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优势互补创繁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势互补论文,香港论文,深圳论文,繁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和深圳市政府联合举办的“21世纪香港、深圳、珠江三角洲互补关系新态势”学术研讨会于5月13日至15日在深圳迎宾馆举行。开幕式由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陈鲁直主持。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于光远作了《论香港回归后深圳、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优势互补》的主题发言。深圳市副市长武捷思宣读了市委书记厉有为的书面发言。参加研讨会的领导、专家、学者有60余人。研讨会开得深入、热烈,引起各界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世纪之交逢盛会 深港同心迎回归
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在书面发言中说:我国即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世纪之交中华民族的盛事。香港地处世界黄金水道,背靠内地,是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当今世界活力最强、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但是,香港也面临着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第三产业的成本上升等问题。其国际经贸和金融中心地位也受到来自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压力和挑战。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需要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珠江三角洲与香港的经济联系,由80年代初以商品贸易合作为主,发展至80年代中期以来的以出口加工业合作为主的多元经济合作,已形成互补互利、共同发展的格局。与香港山水相连的深圳,在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上得天独厚,两地人流、物流往来频繁,经济交流与合作更为密切。截至1996年底,深圳实际利用港资76.38亿美元,深圳对外贸易额的86%经过香港转口。现在,深圳通过17年的建设和高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按国际惯例办事的运行机制。
香港回归后,随着世界经贸重心继续向亚太地区转移,我国经济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经济的高速成长,可为香港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新的增长动力。可以肯定,回归后的香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进一步得到增强,在未来世界经贸格局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共同繁荣的因素不仅不会削弱,只会随着香港回归而进一步加强。
用“和平与智慧”纠正“历史的错误”
在此次盛会上,长期研究香港问题,而且卓有建树的专家颇多。原香港大公报社长杨奇先生的《香港概论》和广东社科院研究员施汉荣先生的《“一国两制”和香港》两部学术专著于1995年先后出版后,颇有影响。中山大学港澳所所长郑佩玉教授和暨南大学特区与港澳所所长封小云教授则是对香港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女学者。他(她)们均向本次大会提交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这些学者们认为:中国通过和平谈判以“一国两制”方式收回香港,洗雪了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取得了历史性胜利。昔日英国殖民者用“炮舰和鸦片”(暴力和毒品)侵占香港、掠夺中国,在世界的东方制造了一场“历史的错误”;而今天,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却用和平与智慧纠正了这一“历史的错误”。这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是中英两国力量与智慧较量的最终结果,并推动了历史的新发展。这是我们时代的奇迹,是人类文明的可喜进步;同时,这也显示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宽阔的胸怀和极高的政治智慧,闪耀着东方文明的光芒!
从“一国多制”到“一制多式”和“一国两制”
中国太平洋学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曾是一个“一国多制”的国家:1.在革命根据地(或称解放区)实行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2.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3.抗日战争胜利前的沦陷区实行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4.在西藏实行农奴制。5.在大小凉山实行奴隶制。6.在云南、四川、东北某些地方,许多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原始公社阶段。7.香港、澳门、台湾各自经过复杂的变迁,发展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中国革命胜利后,除台湾、香港、澳门外的中国广大地区都实行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曾照搬苏联模式,一直实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前,中国广大地区便是这种“一制一式”的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方针路线后,出现了“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建立了经济特区,打破了“一制一式”,在我国形成了“一制多式”的局面。
同时,在香港、澳门和台湾还实行另一种基本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中国大地上就存在着两种基本制度,客观上就是“一国两制”的局面,只不过分别实行两种制度的四个地区(大陆和港澳台)留待统一于“一国”之内而已。
由此,使两制四地都合归“一国”,才能正确反映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要求,才符合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方式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伟大构想,就是既要解决统一问题(对香港、澳门是恢复行使主权),又要在统一后保持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原有的基本制度长期不变。这恰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伟大的战略决策,也是尊重历史、承认现实、实事求是光辉思想的完美体现!
于光远认为:“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提出的充满着非凡智慧、非凡创造精神、非凡气魄的伟大思想。在他提出这个方针后的15年中,为实现香港回归我们已经作出的努力,是这个伟大思想的伟大实践。而香港回归祖国后实现的“一国两制”的事实,又将成为这个伟大思想、伟大实践的伟大成果。
信心与顾虑
此次盛会绝大多数与会者对于香港情况了如指掌。杨奇先生的研究更为深入,他自今年4月份以来,曾分别与香港各阶层的24位代表人物进行了无拘无束的交谈。他发现:香港大多数市民对回归以后经济前景的信心,比去年和前年有了显著提高。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召集人钟士元先生指出:“随着主权移交之期日渐趋近,支持中国政府的声音亦越来越大,越来越多。”
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张浚生在香港政府人员协会“庆回归开心嘉年华”活动中表示:“现在是人心思定,人心思归,香港的平稳过渡一定可以实现。”
当然,香港人士也还存在一些顾虑,如怕内地贪污受贿的风气吹到香港;担心来港人数失控……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即查良镛)指出:“香港的专业人士、中产阶级特别强调:要求保持原有的自由生活方式、现有的法治制度,否则港式繁荣与港式稳定很难保持。”港人关心社会稳定和自由生活方式,希望个人收入不会降低。
更多的香港学者和业者认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将是经济,这与20世纪长期以意识形态斗争为主大不相同。他们指出:过去10多年来,香港、台湾、广东、福建这4个省、区,基于文化、语言的相同以及经济上的互补互利,已形成了一个“自然经济领域”,它的综合经济力量极为惊人,其贸易总额高居世界第三,已拥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这其中,香港起着特殊的桥梁作用。1978年以来,内地的外来投资中,多半来自香港,港人投资项目超过5万个,雇用劳工超过400万人。他们相信这4个省、区的经济关系,今后将更为密切……
坚决执行“一国两制”确保香港稳定繁荣
与会的领导和各方面专家、学者们对于香港现况及港人心态比较了解,故所提交论文大多对症下药,颇多真知灼见。而许多即席演说更是言之切切。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清华、北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鸿儒专程从香港赶来赴会。他讲:台湾立委那种打架斗殴方式,不但大陆看不惯,港人也看不起。香港的选举成功使香港各界人士对“一国两制”信心倍增。
国务院港澳办经济司周波副司长认为,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后,中央各部与香港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隶属关系,有关部门在管理其驻港机构时,要注意不要影响、干扰到香港其他企业。只要“一国两制”在港保证实行,香港的稳定与繁荣就能保持。
杜润生、张序三、朱厚泽、陈鲁直、罗钰如等老领导也分别作了学术演讲,他们站得高,看得远,对于香港的平稳过渡,顺利回归,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大调整,地区安全与香港的繁荣稳定,百年来东西方文化在香港的碰撞与交流,21世纪环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香港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既宏观又具体的论述。与会者一致认为,只有坚决执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才能确保香港的繁荣与稳定,并促进与发展港澳粤优势互补,共创辉煌。
优势互补 共创繁荣
深圳市长李子彬对于此次学术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说:深圳十几年来的发展得益于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对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香港与内地包括珠江三角洲、深圳的关系是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经济合作的范围更广,层次更高。
谈及深、港经济合作,李子彬说,双方首先要在港口、机场、口岸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为两地之间日益增多的人流、物流创造条件。其次,两地将各自发挥优势,把深圳、香港建成一条高新技术产业走廊,这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要加强两地金融、信息、商贸、旅游、房地产、交流运输业的合作。其三,香港在城市管理、经济管理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其四,深港两地在环保、物资供应方面也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总之,深圳、香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我们将按照优势互补原则,加强合作,共创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