包山林,投资森林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200亿元,对王屋山、九里沟、小沟背、黄河三峡等森林旅游景点进行改造升级,建成5个4A级景区,林海公园、明珠岛、天女河、核桃公园等一大批由个体和社会工商资本投入建设的特色森林旅游景点已投入运营;济源市还有效整合林业、旅游、交通、住建等部门项目资金,新建城市旅游集散中心1处、A级标准旅游厕所159处、野生动物野化驯养基地1处、森林健康步道200余km、骑行绿道150余km、乡村旅游道路6条等森林旅游基础设施,新增旅游公交线路16条、可租赁电动汽车200辆、公共自行车1 000辆等旅游配套设施。
1.3 森林旅游成效初显
济源市境内高山、大河、丘陵、平原交相辉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拥有“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中国猴山”五龙口、“济水之源”济渎庙、“中原看海之地”小浪底、“皇家山水”黄河三峡、“茶道之源”九里沟、“女娲之乡”小沟背等七个国家级森林旅游景点和南山森林公园、林海公园、东沟、天女河、玉阳山核桃公园等30余个特色森林旅游地。
浙江省大中型水库费用开支中运行费用比例最高,达到59.32%,其次为管理费用,占28.69%,最低为维修费用,占11.99%。
经过持续不断的造林绿化,辖区内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明显改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太行猕猴增加到3000多只,是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猕猴群落和国内最大的猕猴栖息地;野外架设的红外相机多次、多点抓拍到金钱豹、金雕、黑鹳、原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8年5月,河南省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在南山林场正式揭牌,36只人工驯养的梅花鹿在此开始野化训练,并已产下了8只幼鹿,为重建河南省梅花鹿野生种群迈出了坚实步伐;王屋山下的千年银杏树和千年红豆杉成为全省乃至我国研究社会和自然领域的活标本、活文物,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济源市土地总面积192 785.02 hm2,林地总面积为120 845.02 hm2,其中有林地85 970.68 hm2,占林地面积的71.14%,森林覆盖率为45.06%,位居河南省辖市第二名,是太行山南部和黄河北岸重要的生态屏障带。济源市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各种植物1 76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红豆杉、银杏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榉树、野大豆、中华结缕草、虫草等7种。有各种野生动物700种,其中兽类34种,鸟类206种,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46种,一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林麝、白鹳、黑鹳、金雕、大鸨、玉带海雕等7种,二类保护动物有猕猴、青羊、红腹锦鸡等39种。境内天然绿色森林食品资源也十分丰富。此外,还有总面积达38 667 hm2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0 667 hm2,该保护区内分布有北半球纬度最高的猕猴群落——太行猕猴,约3 000余只,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国内最大的猕猴栖息地;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8 000 hm2,80%为水域和湿地,为开发生态旅游提供了场所。
2 森林资源特点及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
2.1 森林资源丰富
近年来,济源市通过大力发展森林旅游,让“女娲补过的天,愚公移过的山,大禹治过的水,黄帝走过的路”得以广泛传播、发扬光大,使愚公移山精神和王屋山道教文化、济水文化、茶文化等地域文化得以传承。举办了桃花节、观鸟节、樱花节、梨花节、槐花节、艾香节、红叶节、核桃节等特色节日,在景区周边及沿线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休闲、采摘为主的森林人家,涌现出王屋镇五里桥村、承留镇花石村、大峪镇东沟村等一批生态休闲特色村,其中承留镇花石村、大峪镇王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大沟河林场、王屋山景区入选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玉阳山核桃公园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2018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 35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5.95亿元,森林旅游正成为济源市的战略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重要产业。
济源市近年来先后出台了《济源市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济源市旅游产业扶贫2018年工作要点》、《2018年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工作方案》等文件;实施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村企结对帮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乡村旅游后备箱、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培育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和项目招商“六大工程”,提速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发展。2018年评定了大峪王庄、南山儿童公园、娲皇谷3家乡村3A级景区,天女河、栗树沟、花石村等多个乡村旅游点和村落也正在全力创3A级景区,娲皇谷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成东沟-偏看-王庄、神沟-双房-娲皇谷、谭庄-清虚-林山等近10条旅游产业扶贫带。但是济源市乡村旅游尚属探索发展阶段,缺乏统一规划,由于产业发展引导措施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任务不清、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的无序管理状况。
2.2 自然景观多样
济源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愚公移山的故事发源于王屋山景区,更是将愚公移山精神定为城市精神,成为激励济源人民改天换地、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精神动力。王屋山在我国道教十大洞天中居宗首地位,被称为“天下第一洞天”。九里沟是唐代诗人“茶仙”卢仝的故里,他的《七碗茶歌》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久负盛名,广为传唱,现建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馆等。在济源市发源的济水,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孕育了“上善若水”的道家文化。太行山森林步道起点位于济源市愚公林场天坛山林区,地处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的王屋山,同时也是太行八陉之首轵关陉的所在地,途经沁阳市、博爱县、焦作市、修武县、辉县市,向北经山西、河北,最后抵达北京延庆区的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步道全线2000余公里,沿途串联了太行八陉等众多历史古道。全市林区还有保存较好的历史遗迹、红色旧址、宗教遗址等数百处,天然森林生态景观与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文物古迹等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依托“一山一水一精神”,做大做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优势明显。
2.3 野生动植物丰富
本课题研究将为解析郎酒高温制曲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亦为优化高温制曲工艺、监测曲块品质、提升酒产量与品质等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济源市各大森林旅游地,住宿、餐饮、购物、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完善,还未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产业链条。产业结合方面,和林产品加工业、林下经济、花卉苗木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融合发展程度不高,尤其是与林产品加工业结合度低,有待探索挖掘,为济源市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产品;住宿方面,特色酒店、特色民宿开发较少,一些普通商务宾馆档次低,管理不规范;旅游餐饮方面,无经营地方特色美食的品牌餐饮企业,冬凌草、野玫瑰、核桃等地方特产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开发;旅游购物方面,缺乏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特别是济源市特有的冬凌草、野玫瑰、野生连翘、核桃油、白银、黄金等特色产品。很显然,这些旅游的短板不仅成为留不住游客的“痛点”,也是阻碍济源市森林旅游发展的瓶颈。
在对课程门数设置的调查方面,有57.5%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设置门数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对课程门数设置的评价如图2所示。课程设置的门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扩散能力,研究生课程不能仅设置关于“教育”的课程,还要包含“教育”以外的课程。课程门数设置的单调,必然会带来专业学习上的乏味。
2.4 文化特色鲜明
济源市南北、东西海拔变化较大,处于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植被过渡地带,分布有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原和原始森林等多种植被类型带。境内成林树种丰富,林分结构复杂,地形地貌起伏多变,因而森林自然景点较多。根据森林起源,可划分为北部天然林区和南部人工林区两大板块,北部天然林区的许多森林生态景观,如红叶秋景、栎类森林景观等,已成为当地森林旅游的主要景点。南部人工林区的许多森林生态景观,如南山洋槐林景观、侧柏林景观等,也成为别具特色的森林旅游地。
2.5 交通优势明显
每个森林公园景区、景点都可连接地方道路、省道、国道乃至国家高速公路网。分布在愚公林区的五龙口、小沟背、九里沟等森林旅游景区,均分布在济源市长济高速、G207、S312线路网络之中,是从河南省东部到山西的必经之路,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分布在南山林区的黄河三峡、小浪底、南山森林公园等处于二广高速、S243快速路线路网络之中,是河南省南部到山西的必经之路。
3 济源市森林旅游存在的短板
3.1 乡村森林旅游发展水平低
乔十二郎居然被自己施放的焰火所伤。此次他所用的焰火弹,每轮发射两粒,前一粒是燃烧弹,用以阻击敌人,后一粒是爆炸弹,用以点燃前弹。刚才对阵时,有四粒弹药同时在筒内点燃,前弹堵塞后弹通道,一粒爆炸弹从纸筒屁股后钻出,在乔十二郎右掌中爆炸,当即炸飞三根手指。
3.2 森林旅游要素仍然不完善
在试验点气候条件下的桑树物候期为2月上旬芽开始萌动,2月下旬芽明显松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花,4月下旬桑果开始着色,5月上中旬桑果成熟,新梢一直生长到停止,其中头年夏伐条经过冬季短梢抽发新梢伸长生长从3月下旬开始,在采春蚕叶期间继续生长,即一般情况下在5月至6月上旬为春蚕采叶期,直至10月中下旬停止生长;而当年夏伐条抽新梢伸长生长从6月下旬开始,直至11月下旬才停止生长。且新梢的生长发育对桑叶产量有重要影响。由此,调查4月至6月上旬新梢生长发育情况对估计桑叶产量有一定指导意义。
3.3 森林旅游集散咨询服务不足
一是旅游集散咨询服务缺失。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旅游咨询服务;有些森林旅游地仍缺乏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服务咨询点,存在严重的“有景无服务”现象;二是旅游交通服务不完善,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因素。另外,济源市未开通旅游环线,没有形成旅游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连接各景区(点)旅游公共交通亟须完善,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外地自助游和本地无车市民的出游渠道。
3.4 适应新业态“软件”不“软”
智慧旅游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济源市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信息应用系统,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不能通过集查询、检索、预定为一体的信息应用系统得到高效的满足,对于客源市场中游客的个性特征及需求偏好不能进行客观详细的统计分析,游客不能通过一体式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快捷、高效和全方位的了解有关旅游的信息。
4 下一步工作建议
4.1 拓展全领域的产业融合体系
依托济源市生态林业、水域景观特色,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着力发展森林康养、森林徒步、林产品展会等旅游新业态,建设集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展示于一体的时尚森林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愚公移山、道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森林旅游品牌;依托济源市绿色林产品,着力研发具有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济源地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培育大型综合性的旅游商品销售点;依据各镇森林资源积极谋划森林特色小镇项目,形成全域宜游的大格局,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4.2 推进林业工作全面提档升级
积极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启动沿黄生态涵养带项目,继续抓好城郊造林绿化和“六化”示范点建设,建设森林乡村13个、森林公园11个、森林特色小镇1个、森林康养基地1个、庭院花园化示范村16个;启动实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自然修复项目,对黄河湿地和太行山猕猴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济源段)建设项目,将济源市建成全国森林步道的标杆;坚守“保护与建设并重,稳定与发展同行”理念,守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两个安全门”;加快湿地保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等项目资金投入,通过加强黄河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建设,采取湿地综合整治、退养还滩、生态补水、栖息地恢复等措施,促进退化和遭破坏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林木、乱垦乱占林地、乱捕乱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达到震慑犯罪分子、维护法律尊严、保护森林资源的效果。
4.3 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
花大力气建设乡村公路、旅游公交、停车场、旅游公厕、污水处理等基础设置,建立全市统一的旅游目的地综合信息应用系统,加快构建跨区域、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体系;打造生态水系和森林景观,不断挖掘淡季的旅游资源来形成新的“卖点”;做好旅游产品的优化升级,深入挖掘林产品与旅游融合的潜力,建设一批大地景观、林业科普、观光采摘、林艺体验等为特色的休闲林业旅游示范点;实施现有酒店上档升星工程或星级酒店新建工程,合理发展高星级酒店,支持城市商务酒店、青年旅社、汽车旅馆、露营地、家庭旅馆、森林人家等建设,实现旅游住宿接待设施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冉琼,苏智先.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2010(19):163-166
[2] 山云.试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关系[J].甘肃林业,2001(2):26-27
[3] 李宝玉.林业生态建设的问题与探究[J].现代园艺,2012(24):162
文章编号: 1005-5215( 2019) 10-0082-03
收稿日期: 2019-09-23
作者简介: 姚秀霞(1987-),女,大学,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工程等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88. 2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13601/ j.issn.1005-5215.2019.1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