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之一。邓小平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而全面的阐述,为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依据。
重点论与两点论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重点论要求我们在事物复杂的矛盾系统中,善于抓住和重点解决好主要矛盾;在面对事物矛盾内部的两个方面时,要着重分析和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推动事物的发展。两点论则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以及它对主要矛盾的影响;要看到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有一定的条件;要看到矛盾的转化,次要矛盾若忽视或处理不好,在一定条件下也会上升为主要矛盾。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1]这就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其他一切,包括精神文明建设都要围绕和服从于它。
对于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和完成中心任务,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的作用,邓小平从多角度、多侧面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他认为精神文明一是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总结经验,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思想保证;三是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和激励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为经济建设创造必需的科学文化条件,培养、输送各类合格的建设人才,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既是物质文明的进步过程,也是精神文明的提高过程。二者相互制约,互为条件,有机统一,不可偏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唯其如此,才能卓有成效地全面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还进一步深刻地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2]
邓小平关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的论述,坚持了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坚持了重点论与全面论的统一,既排斥了“政治高于一切”、“精神万能”的唯心主义倾向,又同“无所作为”、“可有可无”的机械唯物论和庸俗唯物论划清了界限,生动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光辉思想。由此出发,邓小平既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论断,又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经济犯罪、惩治腐败;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两点论”是“两手抓”的哲学基础,“两手抓”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和形象表述。我们必须努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做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
目标与手段 邓小平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总是把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之一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手段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认识的。作为手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条件、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作为目标,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的价值高度,一再重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3]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比较中,论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性。他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他指出,比以往任何社会更高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不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怎么能全面地发挥出来?我们又怎么能充分有效地教育我们的人民和后代?”[5]我们要使每一个共产党员、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都有良好的精神风貌,使之“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想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6]邓小平提出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手段要求。
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作为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不可替代的强大手段,而且视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运用和重大发展。崇高的理想和信仰,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清正廉明的社会政治等等,一直是人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这种美好渴望成为现实的选择和理性的实践,并且展现出无限光明的前景。在这里,目标与手段是完全统一的、一致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必须是完整的、全面的、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要求,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实践过程。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颖而重要的课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市场机制被逐步引入精神产品的生产中,精神产品的商品属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无疑是思想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和进步,对于尊重知识分子的劳动成果,进一步解放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精神文化产品绝不是普遍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功能首先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即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邓小平说:“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7]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并坚持“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8]片面强调精神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而不讲经济效益,是不合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时宜的;一味追求精神文化产品的市场价值,而忽视甚至背离社会效益,更是有违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的。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在制定精神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时,在对精神文化产品的管理中,都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在这个前提下来考虑精神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绝不能偏离、忽视这个最高准则,更不能有意无意地放弃这个准则。
应当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也将纳入市场供求体系,因而也要讲经济效益,这有利于缓解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经费困难,有利于使这类产品的生产单位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产品结构,有利于精神产品适应社会需要繁荣和发展。但是这种经济效益的获得,首先是它的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它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丰富、受到教育和鼓舞的需求,是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和优秀人才。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真正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文化战线相应地进行改革。这种改革既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又要符合思想文化战线的特点和规律,更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正确的方向。
创新与继承、借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巨大作用。因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培养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重大任务。但是,时代精神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继承、借鉴和吸收人类历史和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加以发扬光大才能形成。对于中外文化遗产,毛泽东讲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邓小平讲吸收借鉴,“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9]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最能吸收人类进步的思想道德和精神成果的文明,是一个开放的结构,既向历史开放,又向世界开放。面对历史,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厚重而璀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所创造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它历经时代变迁而一脉相承,始终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并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和智慧,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奋斗精神,有助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面向世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0]邓小平这种敢于和善于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恢宏气度,表明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在气质的自信与博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必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有所前进,有所创新。邓小平认为要以解放思想的精神状态来认识、来发展。邓小平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不是传统意义上受僵化观念束缚的“社会主义”,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富有新观念、新思想的。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精神文明建设是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长足发展,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断充实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文明新内容,并在形式上和方法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
主旋律与多样化 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思想中,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是贯穿始终的基调和重点。江泽民同志将此称之为我们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主旋律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比喻和简明概括,它要解决人们的理想、信念、信仰、道德、情操等问题,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邓小平倡导的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集中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江泽民同志据此进一步作了概括:“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11]抓住这一主旋律,突出这一主旋律,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就能更好地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群众斗志,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时代前进。
针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多层次、多样性和全面化的趋势,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认识高度,邓小平认为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发展被置于广阔而动荡的社会空间中,不但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而且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人们之间会出现丰富的个性差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日益广泛,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的精神产品,都应有一席之地,其表现形式也要多样化,欢迎和鼓励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和多类型的体裁与风格。同时,反映弘扬主旋律的作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如何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这也是一种多样化的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文化需求与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两者是相互交织、相得益彰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有机统一。“满足”是“弘扬”的前提和基础,而“弘扬”是对“满足”的引导和提高。在实践中很好地把握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之间的关系,就既要防止机械地强调主旋律,忽视多样化,也要防止放任自流,冲淡甚至放弃主旋律,从而演奏出高亢而和谐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交响乐章。
领导抓与全面抓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方针,也是十分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领导。邓小平在1985年就尖锐地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很早就提出了。……不过就全国来看,至今效果不够理想。主要是全党没有认真重视。”[13]各级各类领导的认识明确了,思想重视,认真抓了,精神文明就能搞上去,“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就能改变。领导干部抓精神文明,要努力做到思想上有位置,组织上有保证,工作上有部署,行动上有措施,人力物力财力上有保障。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的工作责任目标中去,一级抓一级,落到实处,落实到基层。对于领导干部,邓小平又指出:“搞精神文明,关键是以身作则”。[14]领导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行为风范,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严于律己,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模范实践者。
领导干部抓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工作中的局限性。邓小平始终是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辩证统一的理性层次看问题的。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于掌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统一。反思建国以来在两个文明建设上出现偏差的教训,要害在于没有达到辩证统一,二者结合得不好。一会儿片面强调物质,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巨大的反作用;一阵子一味强调精神,忘记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物质文明建设为基础,必须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症结是盲目地受当时形势需要和气候影响,并为之左右。某个时期出了乱子,或敌对势力猖狂,便突出精神和意识形态,看不到其中的深刻的经济动因;某个阶段经济上发生问题,感到物质基础不行,就又看重物质的东西,无视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教科书上章节分明,条理清楚,实际工作和具体操作中却是很难很复杂的。我们必须克服顾此失彼的形而上学的做法,搞清楚邓小平所揭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强调物质文明时,同时要强调精神文明为其服务和保证方向的功能;在强调精神文明时,同时要强调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动因的作用,切实把两个文明建设有机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有具体工作、具体形式的统一,阶段性的统一和系统完整的长期统一。
把两个文明建设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从工作上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局限性。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同志对自己的工作了解得比较深,因而强调得也比较多,但对经济工作往往不太熟悉,不善于从经济上考虑问题,不能很好地同经济工作结合起来;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常常对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有的也不大会做这方面的工作,容易轻视和忽视。因此,尽管我们的工作有各自的分工,各有其侧重和特点,但一定要注意克服工作中的这种局限性。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若不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只能是空中楼阁,无的放矢。很难设想,组织部门不熟悉经济活动,能选配好干部?也无法想象,宣传工作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有声有色?同样的,搞经济工作如果缺乏政治头脑,不注意把握群众的思想动向和情绪,就会见物不见人,目光短浅,捉襟见肘,难免出问题。我们正在致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人类经济社会价值的历史实践形式,它是物质文明,更是一种精神文明。如若看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神文化内涵,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其目标的。所以,要倡导从事经济工作的领导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学会做思想政治工作,这样才能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搞好经济工作。而所有的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每个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都要研究经济,了解市场,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从中获取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空间上是全面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全党重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不仅党委部门要抓,行政部门、群众团体、经济部门都要抓。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都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搞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时间上表现为经常性,这是全面抓的另一方面。邓小平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15]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深入持久、常抓不懈,不能断断续续、抓抓停停,出了乱子、受到惩罚才记得起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贯穿于整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不可能一举奏效、一劳永逸。要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处处融在一起,配合着抓,联系地抓,使两个文明建设有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配合,协调发展。
注释:
[1][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82、368页。
[3][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
[2][5][8][1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54、144、145、152页。
[4][1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3页。
[9][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11]江泽民《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页。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