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道路工程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道路规划设计引入了交通分析,开始注意道路交通功能性问题,加入了对道路本身及周围路网的交通分析,如道路通行能力、交通预测分析、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安全等,确保道路畅通。最近十年,注重环境影响,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已成为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在此基础上,道路规划设计越来越重视生态因素和对环境的保护,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节能设施的应用、低碳生态型道路技术的运用、透水路面、海绵城市等理念,力求做到环境友好。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技术关键点
引言
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交通体系的功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城市道路工程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也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出行方式及生活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低公害、无污染、出行安全等标准成为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主要原则。
1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基本要求
1.1空间要求
城市道路空间应充分考虑地面、地下以及高架立体空间的综合使用,以为道路使用者提供综合服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除承担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功能,还应承担生活功能、管线载体功能及景观功能,统筹考虑整个空间范围内道路所承载的功能,合理布置各种设施(包含高架、地面、地下空间设施),这一点与传统的道路设计内涵有所不同。依据空间功能,将道路空间划分为步行、自行车及公共设施空间、公共交通空间、机动车空间,以及道路其他空间,实现空间划分与系统功能的紧密结合。
1.2路权分配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应从以机动车交通为中心转变为综合考虑行人、公共交通、自行车、机动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应根据道路等级及服务对象优先权的不同,合理分配各种交通设施的路权资源(见图1),保障各种交通参与主体的安全,体现路权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合理。
图1城市道路的路权分配示意图
1.3交通设计要求
交通设计不同于交通工程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交通功能。交通功能作为城市道路最基本的功能,应在道路设计中予以重视。传统的道路设计过于强调单个设施的功能而缺乏对各个系统的详细量化分析,致使道路方案设计重点不突出。交通设计通过量化分析各交通系统设施的供应能力,提出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为后续道路工程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2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
2.1明确规定道路施工的参数
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要全面分析城市道路中应用的参数,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建设原则,要结合路况的实际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之后最终明确规定城市道路建设的参数取值。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建设的道路能够达到实际的使用年限。在道路的建设中要考虑每一个路段都会行使怎样的车辆,如果是重型载货车就必须要结合路况实际承受压力的能力,在建设中就要采用坚固以及
厚实的材料,提高路面的受压能力。
2.2做好具体的施工时间规划
在道路施工的前期就要做好具体的施工计划,要制定出完善而长远的道路规划策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要结合道路实际的发展趋势,运用科学的方法估算出今后在这条道路上行使的车辆数量,结合道路实际的发展进程而设计出相应的路况,这样才能够建设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城市道路。城市道路的设计人员只有在具有长远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将道路充分体现出城市发展特色,能够满足城市经济的发展。
3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技术关键点
3.1人行道设计
3.1.1人行道宽度设计
人行道指的是道路中用路缘石或护栏及其他类似设施加以分隔的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其宽度应满足步行需求,综合考虑道路等级、街道类型、开发强度、人行活动特点等进行确定。如交通型街道以非开放式界面为主,交通功能较强,通过性交通较多,与沿线地块互动较少,所以只需要保证行人良好通行空间;生活型街道沿线以中小规模零售、餐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为主,人流量较大,行人活动较多,需要提供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宽度应适当增加。商业型街道人行道设置主要是结合建筑前区空间,共同打造整体步行环境,可利用零售、餐饮店前空间设置休憩桌椅等设施,以提升整体街道品质,所需宽度较大。景观休闲街道人行道则可种植多排行道路,打造林荫大道,并可以利用设施带设置休闲家具,提供慢行休憩与活动条件,也可适当增加通行区宽度。具体推荐方案如下表1:
表1不同街道类型人行道宽度推荐值
3.1.2人行道形式设计
人行道形式应根据人行道的功能、行人流量、街头活动要求、设施带和绿化带的宽度,并结合建筑退线空间,统筹设施带、步行道和建筑前区进行设计。例如商业型街道人行道结合街道功能和人行活动可共同打造三种步行环境,其一是利用零售、餐饮店前空间设置休憩桌椅等设施,提升整体街道品质;而对于人行通过流量较大的商业街道,可设置二次步行通廊,分离通过性行人交通,减少干扰,内侧步行道承担行人购物,悠闲散步等功能;对于商业步行街,应设置无高差步行道,街道可结合商业特色设置行人休憩设施。
3.2道路交叉口交通设计
某市旧路扩宽改造工程,原来的旧路属于国道,为双向四车道设计。
由于常年的使用,路面出现了很严重的病害,而且相关的配套设施已经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且绿化效果较差。本次旧路扩宽改造工程,会将原有的双向四车道设计,改造成双向六车道设计,并实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分离设计。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该旧路会与城市的双向两车道城市支路相交,为了避免影响交叉口的车辆通行质量,本文重点针对该交叉口进行交通设计分析(如图2)。
图2道路交叉口现状平面图
3.2.1交叉口处车道数的确定
(1)进口道:根据前期对道路通行现状调查所得数据,本交叉路口中,由主干道左转或右转驶入支路的交通量较低,因此,在进行主干道的进口道设计时,左转和右转车道均只设置了一条车道。此外,由于主干道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虽然转向交通会转移一部分的通行交通量,但进口道区域的等待车道数应当比正常的车道数多一条。对此,在交叉口交通设计过程中,还设置了三个执行停车等待区域。对于广场路的进口道,考虑到左转向的车辆较多,因此对其进口道设置了专用左转车道。
(2)出口道:经过前期的调查,迎宾大道在对进口道的设计为三个直行等待车道,所以对于其出口到的设计,设置了三个直行车道和一个专用右转车道。对于广场路而言,其为双向两车道设计,且出口道没有设计等待车道,所以在对其出口道设计时,采用直行车道和主干道的右转车道共用一条车道的设计。
3.2.2调头车道设计
由于主干道在本市的中心区域,通行该车道的车辆需要进行掉头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两侧的建筑主要为商业住宅区,住宅用户调头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在对调头车道设置时,采用将其设置在人行道后,与左转车道混用。
3.2.3人行过街设计
根据车辆量的调查数据表明,本交叉口的行人和非机动车数量较少,不会对交通通行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人行横道的设计,采用平面行人过街的设计方式。
3.2.4信号设计
在对信号灯时长进行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主干道和支路的不同交通流的通车数量情况,由于转弯的车辆较少,所以采用的信号灯时长方面,延长了主干道的直行车辆的通行时间,适当缩短了转弯车辆的通行时间。
3.3商业区道路设计
商业、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土地开发强度高,各种功能与设施集中,人流量大,因此道路规划设计应加强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注重立体分流,避免过境交通的穿越,提供密集的慢行网络和高品质的慢行环境。
3.4居住区道路设计
居住区是城市中最大的功能区域,是通勤生活、休闲交通的发生地点,城市道路除了承载交通功能外,同时应提供居民休闲、交流、活动的场所。居住区应形成密集的慢行网络以及便利可达的日常生活服务设施,并与公共交通紧密结合,部分道路可适当控制活跃程度,营造静谧的居住环境。另外,在居住区内部及周边增加就业岗位,以降低远距离通勤所带来交通压力。
3.5产业区道路设计
以制造、加工、服务为主的产业区,道路主要考虑货运交通、工人通勤交通等,行人活动较少,因此道路两侧可以设置较宽的建筑退界,通过绿化种植来创造健康舒适的道路空间。
结语
在城市道路的建设中,要全面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的特点,使城市道路的建设不仅能发挥交通功能的特点,还要体现出时代发展的特色,以此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相应的保障,带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就必须要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提高城市道路建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商博源.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及技术关键点[J].低碳世界,2017(25):228-229.
[2]于文斌.探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及技术关键点[J].科技视界,2015(3):306-307.
[3]刘伟.探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思路及技术关键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7).
论文作者:李洪博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道路论文; 车道论文; 交通论文; 功能论文; 城市道路论文; 城市论文; 人行道论文; 《建筑细部》2018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