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骨一科 545002
摘要 目的:探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用于外踝与后踝骨折中的有效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4例外踝与后踝骨折患者,运用踝关节后外侧入路复位以及内固定进行治疗,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所选取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及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5.5±24.0)min、(45.5±19.7)ml和(12.4±3.6)周,患者术后均为出现并发症状况。1年后,对患者运用足踝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其中优良率为85.71%,结论:针对外踝和后踝骨折患者,对其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术中显露清晰,具有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外踝与后踝;疗效
踝关节骨折作为创伤骨科当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当前对踝关节骨折进行治疗方法为两种,即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由于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故此,较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1]。对于后踝骨折,通常采用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钉的固定方法,在稳定方面较差,经对其进行不断研究及创新,采用后外侧入路对后踝骨折进行治疗,较之传统复位及固定方法,效果明显优于后者[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诊治的14例外踝与后踝骨折患者,所选取患者均自愿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所选取患者当中,男性患者为8例,女性为6例,其年龄区间为18~49岁,平均年龄为(35.5±15.7)岁。其中,交通意外伤、暴力击打伤及坠落致伤分别为6例、4例及4例。所选取患者依据骨折AO分型可知,44-B32型及44-B33型分别为11例、3例。所选取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且均为相应闭合性骨折,其中1例为合并糖尿病者,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内踝骨折分别为1例及13例。患者均对严重肾、心、肝及肺功能不全者予以排除。
1.2治疗方法
所选取患者中,入院便实施急诊手术者3例,其余择期予以手术。患者均运用腰硬联合麻醉进行治疗,手术体位为俯卧位,对患者下肢常规性使用止血带,切口位置定于腓骨后外侧缘与跟腱外侧缘之间,对各层肌层采取逐层纵向切开,以外踝为始点,逐步至后踝,而后至内踝,依序给与复位及固定操作。在手术中,对腓肠神经给予特别保护,将小隐静脉予以避开,运用克氏针对骨折处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对局部血凝块及局部骨碎屑等进行清理,最后,运用Kirscner针(1.5mm)采取自前向后顺序,对骨折块给与固定,Kirscner针用量为2枚[3]。而后运用C型臂X线机实施透视操作,对骨块对位对线状况进行观察,当确定正确后,依据患者具体骨折块状况,合理选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钢板或加压螺钉(4.5mm)对骨折处进行固定操作。在手术操作中,对骨块对位对线及内固定状况进行再次透视,当确定结构正确后,实施缝合操作,将负压引流管置入,进行缝合清理,完毕后实施加压包扎操作。术后,对患者实施常规消肿、抗炎及抗感染治疗举措。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训练,即跖屈、足趾伸屈等功能性训练,术后6~8周,开始负重锻炼。手术1年后,对患者足踝治疗效果进行评分[4]。
2.结果
所选取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失血量及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85.5±24.0)min、(45.5±19.7)ml和(12.4±3.6)周。骨折全部愈合患者为14例,愈合平均时间为(12.5±3.6)周,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未发生伤口感染现象,未出现钢板断裂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对所选取患者实施随访工作,1次/月,持续18月,患者于术后12个月后,来院实施复检,结果表明,患者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情况:背屈为15°~30°,平均为(20.4±4.5)°;跖屈为25°~50°,平均为(38.6±7.8)°。依据足踝评分系统评分结果可知,其中优、良、可分别为9例、3例及2例,优良率为85.71%。见表1。
3.讨论
踝关节在整个人体结构当中最为重要及复杂,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鞍状负重,在关键面之间存在高度紧密的适配。如若出现踝关节骨折状况,对其予以内固定与其它关节相比,,在难度系数上更大,当关节面间距出现细微的变化,就极可能造成踝关节活动功能出现受损的情况,而后则会出现活动受限、关节不稳及负重疼痛等状况发生。通过本次研究,针对外踝与后踝骨折,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实施切开、复位及内固定的手术方法,不仅使骨骼显露清晰,且在各骨块之间对位对线均很好。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方面也比较满意,并且在术后随访工作中,未出现相应并发症状况,因此,具有很好的关节内的解剖复位效果及内固定稳定性。当对患者俯卧位后外侧入路切开复位术操作后,应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锻炼,进行辅助治疗,可采取跖屈功能、足趾伸屈等被动及主动方面的训练操作[5]。然而负重不宜过早,通常在6~8周后出现骨痂,而后方可部分负重给与尝试,当骨痂丰富后,方可开展全负重训练。通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患者术后12个月后,足踝评分系统评分结果显示,优、良、可分别为9例、3例及2例,优良率为85.71%。从中可知,其术后具有不错的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外踝和后踝骨折患者,对其采用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显著,术中显露清晰,具有良好复位及固定效果,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毛召, 冯力.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用于外踝与后踝骨折中的有效性[J]. 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朱金强, 沈柏晓, 杨文峰. 俯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2).
[3]饶放萍. 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27):132-133.
[4]叶华. 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联合内侧切口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8):1093-1095.
[5]樊健, 俞光荣, 周家钤,等. 后外侧入路在老年性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10):865-867.
论文作者:韦建恒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患者论文; 踝骨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分别为论文; 踝关节论文; 平均论文; 《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