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资源论文,平原论文,对策论文,效应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淮海平原包括京、津、冀、鲁、豫、苏、皖5省2市319个县(市)。土地总面积达35×10[4]km[2],耕地面积为0.17×10[8]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8.8%,复种指数达162%。1993年本区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1.5%,比1984年上升了3.8个百分点;棉花总产占全国总产的37.5%,比1984年下降了20.4个百分点;油料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3.5%,比1984年上升了11.1个百分点;肉类总产占全国总产的13.7%,比1984年上升了2.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本区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着全国的农业形势。
1 水资源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1.1 水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能力
1.1.1 水资源总量的区域分布
水资源总量包括当地水资源量(地表水和地下水)和客水资源量。根据水系和行政区划的特点,本区按京津唐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和秦皇岛市、不含廊坊市)、河北南部平原、黄河下游地区、淮河中游淮北平原、淮河下游淮北平原等5个分区进行水资源计算。
据有关统计[1],黄淮海平原水资源总量为1424.7×10[8]m[3],公顷平均水量为7635m[3],人均水量为791m[3],约为全国平均值29的%(表1)。从表1可以看出,本区水资源分布具有2个特点:①客水资源量比较丰富,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9.8%,可见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本区农业发展的关键;②水资源总量区域差异明显,河北南部平原公顷平均、人均水量均不及全区平均值的60%。可见本区水资源贫乏,尤以河北南部平原为最。
表1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总量(P=50%)*
Tab.1 The total amount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Huang-Huai-Hai Plain (P=50%)
*黄河下游区来水中已扣除保证下游冲淤的水量200×10[8]m[3]。
1.1.2 水资源的支持能力
在现有工程设施条件下,黄淮海平原遇中等干旱年的可供水量为613.5×10[8]m[3],需水量为695.5×10[8]m[3],缺水率(缺水量与需水量之比)为11.8%。其中河北南部平原缺水量最大,占全区的46.2%;京津唐地区为次,占全区的26.2%。到2000年,本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全区缺水量将比现状增加116.1%。其中仍以河北南部平原缺水量最大,占全区的39.7%;京津唐地区为次,占全区的25.1%(表2)。
表2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供需分析(P=75%)
Tab.2 The analysis on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waterresources in the Huaug-Huai-Hai Plain (P=75%)
1.2 灌溉与粮棉产量的关系
1.2.1 耕地灌溉率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耕地灌溉率与粮食单产的关系见表3,其表达式为:
y=a+bx(1-1)
式中:y——粮食单产(kg/hm[2]);
x——耕地灌溉率(%)。
表3 黄淮海平原不同地区耕地灌溉率与粮食产量的关系*
Tab.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lough irrigation rate and grain yields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Huang-Huai-Hai Plain
*单产:kg/hm[2];总产:10[8]kg
由表3可以看出,耕地灌溉率与粮食单产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在0.89以上。本区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增加94.28kg/hm[2],其中,黄河以南(以河南省为例)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增加44.15%kg/hm[2],无灌溉时,平均单产仍达866.05kg/hm[2];黄河以北(以河北省为例)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虽可增加39.92kg/hm[2],但无灌溉时单产甚低,仅195.30kg/hm[2]。可见黄河以北农业生产更加依赖于灌溉。
耕地灌溉率与粮食总产的关系亦见表3,其表达式为:
Y=A+Bx (1-2)
式中:Y——粮食总产(10[8]kg);
x——耕地灌溉率(%)。
黄淮海平原耕地灌溉率与粮食总产的相关系数为0.93,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总产增加20.50×10[8]kg,其中,黄河以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总产增加3.69×10[8]kg,黄河以北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总产增加2.83×10[8]kg。
1.2.2 引黄灌溉与粮棉产量的关系
山东省德州市1972年~1991年共引黄河水317.8×10[8]m[3],年平均引水量为15.9×10[8]m[3]。其中1979年~1988年引黄水量为引黄初期(1965年~1971年)的14.9倍,同期粮、棉总产的相应值分别增加2.3倍和6.3倍。旱年粮棉单产引黄后分别为引黄前的10.2和3.9倍[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本区可分为山前平原区、海河低平原区、黄淮平原区和滨海平原区等四大类型区和14个亚区。据统计,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年用水量与可利用水资源量之比)平均为71.2%,公顷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可利用水资源量与非农业实际用水量之差再与播种面积之比)平均为2910m[3]/hm[2]。1993年统计区耕地灌溉率平均为66.9%,井灌面积约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7.0%,农业用水量约占年总用水量的87.0%。全区除涝率平均为83.2%,治碱率平均为80.4%,水土流失治理率平均为58.3%(表4)。本区各类型区水资源利用情况有较大差异:
表4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利用现状
Tab.4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 use in theHuang-Huai-Hai Plain
山前平原区地表水、地下水均较为丰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很高,平均为91.5%,其中燕山、太行山两亚区水资源利用程度已达100%;公顷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较高,平均为2490m[3]/hm[2]。1993年该区耕地灌溉率为73.3%,井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81.2%。为井渠结合灌区,但以井灌为主。该区除涝率平均为85.6%,治碱率为85.8%。
海河低平原区冀中亚区人均、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均不及全区平均值的60%,而豫北、鲁北两亚区为沿黄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均较丰富。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平均为85.8%,公顷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亦高,平均为2310m[3]/hm[2]。1993年该区耕地灌溉率为71.6%,井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4.7%。为井渠结合灌区,冀中、豫北以井灌为主,鲁北以渠灌为主。该区除涝率平均为82.7%,治碱率为77.4%。
黄淮平原人均、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均略高于全区平均值。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平均为32.1%,其中皖北亚区最低,仅为11.9%;公顷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较高,平均为3330m[3]/hm[2],其中豫东、豫南两亚区均仅有1600m[3]/hm[2]~1900m[3]/hm[2]。1993年该区耕地灌溉率平均为58.2%,井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9.2%。为井渠结合灌区,其中皖北亚区以渠灌为主,井灌仅占13.2%。该区除涝率平均为82.1%,治碱率为81.9%。
滨海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并不高,平均为48.2%。但是,公顷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为全区的最高值,平均为7020m[3]/hm[2]。1993年该区耕地灌率平均为69.6%,井灌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1.2%。为井渠结合灌区,但以渠灌为主。该区除涝率平均为85.0%,治碱率为81.6%。
3 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
3.1 山前平原区
3.1.1 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2]
山前平原区主要水环境问题有:水污染与浅层地下水超采。
水污染 京津两市是本区排污量最大、污染治理最迫切的重点地区,其污废水排放量可占全区总量的38%,排放强度超过125t/d·km[2];太行山东麓的京广铁路沿线是本区正在发展中的水质污染区,涉及到保定、石家庄、邯郸、安阳、新乡等大中城市,如滏阳河张庄桥断面处的水质已达Ⅳ类,其生物学评价为a—中污。
浅层地下水超采 由于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发展。浅层地下水漏斗集中分布在山前平原的大中城市,以北京市、石家庄市最为典型。北京市平原区1961年~1985年地下水累积超采量达36.5×10[8]m[3]。致使西部地下水位下降10m~15m。长辛店、高井、石景山、公主坟一带水位埋深已达20m~40m,形成上千平方公里的漏斗区。石家庄市1987年地下水漏斗区增至580km[2],水位埋深达36.2m。
3.1.2 水资源调控对策
山前平原区水资源调控对策是: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地下水开采。
本区应改善地表水源供水系统,减少开采地下水(如石家庄市地下水开采量应限制在2.7×10[8]m[3]/a)。工业用水应实行用水许可和排水许可制度,进一步降低取水量,增加内部循环水利用率和污水处理能力,减少污水排放量,控制二次污染。为了改善城市特别是北京市的水环境状况,在建立密云水库、于桥水库等水源保护区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探讨拒马河、永定河等河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3.2 海河低平原区
3.2.1 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海河低平原区主要水环境问题有:饮水型氟中毒、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沙化和淤积以及土壤次生盐碱化等问题。
饮水型氟中毒 所谓高氟水,是指水中氟的含量大于1mg/L,超过国家颁布的饮用水标准。该区是高氟水区之一,其中,沿白洋淀的雄县、容城、安新、高阳、蠡县一带是浅层地下水的高氟区,氟含量在2mg/L~4mg/L;邢台地区的任县、巨鹿、宁晋一带及廊坊地区的霸县、大城一带是深层地下水高氟区,氟含量也在2mg/L~4mg/L;沧州地区第三含水组的氟含量自西向东逐步升高,约为0.5mg/L~7.0mg/L,其中,青县、吴桥、东光、沧县、南皮、海兴、黄骅为高氟区。据卫生防疫部门统计,河北省有126个县市有氟中毒,仅该区患者即达417×10[4]人(1987年),占该区人口的23.3%。
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 沧州漏斗是以沧州市为中心,包括青县、泊头及黄骅等小型漏斗在内的漏斗群组,平均年下降率达2.83m,—30m等水位线封闭面积已达2955km[2],最低水位埋深75.7m[2];冀枣衡漏斗包括衡水市、冀县、枣强、武邑四个县(市)的全部及景县、故城、深县的一部分,1988年漏斗面积已达5022km[2],中心水位埋深已达62.1m,平均每年以2.6m的速率向深部发展。该区地面沉降已有多处发生,沧州地下水位最大埋深为80m,最大降幅0.70m;德州地下水位最大埋深为70m,沉降范围达1256km[2]。
沙化和淤积。黄河洛口水文站1949年~1989年汛期含沙量平均为31.92kg/m[3],非汛期为9.50kg/m[3]。因此,引黄灌溉或引黄淤洼均应根据黄河水泥沙变化规律予以妥善安排,否则会引起沙化和淤积。1972年~1990年德州市潘庄、李家岸引黄灌区年均引沙1280×10[4]t。其泥沙分布情况是:沉沙地占45.2%,灌溉系统占26.8%,排水系统占19.1%,田间占8.9%。两灌区已处理的泥沙占87.9%,已还耕面积占80.1%。平均每1m[3]水需投资处理泥沙费3.2厘,处理1吨沙投资0.45元,还耕1公顷地投资1.71×10[4]元[3]。
土壤次生盐碱化 由于引黄干渠侧渗引起地下水位抬升(潘庄引黄干渠对禹城实验区的年侧渗补给量平均每米渠长为453[3]m[3]);灌排系统不配套引起区域盐分积累(徒骇马颊河流域1980年~1984年平均每年每公顷积盐657kg),因此,引黄灌溉存在着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潜在威胁。
3.2.2 水资源调控对策
海河低平原区水资源调控对策是:合理发展井灌,强化农田节水,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
合理发展井灌。衡水地区1993年平均11.1hm[2]地一眼井,其中深井占35.8%,浅井地下水位埋深已达4.70m,深井水位埋深50.94m。由于机井密度大,超量开采地下水,已出现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全市已处于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因此,该区应严格控制深层地下水开采,合理发展井灌[4]。
强化农田节水。截止1994年底,沧州市共发展各种节水管道2624.36×10[4]m,兴建大田喷灌300hm[2],果树微灌100hm[2],共控制灌溉面积21.25×10[4]hm[2],配套深浅机井5.1×10[4]眼。每年节水3.8×10[8]m[3],扩大灌溉面积5.31×10[4]hm[2][5]。
积极发展引黄灌溉。可供选择的引黄线路有4条:①从新乡市人民胜利渠向卫河送水,即引黄济卫工程,规划2010年前实施,每年调10×10[8]m[3]黄河水给河北,以缓解邯郸南部缺水问题;②从聊城位山引黄渠向卫运河送水,即引黄济冀工程,已于1994年实施,每年调5×10[8]m[3]黄河水给河北,以补充邢台、衡水和沧州等部分地区水源;③从德州潘庄引黄渠向南运河和漳卫新河送水,为沧州中东部地区提供一部分水源;④从滨州小开河引黄渠向北延伸至河北,为河北省沿海经济发展和大面积荒地资源开发提供水资源条件(年调水量4×10[8]m[3]~5×10[8]m[3])。向北送水宜在用水高峰期以前的冬季和早春进行。
实行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上游引黄灌区应鼓励发展井灌。德州市齐河县贾市乡,该乡地处沿黄不引黄,全乡平均4hm[2]地一眼井,全部采用井灌。粮食单产由原来的3000kg/hm[2]提高到9000kg/hm[2],盐碱地面积由原来的1000hm[2]减少到70hm[2]。引黄灌区、井灌区均应引黄(河)补源。濮阳市1991年以来,已建成3条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设计灌溉面积6.33×10[4]hm[2],补源面积12.10×10[4]hm[2]。
3.3 黄淮平原区
3.3.1 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黄淮平原区主要水环境问题是: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低,易造成渍害。
该区降水量相对较多,地表水源相对丰富,但地下水利用程度较低,1993年地下水开采量仅占年用水量的32.2%,为地下水可采量的29.4%。由此带来三方面后果:①干旱年缺水灌溉,造成严重减产;②地下水位高,雨季时腾不出地下库容以接纳降雨入渗,造成农田渍害;③地下水位高,通过地下径流每年约有占总量24%的地下水排入河道,加重了河流的排水负担,是加剧该区洪水灾害的原因之一。
3.3.2 水资源调控对策
黄淮平原水资源调控对策是:重点发展井灌,实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
阜阳地区1993年耕地面积为110×10[4]hm[2],已有排灌站4488处,机电井58848眼,排灌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7.4%,平均18.7hm[2]地一眼井。这些井站的配套工程,花钱少、收效快,应该限期做出成效来。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再兴建一些新的灌溉设施:①在河道有控制闸蓄水的地方走深沟引水、沿沟建站的路子,发展水稻灌溉;②在沿河湖易涝易渍的洼地,千方百计开辟水源,以稻治涝,夺取高产;③在地表水缺乏、地下水丰富的宜稻区和高产经济作物区,在充分发挥老井效益的基础上,可再打一些新机井;④在一般砂礓黑土河间地区,采取沟塘井结合的办法,打小口井,购喷灌机、流动机、低压泵等小型机具,进行冬小麦、夏玉米、棉花的灌溉,分片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6]。
3.4 滨海平原区
3.4.1 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滨海平原区主要水环境问题是黄河断流和海水入侵。
黄河断流 黄河利津水文站1972年首次出现断流。截止1995年,24年中有18年断流,累计断流天数达522天,平均每年断流21.8天;1991年~1995年年年断流,断流天数竟达352天,平均每年断流70.4天。黄河断流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月份~6月份,此时正是农业用水的高峰期(春灌用水量占灌溉用水量的74.2%),但却是黄河来水的枯水期(3月~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径流的18.5%)。1995年因黄河断流,东营市有2×10[4]hm[2]水稻因缺水插不了秧,德州市为渡过水荒,有100多家工厂停产减产,经济损失很大[7]。
海水入侵。海水侵染的程度从水资源利用角度分析,以地下水氯离子含量来衡量。通常海水C1ˉ浓度大于2000mg/L,而农业灌溉用水应该小于300mg/L,人畜饮用水必须小于60mg/L,当地下水中氯离子含量大于300mg/L时,即认为受到了海水的侵染。本区海水入侵以山东莱州湾地区比较集中,也比较典型,包括龙口、招远、莱州、昌邑、寒亭、寿光六县、市、区及平度市的新河、灰埠两个乡,总面积8862km[2],耕地38.73×10[4]hm[2],人口412×10[4]人。这一地区是山东省降水的低值区,约比全省平均值少10%以上。地表水的严重缺乏,导致了人们难以节制地开采地下水,机井密度达到10眼/km[2]以上,个别地区多达26眼/km[2]。使地下水连续多年大量超采,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最大埋深达20m。负值区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2400km[2],破坏了淡水向大海排泄的正常平衡,使海水侵染面积达435km[2],造成5472眼机井水质变咸报废,3.35×10[4]hm[2]耕地和42×10[4]人用水困难。另外,在开发卤水制碱和制盐的过程中,由于淡水水位下降,卤水漏泄,也会污染水源和土壤,成为海水侵染的另一种类型。在寿光、广饶一带比较普遍,其特点是形成大片盐碱荒地。
3.4.2 水资源调控对策
滨海平原区水资源调控对策是:科学利用客水资源和加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
科学利用客水资源。在有条件引江(西水东调)、引黄(引黄灌溉)的地区,应积极促进引江、引黄工程的实施,引水灌溉、引水补源。如江苏省沿海滩涂区的引江送水工程——通榆河工程,可给垦区送水100m[3]/s,滩涂开发用水即可基本解决,灌溉保证率可达95%。在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应按照“丰蓄枯用”、“春旱冬抗”的原则,早引、多蓄黄河水,掌握春灌主动权。引黄灌区应实行优化调水方案:在黄河水源正常情况下,按计划引水配水;水源不足需轮灌时优先照顾人畜饮水;遇降雨在20mm以上时,据情减少引水或停水;风力达逆风6级以上或引水含沙量大于25kg/m[3]时考虑停水等。
加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在地下水利用并不充分的地区,如东营市、滨州地区的有关县(市)应适当发展井灌。在海水入侵地区应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积极创造条件进行人工回灌;应限制陆上海水养殖和盐田的规模,减少海水人为进入内陆的机会;沿海各河流的上游应尽量少修水库、塘坝,以维持下游地区地下水补给量。
注释:
[1]德州地区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德州地区引黄灌溉泥沙问题综合处理技术报告。1991,6月。
[2]75-57-01-05专题组.水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1990年,12月.
[3]德州地区水利局引黄办公室.德州地区潘庄、李家岸引黄灌区泥沙处理途径和措施。1992年1月。
[4]衡水市水利局.衡水市水资源及水利设施情况。1994,11月。
[5]沧州市水利局.沧州市节水灌溉在改进完善中发展。1994,11月。
[6]阜阳地区水利规划设计院.阜阳地区十年水利发展规划报告(1991年~2000年)。1990,10月。
[7]江夏.唤醒全民族的水忧患意识。人民日报,1996,4,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