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_发展中国家论文

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_发展中国家论文

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个论文,俄罗斯论文,发展中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世界政治、军事、经济的格局。随着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结束,在世界的东方,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集团——“经济转轨国家”。转眼间,十余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原苏东国家以不同的模式在经济转轨的进程中蹒跚而行。由于经济转轨只是这些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所做出的一种路径选择,因此“转轨”既不能表明这些国家的基本属性,也不能反映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美国所奉行的单边主义愈发膨胀的今天,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这些国家的基本属性和集团归属做出判断与说明,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俄罗斯在这类国家中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本文所讨论的内容仅限于俄罗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逐渐形成了延续近半个世纪的两极格局。尽管导致两大阵营公然对峙的原因极为复杂,但价值观念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对立、社会制度的差异却是导致整个世界一分为二的根本原因。当时的世界格局简单清晰:一个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个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两条发展道路针锋相对,泾渭分明。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概念,但当时的发展中国家仅仅是指所谓“民族发展中国家”,即那些在争取到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后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前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即使像中国这样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当时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内,也没有被西方发展学界视为发展中国家而纳入他们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战后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际社会在判断一个国家的基本属性和集团归属时,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远比经济发展水平更为重要。在当时的发展中国家名单中,几乎找不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名字。

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团结和争取世界上最广泛的国家和民族结成反对美苏两霸争夺世界霸主地位的统一战线,毛泽东对三个世界进行了重新划分,指出美国与苏联是超级大国,属于第一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是导致整个世界不安定的根本原因。而中国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从此,中国以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团结第三世界广大国家,为反帝反霸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认定一个国家的基本属性时,经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成为人们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中国加盟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变得更加丰富了。发展中世界不仅有那些传统的民族发展中国家,还包括了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俄罗斯作为原苏联的继承者,与其他原苏东国家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独特的国家集团——经济转轨国家。然而,经济转轨只是表明这些国家已经脱离了过去那种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却难以刻画这些国家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今天的俄罗斯,既不是当年那个霸气十足的超级大国,也不再是肩负神圣使命的社会主义盟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给俄罗斯和其他原苏东的经济转轨国家定位呢?在世界划分为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两大部分的今天,显然,俄罗斯只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就像当年国际社会没有把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今天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也没有把俄罗斯及其他原苏东国家归人发展中世界。问题倒不在于这些国家是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在于过去人们认为没有进行这种划分的必要。俄罗斯取代了苏联以后,人们普遍关注的是俄罗斯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变迁和走向,思考的是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新构建的意义与影响,反倒忽略了对解体本身给俄罗斯经济发展水平所造成的直接后果的监测和评判。俄罗斯经济转轨初期,尤其是在实施“休克疗法”给俄罗斯的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性后果以后,人们也总是侧重于苏联解体前后的制度比较研究,意在揭示导致这一恶果的体制与政策原因。从苏联解体到今天,十余年过去了,俄罗斯作为一个新的国家在经历了转轨初期的剧烈阵痛以后,正在迈入恢复性增长的历史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比如俄罗斯积极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等)。俄罗斯丰富的经济资源,巨大的增长潜力,扑朔迷离的发展前景,都使得它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对象。因此,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水平与程度,俄罗斯应该属于经济成长哪一个发展阶段上的国家,便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讨论俄罗斯是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首先需要阐明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从国际组织来看,从来就没有一个国际组织明确提出过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并在法律上予以确定。联合国明确认定了49个国家为最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则通过承诺更多的国际义务,或不寻求某些特殊的待遇而确立自己发达国家的地位。在国际上有一种共识,即某个国家一旦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便被认为是经济发达国家,但随着一些取得良好发展绩效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和墨西哥)的加入,使这种共识在实际操作中变得难以把握。世界银行(World Bank)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也没有给发展中国家下过明确的定义,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发展中国家做出划分,通常的做法是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现改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这种做法虽然简单易行,也比较有效,但单纯的GNP(GNI)或GDP难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等方面的状况。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法律文本中同样也找不到发展中国家的明确概念。《WTO协定》中的发展中国家条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动型条款,即成员“自称”为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国内经济和贸易政策时自主享有《(WTO协定》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灵活性。另一类则是被动型条款,即一成员认定某些成员为发展中国家,并在其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给予这些成员以更为优惠的差别待遇。由此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富权威的国际组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认定或划分,也大多是出于处理国际事务和便利贸易往来需要的技术性规定,而没有在理论上做出明确的概念界定。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来把握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如何进行科学的划分呢?我们认为,如果从最广泛的含义来考察,可以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对相互对应的概念来理解。也就是说,在当今这个世界上,只要不是发达国家,就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范畴。这样来定义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意义在于,这个定义具有最广泛的包容性,它尤其适应“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政治的新格局。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广义的发展中国家定义。正是根据这种定义划分,我们将俄罗斯归入发展中国家的范畴。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划分,就在于当我们将这个世界根据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划分为两个部分的时候,所涉及的经济发达与不发达实际上指的是市场经济的发达与不发达。从目前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看,尽管在它们之间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在这些国家中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不发展、不完善、不健全。而所谓经济发达国家,说到底不外乎是它们的市场经济发达。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并非都是一贫如洗,譬如海湾的石油输出国就富甲天下;发展中国家也并非都是落后不堪,譬如在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发展中国家更不是不结盟的同义语,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向来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那么,是什么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呢?很显然,那就是市场经济发育的低水平。实际上,除了经济发达国家以外,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包括俄罗斯),都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充分发育、成熟健全的发展过程。大多数民族发展中国家,尽管选择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但传统的封建关系并没有得到根本的破除,市场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成为经济成长的严重束缚。以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为特征的苏东模式,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对于经济发展发挥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历史的实践表明,由于排斥了市场的作用,这种模式最终导致了体制的僵化,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桎梏,阻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正由于这个原因,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民族发展中国家便在“经济调整”的旗号下,开始了旨在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努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营机制,强化商品意识,遵循市场法则。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经过十余年艰难的探索,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确立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罗斯和一系列原苏东国家终于摈弃了自50年代中期以来断断续续的“完善经济体制”的过程,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化取向的“经济转轨”。由此可见,无论是“经济调整”,还是“经济改革”或“经济转轨”,其实质都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正是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市场化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振兴本国经济的共同选择。

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是由发展中国家特殊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来讲,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从一个传统的农业结构向现代化的商品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历史的经验表明,尽管世界上所有谋求现代化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这一转变,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却有着它独特的轨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黑人发展学者威廉·A·刘易斯在他那篇著名的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深刻地揭示了双元经济结构构成了发展中国家普遍的经济特征。刘易斯指出:“我们注意到‘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这两个词汇的用法。资本主义部门是经济中使用再生产性资本,并由于这种使用而向资本家支付报酬的那一部分……自给农业部门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这种经济中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的那一部分。这个部门的人均产量比资本主义部门低,因为它的产品不是用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刘易斯进一步分析道:“我们考虑到资本主义部门和自给农业部门一样还可以细分这一事实。我们所面临的并不是被生存工人的汪洋大海包围着的一个扩大资本家雇佣的孤岛,而是许多这样的小岛。这是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那些国家极其普通的情况。我们发现,像矿业或电力业这种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工业与最原始的技术并列;少数高级商店处于大量老式商贩的包围之中;少数高度资本主义化的种植园处于农民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但是,我们还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之外看到了同样的对照。有一两个拥有雄伟建筑物、自来水和交通之类的现代化城市,人们从那些几乎属于另一个星球的其他城镇和乡村涌向这些城市。而在人与人之间也有同样的对照:一方面是少数完全西方化的、衣冠楚楚的当地人,他们在西方大学受过教育,讲西方语言,以贝多芬、穆勒、马克思或爱因斯坦为光荣;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生活在完全另一个世界的乡下人。资本和新思想不是稀薄地分散在整个经济中,它们高度集中在若干点上,并由此向外扩散。”(注:〔美〕威廉·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载《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8辑,商务出版社1984年版,第54~56页。)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呈现出双元特征:一个是以城市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另一个是以传统农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部门。现代经济部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物质基础,按照现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进行经营,从事社会化的大生产,为市场生产商品。而传统部门则是以落后的农业技术为物质基础,从事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只有少数剩余产品进入市场。这种双元经济结构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发展中国家政治、文化、社会层面的双元现象,实际上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衡、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的本质特征。

刘易斯的双元经济理论对于如何界定发展中国家具有方法论意义。当我们考察一个国家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时候,只要分析这个国家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便可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我们认为俄罗斯是发展中国家,其理论上的一个重要依据便是俄罗斯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明显的双元经济状况。工农、城乡发展的明显差别与农业、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是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表现。早在苏联时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和政策原因,其农业就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共党内爆发的以布哈林和列·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的关于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的大争论,到在苏联期间贯彻始终的“要大炮,不要黄油”的发展战略,都造成了农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从某种意义来讲,正是这种工农业发展水平之间的严重失衡和悬殊差距,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农业一直处于连续、长期和深刻的危机状态。1991年以后,俄罗斯农产品的产量(按可比价格)和品质普遍下降。如果以1990年的农产品产量为100%,则1991年为95.5%,1992~1997年分别为86.5%,82.7%,72.7%,66.9%,63.5%和64.3%,即在7年里下降了35.7%。其中,种植业的产品产量也在不断下降,1997年的产量仅相当于1990年的84.9%。与此同时,农业投资的比重也在连年下降。1990年的农业投资在全部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为15.9%,除了1991年有一定上升外,1992年下降为10.8%,1993年为7.9%,1994年为5.0%,1995年为3.5%,1996年为2.9%,到1997年则仅为2.5%。对农业投资的急剧下降,必然导致农产品的大幅度减少和农业危机的深化(注:参见周全《21世纪的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57~63页。)。

除了明显的双元经济结构,俄罗斯在诸如落后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生活水平、悬殊的收入分配差距、迅猛增长的失业与贫困人口、初级对外贸易结构等发展中国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方面,也都表现出了发展中国家的特点。1998年俄罗斯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导致失业人口猛增,创纪录地达到887.6万人以上,失业率超过13%。据俄罗斯官方的统计资料,1997年有3070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低于411.2卢布的最低生活费标准),处于赤贫状态。1998年由于经济危机加重,贫困人口猛增到4160万人。收入分配的悬殊差距加剧了俄罗斯的社会危机。如果说,10%收入最高者与10%收入最低者之间收入的差距,在苏联解体前的80年代为3倍的话,开始转轨的1992年为8倍,那么到1997年这两个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已超过了13倍。工薪阶层最高和最低工资之间的差距已经扩大到27倍(注:参见许新主编《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7~357页。)。

实际上,许多国际组织根据俄罗斯现实的经济发展状况,从一开始便将俄罗斯归入了发展中国家的行列。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在基本指标中第一次增加了新独立的原苏联各共和国,根据表中所公布的1991年的数据,所有这些国家都处于中等收入组。俄罗斯联邦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GNP)3220美元,位于127个国家与地区由低向高排列的第94位,上中等收入组的第11位。而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方法,凡是处于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就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注:世界银行:《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2001年,俄罗斯联邦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人均GNI)1750美元(注: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3: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 Dynamic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235.)。时隔10年,人类跨入了新的世纪,俄罗斯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却下降了1470美元,这恐怕也可以作为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佐证吧。

苏联解体,一个曾经不可一世的超级大国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地,作为继承国的俄罗斯风光不再。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3年8月俄罗斯政府总理卡西亚诺夫说,“目前已进入了最后冲刺阶段”,试图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国际背景下,明确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对于俄经济的复苏和发展,还是对于国际经济格局的重构,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明确俄罗斯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有益于俄罗斯正确地确立发展目标,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道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根本任务就是要实现经济结构的变革,而完成这一变革的现实途径是要全力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之所以步履蹒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转轨伊始,政府没有将经济发展作为转轨的首要任务,而是热衷于通过所谓“休克疗法”去进行社会变革,将一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演化成整个政治制度的变迁,用全盘私有化取代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序发展,终于深陷于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危机。“发展中国家”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

其次,明确俄罗斯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有益于加强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增进友谊,共谋双赢。中俄两国是近邻,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近年来,中俄两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发展,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俄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同样的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俄罗斯自转轨以后,经济凋敝、政局动荡、社会紊乱,只是在近几年才步入正轨,渐有起色,如能抓住这一机遇,确立适宜的经济发展目标,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才能共同开创经济发展的历史新局面。

第三,明确俄罗斯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有益于壮大第三世界的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民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之所在,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之所在。当年,正是考虑到这个大局,毛泽东根据当时苏联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划为超级大国,最大限度地孤立了美苏两霸,制约了它们称霸世界的野心。今天,同样是考虑到这个大局,我们根据剧变后新的世界格局和俄罗斯在这一格局中所处的地位,将其归入发展中国家的范畴,对于壮大第三世界阵营,遏制美国单边主义的膨胀和谋取世界霸主地位的野心,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原苏东国家,在发展中世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国家集团,和亚非拉那些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俄罗斯等国家在历史上没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遭遇,沙俄帝国甚至还曾在欧亚攻城掠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这恐怕是人们不能将今天的俄罗斯与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的重要原因。然而,古老的俄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关系远不发达,也没有经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造成了今天俄罗斯明显的双元经济结构和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使之面临着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样的通过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本国经济的历史使命,这正是我们认为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基本考虑。

标签:;  ;  ;  ;  ;  ;  ;  ;  

俄罗斯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吗?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