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看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意志论文,马克思论文,意识形态论文,于人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从1845年春天拟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开始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发展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即完成了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随着唯物史观的形成,共产主义才最终被置于科学基础之上,所以不管是马、恩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形成,还是马、恩在人的本质观上的根本变革,以及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基础的奠定都应该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为标志。它是马克思真正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的转折点。
1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是从黑格尔经过费尔巴哈转向唯物主义立场的,马克思在完成世界观转变以前,对人的本质的最初见解是直接受黑格尔影响的,主张人的本质就是“理性和自由,”认为“每一个公民服从国家法律也就是服从自己本身理性的即人类理性的自然规律。”〔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他的观点基本上还是唯心主义的。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不再以“理性和自由”来说明人的本质。因为一方面,马克思根据实践中所接触的各阶级的关系,认识到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抨击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中,他发现黑格尔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尖锐对立,因而日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发生了怀疑。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又正值费尔巴哈《关于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和《基督教的本质》的发表。马、恩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影响。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就自然地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转到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立场上来了。费尔巴哈认为自身的存在决定其本质,同样马克思在这时也是把人的本质看成是人自身,人的劳动和存在。并提出“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2 〕并高度赞扬费尔巴哈把形而上学的绝对精神归结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3〕当然马克思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费尔巴哈派, 即使在这时,他也已经尖锐地看出费尔巴哈理论的缺点,他指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4 〕强调人是社会存在物,这表明从一开始就包含着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问题上差别。
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等手稿中,由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促进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及其历史发展的认识的科学化的过程。从这时起,马克思开始从经济关系入手对人的本质进行深入考察,把人的“劳动”看成是人的“生命活动”,是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因此人的本质不应该从人的意识、肉体属性或自然的存在物中去探讨,而应该也只能在人的劳动中来求得合理的揭示,劳动是打开人的本质之谜的钥匙。这时马克思对人的看法已与费尔巴哈有了重大的区别,他不再像费尔巴哈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抽象的共同性、普遍的爱,而是理解为自觉地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5〕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证明自己是真正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由此出发,马克思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即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占有自然,建立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的社会性,即通过相互补充和交换其持定的活动,建立人与类的统一。“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6〕因此人是社会的人,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生产着人,人也生产着社会。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正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这里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规定已经很近了。
但总的说来,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还没有彻底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他和费尔巴哈一样从人的本质出发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发展。因此马克思把私有制看成是人的本质即劳动异化的产物,而劳动异化就是人的本质的丧失。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都成了“非人”。而共产主义是私有制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7 〕这说明马克思在这时还没有彻底超出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性质。
即使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已经明确提出历史发源地是物质生产,人们的经济状况和工业状况决定人,认为决定历史的不是人的本质,是物质生产,不是要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现实的物质生产和整个历史,而是要从每个历史时期的物质生产去说明人的本质和整个历史。但马克思自己认为在这一著作中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对费尔巴哈评价过高,还存在对费尔巴哈的迷信。〔8 〕只有到了1845年春天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特别是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重要著作之后,才全面彻底地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彻底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完成了从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全面制订了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新见解,在这个基础上才完成了对人的本质学说的根本变革,实现了人的理论学说的质的飞跃。
2
1845年春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9 〕这一论断即是对以往一切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观点的否定,又是对人的本质所作的最基本的科学规定。紧接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完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这一科学论断进行了唯物主义的全面阐述。
首先,马、恩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根本前提出发,认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基础,必须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说明整个历史,反对一般地讲人是历史的前提,历史是人的本质的实现的抽象观点,而是强调作为历史前提的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之所以是现实的,就在于他们是进行物质生产的。他们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必须生产出衣食住等所需要的东西,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对物质生产给以应有的重视,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现实基础。〔10〕既然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现实的基础,因此也是考察人的现实的基础。与这种观点一致,马克思对人的看法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马克思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在于人有意识,以自己的类为对象,而在于从事物质生产,“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1〕这样人的本质的基础就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人们生活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作为人的环境和基础的自然,乃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历史的产物”。〔12〕生产劳动是人的基本特征,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最根本的区别。历史上的人性论者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家,都把人和动物的区别归结为人有意识。马、恩并不否认有意识也是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但是,意识毕竟是主观的东西,只有人们所从事的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才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人类社会和动物界的根本区别,不仅在于人有意识,最主要的是人能够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所以马克思特别强调作为人的环境和基础的自然,乃是人们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历史的产物。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本质就是由人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通过对现实人所从事的全部实践的考察去发现人的本质,而决不能脱离人的周围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脱离人的实践活动主观地规定人的本质。
其次,人的本质也不是类,不是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不是人的肉体存在。历史上和现代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一个根本缺陷就在于否认人的社会性,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所谓人的自然性。即使讲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也是把它理解为“类”,理解为‘自我’和‘你’的纯自然的共同性上,或者把人的社会关系看成是政治思想关系、伦理道德关系,根本不讲人们之间的物质经济关系和生产关系,因此,人性和人的本质最后仍然被归结为天生具有的抽象的“类”、“自由”、“平等”、“博爱”等等,马克思恰恰相反,他之所以能够使人类对自己本质的认识第一次达到科学的水平,就在于它把唯物辩证法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突破了以往一切人性论的局限,发现了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进行物质生产的人创造自己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受关系所决定”,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包括了一个广阔范围的多样性的活动和对世界的实际关系,因此是过着一个多方面的生活,这样一个人的思维也像他的生活任何其他表现一样具有全面的性质”。这样一来,就根本否定了人的永恒不变的共同的本质,也改变了对人的社会性的理解。人的社会性不在于人是生活在自由和理性中,过着一种自由理性的生活;也不在于人们生活在与自然、与类的统一中,互相需要、互相依赖、有意识地自由改造对象世界,也不在于人有政治思想关系,伦理道德关系,而在于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受这种生产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4〕马克思反对离开人的生产活动,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就是因为人的本质不是什么单个人身上所固有的抽象的东西,而是在人的现实的生产活动中和社会关系中形成的,并且就表现在人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认为正像自然的东西通过人的生产劳动转化为历史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自然一样,人的自然属性,通过生产劳动也转化为人的社会属性,只有通过社会才能理解的属性。人的直观能力、认识能力固然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具体的人的直观能力、认识能力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所以马克思说没有物质生产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也不存在了。要真正认识人的本质,只有通过对现实存在于社会上的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科学分析,才有可能。
第三,第一次提出了社会经济形式(所有制形式)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标志历史发展的社会阶段的科学概念。他们认为任何现实的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历史上各种不同的社会形式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一定的所有制形式构成一定社会的现实基础,它是全部历史活动的真正的发源地和舞台,正是由于一切个人都生活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关系中,因而人的本质就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定社会经济形式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为马克思把现实的人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中,而社会的经济关系在阶级社会中又总表现为一定的阶级关系。这样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本质就具有一定的阶级本质。马克思明确指出“某一阶级的个人所结成的,受他们反对另一个阶级的那种共同利益所制约的社会关系,总是构成这样一种集体,而个人只是作为普通的个人隶属于这个集体,只是由于他们还处在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下隶属于这个集体;他们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阶级成员处于社会关系中的”。〔15〕阶级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划分为阶级的情况下,人们的物质经济关系集中表现为阶级关系,人是阶级的人,人性必然是具体的带有阶级性的人性。一个时期以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有些人极力鼓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抽象地讲人的共同性或人的自然属性,以抽象的一般的“人性”、泛爱的“人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它在理论上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在实践上是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反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对于这种观点当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都作过深刻的批判,他们说:“他们那种不代表无产者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人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16〕现在一些民主社会主义、人道社会主义的鼓吹者,正是把马克思当年已批判过的东西,又重新搬出来,表面上是推崇人,实际上是借此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放弃社会主义的现实斗争。
第四,深刻地解决了个人和集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问题。在马、恩看来,人不仅仅是个人,首先是集体,人是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的统一。尽管“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这个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17〕作为现实的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社会集团,尽管人们有自己的个人需要和个人利益。可是因为他们不能互相脱离开来生存下去,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地是某个阶级的成员,因此他们必须遵守阶级的利益,因为一个阶级存在的条件是满足这个阶级内部所有一切成员需要的条件。而个人的利益和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
这样看来马克思是不是否认个人利益,消灭个性呢?当然不是。马克思不仅承认个人利益和个性的存在,而且还非常注意个人的发展问题。认为共产主义者所追求的只是用来最高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的集体,“在这样一种生产和交往的组织里,他们可以实现正常的,也就是仅限于需求本身的一切需要的满足”。〔18〕对这个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又作了明确的说明:每个人总有一部分私人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求建立和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生活,发展个人的个性和特长是完全正当的。
但是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自由“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的”。〔19〕作为迄今所取得的一切自由和发展的基础,都是有限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发展还要受阶级的限制和制约。这个矛盾只有在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过程中才能克服,而且这个任务并不是由各个个人的零散努力来解决的。而只有通过集体,通过阶级的合目的活动才能解决。个人的发展不是脱离集体,脱离社会孤立发展的,相反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20〕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人的集体性和群众性,提倡集体主义和对人民事业的主人翁态度。反对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群众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个人自由的错误观点。
第五,马克思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发展,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完全抛弃了《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残存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的观点,不再从人的本质出发去说明人的异化,说明人的解放,而是从社会物质生产,从生产力与交往的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去说明这一切。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的分析之上。“个人是什么,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只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发展之上的生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决定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人的本质只能寓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生活条件中,因此没有必要设定一个人的所谓“真正的本质”同现实的人相对立。如果说个人与自己的生存条件,即所谓的“类本质”发生矛盾,那只能是因为生产力同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所谓的“人的”和“非人的”说法都是现存关系的产物,哲学家由于不理解这一现实矛盾,于是把“人的”和“非人的”这种对立神圣化和绝对化,看成是“类的自我产生”,其实是思辨的幻想。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发生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产生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使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脱离,而社会分工又把他们完全束缚于一种固定的职业上,因此他们的活动及其活动的结果,对于劳动者来说,完全变成一种自发的、异己的力量,一种在他们之外的一种权力。由于人们不了解这种权力的起源和发展趋势,不能驾驭这种能力,相反地,受这种力量的驱使和支配,所以异化只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既然异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产物,因此消除这种异化现象也必须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首先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关系对人的奴役。“只有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才能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21〕而要达到这一点又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发展为前提,“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也只有在这种交往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这种调节才能消灭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化关系,也才能进一步最终消灭调节能消灭社会关系对人的支配”。〔22〕所以马克思强调消灭异己力量对人的统治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决非是向“人的本质”的复归,而是实实在在的变革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战斗任务。因此在这时马克思不再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而是看作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共产主义不再是“从寻找人的本质开始的,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23〕“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2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发展以及基于这两者矛盾之上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这种现实的前提。因此这种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只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而决不是人本主义哲学。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不再把共产主义称为“真正的人道主义”,而是直接表述为“共产主义”或“实践的唯物主义”。
3
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的完成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的过程来看,马克思在早期是受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并吸收了其中合理的因素。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却恰恰不是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反是对它的扬弃。因为马克思正是通过彻底批判费尔巴哈等人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哲学思想,彻底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才完成了对人的本质观的革命变革,完成了自己哲学世界观的彻底转变,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哲学。而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是费尔巴哈哲学的特色,如果把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特征,实际上是从马克思向费尔巴哈的倒退。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本主义学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本主义的宣传和鼓吹者们不顾这一客观事实,都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以人为出发点,主张用人本主义来改造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人道主义”。因此按照这种人道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来看待当代世界,似乎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不存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问题,不存在无产阶级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消除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所有的人(包括资本家在内)的异化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突出的问题也不是建设社会主义,不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是消除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问题。这样一来当代世界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所谓“人”的问题,当代世界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对抗,两个阶级的斗争就一笔勾销了,剩下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研究人,这本来是无须争论的,但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不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的方针,还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去探讨人的所谓永恒本性,人的尊严,人的不变价值之类的抽象问题,取代在新的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这是一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的根本问题。在当代世界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社会制度,两个阶级的对抗和斗争的政治形势下,如果我们离开阶级、阶级斗争,把不属于集团和任何阶级的人当作哲学的主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阶级的哲学变成抽象的人的哲学,实际上就从根本上否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的思想武器的根本作用。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公开表明了自己的哲学的阶级性和政治立场。他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5〕极其鲜明地把自己的哲学同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结合在一起。宣布自己的哲学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是为了谋求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如果按照人本学的观点,取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阶级的哲学变成抽象的“人”的哲学,就等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放入硫酸池里面给溶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不是抽象的“人”,而是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因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最根本的任务就是研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彻底解放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如何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如果离开这个主题把抽象的“人”当作主题,就从根本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
收稿日期:1997—06—30
注释:
〔1〕〔2〕〔4〕〔9〕〔16〕〔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129页、460页、467页、452页、18页、278页、467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7页。
〔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120页、 121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293页。
〔10〕〔11〕〔12〕〔13〕〔14〕〔15〕〔17〕〔18〕〔19〕〔20〕〔21〕〔22〕〔23〕〔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2页、24页、24页、296页、24页、84页、23页、86页、287页、507页、84页、323页、39—40页、236页、40页。
标签:德意志意识形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费尔巴哈论文; 人本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抽象劳动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基督教共产主义论文; 利益关系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共产主义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