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联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联充满趣味,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对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对联教学;文化
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对联,是具有中华优秀文化的独特意义的对偶句,是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自晋代产生以来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文体特点要求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强弱相当,文字有别等而区别于诗、词、曲,同时其对称性、民族性、启蒙性、开放性等艺术特性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如果将对联融入于语文教学活动中,会起到以石击水、情趣并蓄之美感。
一、实用激趣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古代诗词,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认知和写作能力,不断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
诗歌教学和对联教学是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唐诗,尤其是杜甫的诗,对对联教学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对联和诗歌、词曲相比,应用范围更广,使用价值更大,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人生一世,喜怒哀乐,尽可纳入其中,颂德扬过,悉能凝聚笔端。开张店铺、乔迁新居要作联,节日大婚、寿诞谢世也要作联,或表达祝愿,或寄托哀情,或作一评论。作联者,既可为仕官大夫,又可为庶民百姓。特别是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了春联,不论是传统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还是现代春联“四代同堂歌盛世,五福临门颂太平”,它们表达的不只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美好意愿,而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和平共处、和谐发展的心声。如果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对联,或是在寒假中让学生搜集整理自编自写春联,学期初交流,或在课堂上以联涵盖课文内容,以联激情,以联作结,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对联知识,而且能亲身感受到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古韵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知识奠基
文化底蕴的薄弱是当今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现今的语文学习中常常是不经意间就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质和量的积累,对传统文学样式的运用意识就更淡薄了。语文教学的“中国特色”,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联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特有的、珍贵的文学遗产,是一种凝缩了的艺术。它的独特之处是与我国特有的文字形式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它以最精巧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反映人们的生活而抒发情感。让人在品味的过程中,体会到对联文辞的精炼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深邃。
对联教学可引导学生理解教材、超越教材,从而拓宽知识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既有教材《隆中对》《出师表》名篇知识,又有三顾茅庐、三分天下的文化历史,更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和尽忠先主的赤胆忠心。如果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是对“诗圣”杜甫人生价值的正确评价,那么“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又是对他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笔法的高度颂赞。“千古奇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将李白横溢诗才、浪漫遒劲的风格、傲岸不羁的人格融为一体,极为精当。一方面可以“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对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内容和作者登楼望远、心系百姓的典型形象进行概括,另一方面可用“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对《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勤政爱民、与民同乐品德大力颂赞。“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弟子,比当年风景如何”,集美景于历史,汇感慨于胸端,是对《滕王阁序》的绝好总结。
三、思想铸魂
对联,因其具有实用性而广为人们接受,又因其蕴涵着丰富的知识、浓厚的趣味被人们追求、诵颂,更主要的是它具有高度概括的思想教育意义、独特典雅的审美情趣而久传不衰。对联,言简意赅,醒目传神,促人惊醒,引人深思,会使彷徨迷途之人顿开茅塞。“丢一个饭团,抛却了父母苦心经营的旨意;蓄几个纸币,积蓄起前人艰苦创业之精神”教育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对仗奇巧,对比鲜明,发人深省。因琐事而烦恼时,不妨以“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就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宽慰自己——人生要胸怀坦荡,乐观豁达;身处困境时,何不以“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自勉——要胸有大志,拼搏奋进,方可成就大业。“水唯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告诫人们谦虚谨慎,努力进取。“看不见,姑且停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推开前面者;站得高,看得久也,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讽刺劣行,鞭挞弊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要打哈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止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嘻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引导我们向蒲松龄、鲁迅这些伟人学习,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座南朝北吃西瓜皮往东放,自上而下看左传书朝右翻”更是方位汇集,妙对奇联,意趣盎然。“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看似平淡,一首横联“缺一(衣)少十(食)”异峰突起,美在自然,如同“飞入芦花都不见”一般,给人美的享受。
对联,俯手可拾,既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又同高考密不可分,高考中除了直接考对联外,其他的宣传语、广告词、拟标题等考题形式都和对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通过举办对联讲座、有奖竞赛等活动教给学生创作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搜集、品味、创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师可随时随地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人物或妙趣的对联引入课堂,或奇联共赏,或给上作下。
论文作者:王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0
标签:对联论文; 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春联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形式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