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静脉输液是门诊小儿输液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作为能够为患儿实现药物治疗及营养供给的有效方式[1],是护士需要掌握的主要操作内容,由于小儿输液的特殊性,门诊小儿输液常因一针穿刺成功率而引发护理纠纷。现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旨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1 环境准备光线的明亮度及照射角度,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光线太强可使操作者瞳孔缩小,太弱的光使瞳孔增大。因此明亮的自然光是最理想的光线,晚上及阴暗天气可借助100-150W日光灯,距穿刺部位40-50cm[2],穿刺台的高度距离地面1米左右为宜。2 操作者准备2.1增强自信心,要对自己的操作技术有信心。2.2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小儿输液,不仅陪同家属多,而且对患儿都疼爱有加,都希望操作者能一次成功,因此容易造成操作者压力过大,过度紧张,而导致穿刺失败,因此,在操作时,要尽量减少人员围观。2.3与家属做好沟通工作,取得理解与配合,在穿刺过程中协助完成固定头部工作,避免因患儿头部乱动导致的二次穿刺。2.4认真对待每一次穿刺。3 患儿准备穿刺前,应检查病儿衣着情况,不能穿过厚的衣物,衣着过多,当病儿处于仰卧位时,头部会悬空,穿刺时头部不易固定,血管容易被刺破。另外病儿不能进食过饱,以免穿刺过程中病儿啼哭、呕吐,胃内容物误入呼吸道,引起窒息。4 血管评估及选择护士应根据年龄和个体情况选择最佳的部位。因为小儿头皮静脉比其他部位的静脉暴露更加明显,因此是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穿刺部位[3]。血管的选择是保证能否穿刺成功的前提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解剖位置看,额正中静脉表浅,血管中粗,易穿刺,但输液过程易渗漏,主要用于药物刺激性小,短时间内输液;眶上静脉表浅、清晰,输液时不易渗透漏;颞前静脉及颞静脉粗大,位置深,适用于大量输液及注射刺激性大的药物时使用。在皮肤表面一时看不到血管时,可用指尖顺静脉走向探摸,感觉血管的走向、深浅度、粗细、滑动度等,也可局部热敷,使静脉充盈,选择的血管要利于穿刺、不易渗漏且易于固定。5 穿刺部位皮肤准备用剃毛刀剃除穿刺部位周围毛发,为穿刺后固定做准备,毛发剃除时注意防止剃破头皮,可先用温水或75%乙醇将穿刺部位周围的皮肤浸湿,让助手或者家属协助固定头部,使剃毛刀与皮肤平行,轻轻地剃除穿刺部位的毛发,对皮肤表面不平整的病儿,更要把握力度和角度,避免刺破皮肤。6 进针手法对一般比较清楚的血管,通常选用5.5号大小的头皮针,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成5~10°夹角,进入皮肤后,将针柄下压,沿静脉方向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平推针梗少许,角度过大易刺入血管下方。对于皮下脂肪较薄的患儿,针头进入皮肤后,可再挑起皮肤以5°-10°角进血管,见回血后不宜再进,直接固定。穿刺时切忌过快、过猛,否则易穿破血管。进针时机可选择在患儿刚啼哭的状态下进行,此时血管充盈良好,容易穿刺。7 针头固定针头固定也是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头周围要保持干燥,不能有汗渍,一般第一条胶布固定针柄,后面的胶布在此基础上进行粘贴,第二条保护针眼,第三条交叉固定针柄,可用左手拇指指尖垫住针柄,前额有弧度处酌情垫上无菌棉球,右手迅速固定。胶布不要太长太宽,否则既浪费又不美观,还容易粘住周围的头发,拔针时引起患儿哭闹。对2岁以下的患儿还可在针柄处加用一条长绷带,绕头部一周,此法在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广泛应用,且效果良好。总结总之,护士的操作技能、心理素质、患儿家属的配合以及操作时的客观环境等都是决定能否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熊桃菊[4]认为,穿刺时小儿头部固定不牢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我们也经常碰到由于穿刺时或者输液过程中因配合不好而导致的二次穿刺,因此操作前和患儿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取得理解与配合是保证能否穿刺成功并顺利输完所有液体的重要保证。当然工作中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掌握头皮静脉的特点和穿刺技巧,努力提高操作技能才能提升穿刺成功率。参考文献:[1]陆枫.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护理及注意事项[J].中国医药指南,213,11(26):565-566.[2]尹明月,小儿头皮静脉特点及穿刺技巧.当代护士.298.25(4):102-103.[3]加依娜古丽.托留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及注意事项[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25):335 .[4]熊桃菊.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护理及注意事项.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7):109.作者简介:于彩玲,女,主管护师。
论文作者:于彩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静脉论文; 小儿论文; 头皮论文; 血管论文; 患儿论文; 成功率论文; 皮肤论文; 《中国保健营养》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