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找一种既省力又高效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对一些知识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结果,过程可能更吸引他们。我一直在尝试一种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中心、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的学习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我们暂且把这种学习称之为主体性学习。这种现代学习方式,可以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为学会主动探究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以及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崇尚科学的品质。
一、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去给同学们上课
学生从小到大基本上是老师在给他们上课,现在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全部交给学生,这就给了他们一个探究的课题。他们要从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开始,然后深入探究课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设计中他们还会把平时学习中的得失感悟融入其中,然后还要分工合作,由一些同学依次上讲台用各自不同的形式完成40分钟的教学任务。上课通常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有时以小组为单位,有时以男女生为不同阵营;有时任务分解,同课竞赛;有时各承包一课,两课较量。因此学生们会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把课上好,以期在竞争中胜出,不让集体荣誉受损。当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了解、指导和调控。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学生们经过多次这样的实践,拿到一篇陌生文章后便不再有距离感和敬畏感,懂得该怎样去阅读,怎样去解析,怎样去领悟,怎样去向课外拓展,怎样去由已知达到未知,学会自主学习。同时,由于在上课过程中他们常常会将自己平时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追求融入其中,这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帮助,当然,这取决于教师能否时时注意汲取和反思。
二、让学生像文学家一样去赏析文学作品
古人说,学习做诗工夫在诗外;我们说,学习语文工夫在课外。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仅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广泛涉猎课外的文学作品,便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致力追求的事情。我的具体做法是,在七年级上学期和下学期,分阶段布置学生在课外广泛阅读,寻找他们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深入感悟思考,然后在课堂上介绍给全班同学,做到美文好诗共赏读,希冀学生在欣赏中提高,在提高中欣赏,形成良性循环,让对文学的喜好和追求成为学生终身的喜好和追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诗歌赏析为例。要求学生在课外找一些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研读,然后将研读的心得、成果做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大家看。这样的活动每周安排一至两次。同学们欣赏后,既了解了该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和形式特点,又真切体验到了诗歌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收效是显著而深远的。
美文赏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同学们把自己在课外读到的美文推荐给同学,并提交推荐的理由,然后大家都可以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教师也参与其中发表自己见解,和学生作平等的真诚的同时又是有见地的交流,以体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
北师大版语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同类型的文章被放在一个单元,便于学生比较阅读。因此让学生们去进行探究性阅读,就一点或几点发表看法,撰写探究论文,学生还是很乐意去做,也是能够做得好的。在课堂上的交流又是极好地进一步切磋和学习的机会,全班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以上这些做法的收效是,既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培养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觉的合格的传承者。同时还可以以读促写,引导学生去发现好文章写作的普遍规律,有效提高他们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让学生像社会评论家一样去评论当今发生的人和事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现实中发生一些重大事件时,可以适时把课堂让给学生自由讨论,自由发言,鼓励他们充分表达个人对事件的看法、认识和评价,教师当然也应该参与讨论,并最好能够发表精辟见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现实的良好习惯,锻炼学生积极思考、敏锐反应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深度和实际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在众人面前发表见解的胆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这些应该都是语文教育的“份内事”,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十分有利的。
对重大事件可以进行讨论,对学生身边有议论价值的小事也可以进行讨论,当然讨论还可以穿插在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中进行。比如,讨论学生中存在的穿着上追求名牌的现象、过生日攀比送礼的现象、学习中自私嫉妒的现象等等。中学生正在成长时期,又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和人生,思考身边的人与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等等,既能够培养他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够帮助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这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无定法,教有心法。让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始终是教者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我们只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教学活动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断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至高的教育境界。
论文作者:甄卫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学生论文; 课外论文; 教师论文; 课文论文; 文学作品论文; 又是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1月总第28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