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城市发展_城市经济论文

东北亚城市发展_城市经济论文

东北亚地区城市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地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各国对外开放和交流程度的不断扩大,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持续上升,21世纪的到来日益临近,包括东北亚各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各界人士共同而真诚地希望把稳定和繁荣带入21世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东北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处于经济体制和机制市场化、经济波动平稳化、经济关系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经济格局多极化、高新技术产业化、财富分配两极化的特点和趋势下,东北亚地区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城市之间的互补合作和竞争矛盾也同时存在。城市发展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要有新思路、新战略;同时城市之间要加强相互合作互补关系,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求得共同的发展和繁荣。

一、强化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

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心。由于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的开放和交流,也就出现了国际性的城市,成为一定的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经济中心,是因为它具有经济上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犹如磁场中的磁极、电场中的电极。城市是“经济场”(市场)中的“经济极”。东北亚地区的城市,按其国际影响程度、经济实力,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一)东北亚地区以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比如东京、汉城和上海等。这些城市都是这个区域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航空中心、信息中心,有的还是科技中心、旅游中心。它们是本地区本国同其它国际中心联系的枢纽。香港是东南亚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中心。由于它的特殊历史背景,回归中国以后,对之采取“一国两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的政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总设计师邓小平早在1988年6月会见一个国际会议的与会者时说:“现在有一个香港, 我们在内地(对香港而言,中国大陆称为内地)还要造几个‘香’港”。这就是说在中国境内,不仅有一个亚太区域甚至全球性的经济中心城市,还要培育几个区域性或次区域性的中心。上海是中国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它的影响已经超出中国,广及亚太,正如邓小平预期那样,一个中国内地的亚太区域经济的中心正在崛起。香港、上海,南北呼应,互补互促,将为中国经济的振兴和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环海经济圈的沿海经济中心城市。东北亚地区按其地理条件形成了两个环海经济圈。一个是环黄海经济圈,另一个是环日本(东海)经济圈。前者有天津、大连、青岛、沈阳、仁川、光州等,后者有珲春、延吉、长春、清津、元山、釜山、济州岛、札幌、新泻、金泽、福冈、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这些城市和港口都是有相当的经济力量、一定广度的腹地、可观的吞吐能力、方便的运输条件,有的还是第一或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亚洲一端的起点,把太平洋和大西洋两大洋、亚洲和欧洲两大市场联结起来,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区域经济的集团化以及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天津、大连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工业基地、贸易中心和港口城市。它们在不断扩大开放、完善功能、城市建设和经济实力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都处在“内地造几个香港”的进取地位上。大连市政府曾经提出过“把大连建设成北方香港”,这当然是一种模拟的说法,因为这里不可能搞自由港或独立的关税区。

(三)黑龙江流域的中心城市。黑龙江流域是东北亚的一个陆地次区域,流域总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 在这个流域内有蒙古国的东方省、肯特省、苏赫巴托省,俄罗斯的赤塔州、阿穆尔州、哈巴洛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人口约9000万。流域面积中国占50%,人口占90%以上。这个流域的主要城市有哈尔滨、长春、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哈尔滨和长春都是我国东北经济区的工业基地和东北亚的经贸中心。黑河市曾经有过“南深北黑”的期望,建立了合作开发区和边境贸易区。由于种种原因,黑河经济的发展同深圳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个区域资源丰富,亟待开发,上述城市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四)图们江流域的成长三角区。图们江下游包括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部(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1.5万平方公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1.7万平方公里)共约5万平方公里,300万人口。在这个地方开始兴建珲春合作开发区和罗津—先锋自由经济贸易区,可以形成濒临日本海(东海)发展前景宏伟的由东北亚多国参与的成长三角。

此外,中俄、中朝边境的开放口岸城市,对于经济贸易友好往来的重要作用,也决不可忽视。

二、发挥城市网络结点的枢纽功能

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经济是网络型经济。城市就是经济的中心,也是网络的结点。因此,要充分发挥网络结点的枢纽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一)贸易网络。开拓市场,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合理的货物流动,举行贸易洽谈会。

(二)服务网络。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经营者提供通讯、保险、广告、咨询、会计和法律等服务。

(三)生产协作网络。专业化协作是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办法,有零部件协作、工艺协作等。

(四)运输网络。把陆运、空运、水运结合起来,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路线,节约交通运输费用。

(五)金融网络。发展银行业、证券业的网络建设,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效益;吸引长期、稳定的资金,限止“飞燕式”的投机性的资金。

(六)旅游网络。就东北三省来说,应把白山黑水的风光旅游,辽、金、满的历史人文旅游组织起来,以最少的费用,取得较大的成果。

(七)环保网络。以尽可能一致的标准,减少空气、水资源、海水的污染,在一个经济区内,一个流域里,如果“我治你不治”或者“你治我不治”,就达不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八)文化交流网络。在这个区域里,有中华文化、高丽文化、大和文化,还有俄罗斯文化,它们各有特点,有必要相互理解,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为加强文化交流,各国城市之间有计划有重点地举办戏剧表演、音乐歌唱、绘画书法、影视展播等活动。

此外,在建立信息网络、科研网络等方面,也应有所建树。

城市之间的网络关系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关系的基础,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三、东北亚各国政府要为本地区创造和平稳定的睦邻友好的国际环境以及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

中朝发展传统的兄弟友谊,中俄建立21世纪战略协作关系,中韩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强,中蒙传统友谊不断发展,中日签订友好条约25年来,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已经突破600 亿美元,创造了历史上最好的记录。但影响东北亚地区和平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主要是中、日、美、俄的大国关系有稳定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摩擦矛盾的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以后,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如朝鲜半岛南北对峙的局面、日本北方四岛问题、冷战体制的日美、韩美安全保障问题等等,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担心疑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

东北亚地区经济是东亚经济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经济崛起“发端于日本,成势于中国”。这一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极大。199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日本约3万美元,韩国约1万美元,中国约500美元, 蒙古约400美元。日本是工业发达的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 中国、朝鲜和蒙古都是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可否考虑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示范区。按照邓小平国际战略的理论,国际新秩序大体是: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这些原则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而且在实践中行之有效;二,各国有权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别国无权干涉。世界是多样化的,也是多姿多彩的。只有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求同存异,才能和睦相处,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宁;三,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谋求霸权,推行强权政治。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应由各国自己去办,世界事务应由各国平等协商来解决;第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一切分歧或争端,而不应诉之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通过对话协商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通过多边、双边协调合作,逐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第五,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和扩大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反对经济贸易交往中的不平等现象和多种歧视性政策和做法,更不允许动辄对别国进行所谓经济制裁,对穷国不利,对富国无益,世界和平与稳定也无法保障。

政治和经济是对立的统一。新的政治关系保证新的经济关系,新的经济关系促进新的政治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和加强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交流,应当是振兴东北亚经济的一个重要起点。

四、“苦练内功”,加强城市自身的建设

(一)应顺应改革大潮,形成促进生产要素最佳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城市的生机和活力来源于企业的生机和活力。要把本国的经济体制逐步与国际通行的惯例结合起来。

(二)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使各个中心城市具有自己的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强大的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特别注意增强第三产业的发展,并且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经济发展的法制,实行依法治市。

(四)保护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美化、净化和绿化,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实行科学有序的城市管理。

(六)逐步完备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强通讯设施的建设,完成初步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构筑。

(七)兴办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素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八)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精神奋发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九)建立为经济发展服务的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和政府职能。

(十)有一个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面向21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

标签:;  ;  ;  ;  

东北亚城市发展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