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开放的背景与前景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开放的背景与前景_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开放的背景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金融论文,背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5年颁布的《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正式起步,从此深圳经济特点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迅速增长的经济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驻足,将随着中国渐进式改革逐步深入和对外依存度的增加,中国政府对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态度也在逐渐改变,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外国金融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出现了新局面。

背景分析

我国政府这一称得上实质性的态度转变的背后,隐藏着国际大局势改变以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这一深刻背景,导致外资金融机构驻华的原因有外生的,也有内在的,一方面国际经济日趋一体化和全球金融自由化为这一行动提供了宏观的背景和契机,另外在国内,深入改革所需的经济体制内各层面、环节的功能和程序的相应的实质性变革,要求在与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领域作出积极反应,这成为使这一行动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和必要性的内在因素。

一、十余年来世界性的金融自由化浪潮愈演愈烈,金融自由化的具体内容是汇率、利率自由化、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以及银行业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废除,它鼓励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减少产品间、银行间的资金流动的障碍,以达到资源配置更优化的目的,同时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极大地推动金融资产的形成,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分业管理制的逐步废除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灵活的经营手段,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条件。

二、全球经济的日趋一体化以及保护主义暂时消退,人为的市场分割与企业家的保守态度容易导致经济陷入高价格、高利润、市场狭窄,缺乏竞争、低资本周转的恶性循环,一体化内部共同大市场的建立可以提供自由的竞争环境,迫使各类企业转向规模经营,为此西欧在1992年建立欧盟,从深度和广度扩大市场容量,加大开放度,美国经济在克林顿经济学的指导下也走出了长期的低迷和徘徊不前的局面,以更新的姿态加入到一体化组织中来,一体化的发展要求企业有全球化经营的意识,提高竞争能力,进行规模扩张,1995年在发达国家内部又发生了工商、金融领域的兼并高潮,这些历史性的发展无疑直接激励着世界金融企业改革传统的金融手段,鼓励经营形式多样化和锐意进取,开拓新市场,更为重要的是,1995年7月26日《全球金融服务协议》在日内瓦达成,协议的中心内容是签定方必须为外来的金融保险机构在本国设立经营机构及其它的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方便条件,该协议的达成是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延续和发展,直接加速了全球金融一体化迅程。

三、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实质性的改变使得体制各方面必须改变过去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这一内在因素的形成来自于全球大气候和中央政府大刀阔斧的革新,以单一供求关系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从人民币经济项目下有条件兑换到自由兑换的制度转变,国民待遇的给予以吸引更多的外国跨国公司,都要求有一个井然有序但又富有竞争性和挑战性的金融机制,以实现在不同经济形势下的优化经营和金融创新,强化金融机构的现代化;通过资金流动的相对自由提供更大的刺激以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结构质量,打开资金流动和提高投资效率的渠道,这种渠道对加速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经济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种目标并非仅靠目前封闭的半垄断性的金融体系所能达到的。

发展与展望

——中国的金融业开放是循着银行、保险、证券依次展开,1995年底共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了470个代表处。14个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设立了142家营业性分支机构,1995年底已正式营业的外资银行和财务公司129家,在华外资银行总资产额191.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1.7%,贷款总金融12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8.2%,贷款中对境内企业贷款占主导地位达90.4%以上,外资银行的资金来源基本在境外,其运营状况基本符合我国引进外资支持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

——1994年7月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获准在上海设分公司,这是继美国国际保险集团进入国内保险市场后的第二家外资保险机构,在扩大金融开放领域方面的另一新发展是中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等中外机构合资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于1995年8月正式开业,是第一家得到中国人民银行颁发许可证的中外合资投资银行公司,这标志着中国将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国外投资银行业先进的融资技术工具和资产管理经验,开辟引进外资的新渠道,并为中国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投资银行提供参考经验。

——美国花旗银行于1995年10月在北京开分行,这家美国最大银行是继日本东京银行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之后的又一个敲开中国金融之门的外国大金融集团,日前花旗银行已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设分行,在广州、厦门设代表处,已成为美国金融机构在华设分支机构最多的一家。

我国政府积极的态度无疑将引起新一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业的热潮,进一步的扩大金融对外开放需在以下几方面进行:

(1)扩大开放地域,1995年根据各地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实际利用外资额,进出口贸易额等外向型经济指标进一步选择了一批外向型经济较发达的省会和经济中心城市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

(2)逐步扩大业务范围,随着国内金融机构向商业化转轨的不断深化和对外竞争力的提高考虑放宽外资银行业方范围的限制,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放开人民币业务。

(3)进一步扩大保险开放试点:在总结上海引进外资保险机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保险试点工作,适当增加引进外资保险公司数量。

(4)逐步引进国外的投资银行机构,开辟我国引进外资的新渠道,推动国有企业的公司化改组和经营机制转换,培养我国的高智能,高专业化的投资银行人才。

(5)配合引进外资的国策,引进跨国公司财务公司,以为跨国公司提供资金融通便利,进一步吸引外资。

建议

1.谨慎地进行调节,指导规范金融竞争。

金融改革的目标应是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而不是防止个别机构失败。强有力的监督和调节政策在使银行体系道义风险最小化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为确保金融业的活力和健全,银行部门谨慎的调节,监督的最终目标是取得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公众对这种稳定性的信心及对相关系统风险管理和顾客的保护,随着作为更激烈竞争结果的金融系统内风险的增加。在调节,监督之后市场的变化性和不确定性增强,货币当局不得不强化谨慎的调节,监督政策的实施,尤其是在奖金需求和金融监督的范围方面更应强化。

为避免因外国金融机构的存在带来的潜在的失误,国内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在开放金融,保险市场之前得到加强,由于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为各金融机构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使充分发挥各自潜能优势,规范各金融机构行为和提高融资效率,实现金融平稳转轨,以形成合理的金融结构,需要主管部门必须将金融竞争纳入决策范畴,形成一定政策,笔者认为其内容主要有:

(1)适应金融业自身及其运行环境和变化情况,逐步合理地放宽竞争自由度。

(2)合理界定各金融机构在竞争中的地位。依国际惯例和我国现状,对国内银行采取一定的保护,以减轻外资银行的分支机构具有总行强大资本支持,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广泛的国际联系,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素质业务人员,高效激励约束机构等竞争优势而造成的压力。

2.加强监管力度,适当选择其方式和原则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督应以减轻外资银行引进的外资对我国金融市场的负面效应,减少外资银行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负面影响和对本国银行的负面作用为目标,选择东道国监管和监管政策协调相结合的原则,对业务活动范围,业务规则的遵守,资产和负债的管理,业主权益等方面实行监管。

金融体系的开放总是面临风险的,但风险对改革来说又是一种催化剂,这些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宏观经济和谨慎的银行调节和监督来消除,建立良好的金融体系,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谨慎的调节和监督措施需要相当时间,从这点看,这些改革的步骤应刻不容缓地进行。

标签:;  ;  ;  ;  ;  

中国金融开放的背景与前景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