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这也是以后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社会发展,因各种原因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种类更多,发病率也更高,这使得倡导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医学健康知识和提高人们预防疾病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高中生对于知识的渴求和理解能力相较于小学初中更强,对于即将成年走向社会的他们,更有必要、更适合普及医学健康知识。而教师在平时生物教学中,一味的讲解课本章节主要知识点,强记重点内容,忽略了对这方面知识的渗透。本文主要论述了渗透医学健康知识的方法和教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医学健康知识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9)11-247-02
1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医学健康知识的必要性
1.1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方面的要求
健康教育概括内容有三个方面: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健康教育,其中对学生的生理健康教育是最主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目前,我们对高中生进行健康教育时,多以学科的知识渗透为主要方式,高中生物学科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因为其他形式的健康教育在高中不再适合,生物教材成为了高中学生获取生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把生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一些青春期卫生保健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预防和防治及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防治。当然这有助于学生对医学有一定的了解,也为高中生以后进入医学领域的研究打下基础。2018年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生物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生物学是农业科学、医药科学、环境科学及其他相关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知识。
1.2生物教学是高中生获得医学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
我对我家乡学校的高中生进行了调查与访问,目的是了解其他地区高中生是如何获取医学健康知识的,发现当前高中生获得基础医学健康常识的途径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高中生物课堂,二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三是从书籍等一些传媒上得到的。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他们获取医学健康常识的主要方式是从生物课堂中得到的。我校是我县唯一一所普通高级中学,也就是说我们的高中生获得医学健康知识主要渠道很单一,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物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优势对学生进行这一项知识的传播,提高他们的医学素质。
1.3丰富学生医学健康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医学知识对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疾病和预防疾病都很有帮助,高中生对医学健康知识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知识,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知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意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其中社会责任要求学生能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认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宣传关爱生命的意识,以达到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2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知识的方法
2.1注意在教学导入中渗透
一个有吸引力和创意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1]我们生物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的许多常见医学常识,作为有吸引力和创意的导入,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事例导入,学生就会对导入事例产生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导入的事例上,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医学健康知识,引导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医学问题。如在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本节导入的事例可以选择高中生在生活中常见且常在影视剧中出现的“观音求子”、“滴血认亲”等迷信现象和桥段,在向学生讲解基因、染色体关系和遗传知识的同时进行破除迷信和增强医学常识的宣传,使学生在学习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知识点的同时向一切迷信封建思想说不,积极向家人和社会宣传正确的医学常识。
2.2以生活经验为例进行适当的渗透
教材是学生最常接触,也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传统的课堂教学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物教学中应联系日常生活进行渗透,在课本中有些医学相关的知识与材料,教师要好好利用,将其整合到教学内容中,结合实际生活提升医学健康常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一些常见的传染病的预防,抗生素的正确使用,除胰岛素外其他激素调节紊乱造成的疾病及预防等。这些内容或多或少与教材有一定的相关性,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有必要拓展。例如,在向学生解释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时,教师可拓展到家庭用药方面,抗生素只对细菌起作用,对病毒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目前流行的“手足口”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应听从医生的建议,避免滥用抗生素。还有,在讲到必修三第四节《免疫调节》中抗原、抗体及病原体的消灭途径时,可拓展有关疫苗的知识,一些常见的疫苗及其应对预防的疾病,如乙肝疫苗可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可以向学生渗透狂犬病相关知识,因为青海农村和牧区有很多的犬类,而在很多城市家庭也有养狗、猫的现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被猫、狗咬伤或抓伤的可能,所以要教育学生一旦发生被猫、狗、老鼠等咬伤或抓伤时要及时肥皂清洗伤口,并尽快到医院或者疾控中心注射狂犬病疫苗。人教版教材中不乏这样包含健康知识的拓展部分,目的都是增加学生的医学健康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适当地讲解拓展部分的内容,以丰富学生的医学健康知识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3高中生物中可渗透医学健康知识的教学内容
我们高中生物教学目前所使用的生物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在人教教材中就有很多能进行渗透的教学内容。教师只要进行合理渗透,就能达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医学健康知识的目的。现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为例,列举出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的医学健康内容。第一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或组织在体外不能生存的原因,如何预防组织水肿,大量出汗后应喝盐水补充无机盐的原因。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及措施。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吸食毒品上瘾的原因,让学生有拒绝毒品远离慎用药品。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糖尿病产生的原因、特点、控制血糖浓度的途径和原理,培养学生合理膳食。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功能,幼年缺碘缺甲状腺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成年不足降低兴奋性,让学生体验到作为一个正常生理机能的人幸福感和适度食用碘盐的原因。第四节《免疫调节》了解器官移植在临床应用上面临的问题,知道预防艾滋病的紧迫性,这也许会在他们心理埋下医学种子为祖国医疗事业做贡献,也会使他么认识到“热爱生命”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
4高中生物教学渗透医学健康知识时对教师的要求
4.1生物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知识储备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中很多内容是医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一个生物教师,要有扎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并能用生物学的原理解答基本的医学健康常识。(2)生物教师应有不断学习的精神,扩充自己的与医学健康相关知识储备,为了保证在教学中所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就要关注最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进展,以不断提高医学健康知识水平。比如,在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课后资料“艾滋病——威胁人类的免疫缺陷病”中讲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时,性传播的广泛性和危害性,及时准确的向学生讲解目前艾滋病患者逐年增加数据,倡导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健康的交友交际;血液传播的方式和可能性,勿接触可能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勿混用牙刷、剃须刀等,解释“蚊虫叮咬会不会传播艾滋病?”等问题;母婴传播的预防;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有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或疑问,应提前查找相关资料,结合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保证给学生作出全面的解答,传授正确的知识。
4.2教学切勿本末倒置,要准确把握教学渗透量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过程渗透医学健康知识要要掌握好尺度。我们要明白将课本中的基本知识讲解清楚的基础上,再进行拓展和渗透医学健康知识,上课时不能过多地进行医学知识的传授,而减缓或忽略了教学进度,而是只能是根据知识在课本中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补充。例如,在讲解细胞癌变时,癌症的类型,常见癌症的症状和现有的治疗方法,可以向学生进行普及。但这不能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学重点应放在癌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和常见的致癌因子上。如果在介绍治疗方法上花费大量时间,这样不仅影响教学进度,还会导致学生因知识过于陌生而失去学习积极性。
4.3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点或者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改进和调整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师事先预想的渗透方法,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偏离了教学重点。这时教师就要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问题出现在哪里,进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的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学习,通过观看文献资料、网络教程、其他老师的优秀教学视频,完善自己有效的教学方法、渗透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李隆晓.对生物课堂教学中导入技能的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7 (18):65-66.
[2]齐立娟.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医学健康常识(J).素质教育,2017(49)
论文作者:丁明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8
标签:医学论文; 学生论文; 健康知识论文; 教师论文; 生物论文; 知识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1月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