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翻译论文

四川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翻译

⊙ 沙学锋

(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文字则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的一种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人名是在语言产生以后才出现的,它作为人们进入社会的首要信息,实际上也是在使用语言文字同他人进行交际。人名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文化”的缩影,而文化又必须依靠语言文字进行传承,所以语言在人名命名及文化传承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可以说,人类的文化体系和人名体系就是在这样一种庞大的语言文字象征体系下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彝族人名;命名方式;文化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历史悠久、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共三百余万人,分布于滇、川、黔、桂四省区。其中有一百多万人口聚居于川、滇交界的大小凉山,自称“诺苏”。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东依四川盆地,西跨横断山,北靠大渡河,南临金沙江。这片美丽神奇的富饶土地自古以来就是通往祖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远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这里设置郡县进行管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西汉司马迁、蜀汉诸葛亮、元世祖忽必烈、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马可·波罗等都曾有凉山游历、活动的记载。此外,凉山还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这里生活着近170多万彝族人,约占全州人口的43%。彝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他们以智慧创造着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灿烂文化,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悠久的彝族历史赋予了这里无限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凉山的彝族人民在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传承和保留着中国彝族最古朴、最浓郁、最独特的文化传统,创造了具有凉山自然封闭形态的包括天文、星相、历法在内的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故而凉山彝族作为中国彝族中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而备受国内外的瞩目。

彝族人名命名由于受其语言文字形态、生活理想、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了百花齐放、不拘一格的特色。通过考察以四川凉山州彝族为例的人名命名演进,我们从中不难探寻到彝族经济发展、文化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轨迹。彝族人对人名命名相当重视,他们认为人名和人名拥有者的命运紧密相连,甚至认为人名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拥有者的具体人生,人名被看作是人生的起点和未来的表征。彝族人有浓厚的家族观念,认为人名的好坏与家族的兴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鉴于此,凉山的彝族人在给孩子取名之时通常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当地德高望重的毕摩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按照彝族传统杀鸡宰羊祭拜祖先,祈求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在毕摩的主持下将美好的祝愿寄托于孩子的姓名之上,再为孩子取名。

一、以民族图腾物命名

古老而神秘的图腾文化产生于原始先民在艰苦恶劣环境中同大自然做的长期斗争。求得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是他们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演变到今天它已成为了一个民族特有的身份标识、精神依托和文化需求。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指出:“图腾一词表示氏族的标记符号。例如,狼是狼氏族的图腾。”[1]161彝族同其他民族一样,也有属于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他们认为图腾物是自己氏族祖先的象征,与自己有亲缘关系。

作为原始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图腾包罗了多种文化因素,从而伴随社会文明进步的始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我看来,图腾文化是人类早期的混沌未分的一种文化现象。人类社会早期,社会意识和宗教意识是相互交织,尚未分离的。因此,图腾文化是宗教文化,也是社会文化。因为,它包含宗教、法律、文学艺术、婚姻和社会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后来各自发展成为自我一体的文化现象。”[2]

彝族图腾崇拜的产生源自先民对自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没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解释,于是他们将自己同周围的一切自然相等同,认为自己是从这些动物、植物或自然物转化而来的,又或者是得到它们的相助而幸存下来的,因而将其作为自己的祖先,并以它们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把它们看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1]172这种图腾文化在凉山彝族人名命名中有直接的体现。

(一)虎图腾崇拜

”音译:木勒 “”音译:伍阶

“天上没有太阳,天上没有月亮,天上没有星星,天上没有白云彩。

天上没有红云彩,天上没有虹,天上什么也没有。

由表6可知,当油炸时间为2 min时,牛肉丁的组织状态干硬适中而且紧密,色泽具有牛肉丁应有的棕红色色泽,有弹性,口感软硬合适,外焦内嫩。但是,当油炸时间低于2 min时,牛肉丁未能脱水彻底,色泽偏浅;当油炸时间大于2.5 min时,太过干硬,色泽发深,并且油炸时间过长,风味和营养成分等有所散失。因此,通过对油炸时间的单因素分析,得出最佳油炸时间为2 min。

Analysis of opportunities and risks in China daily chemical industry under OBOR 3 1

地上没有树木,地上没有树根,地上没有大江,地上没有大海。

男 女

虎头作天头。虎尾作地尾。虎鼻作天鼻。虎耳作天耳。

传统小家电市场成熟稳增,强大的渠道优势结合品牌优势下基本形成了稳定的“美、苏、九”三足鼎立格局,占据6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小米2018年凭借与宜家联合及微创新(颜值优势等)占据越来越多的新小家电市场份额,成为了小家电的搅局者。

左眼作太阳,右眼作月亮。虎须作阳光。虎牙作星星。

虎油作云彩。虎气作雾气。虎心作天心地胆。虎肚作大海。

易非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八度,她从来没对妈这么大声过,身体像突然变了个泪球,眼泪想从喉咙里、眼睛里各个地方喷涌而出。

虎血作海水。大肠变大江。小肠变成河。排骨作道路。

虎皮作地皮。硬毛变树林。软毛变成草。细毛作秧苗……。”[3]

“虎”在彝族人心目中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这还可以从彝族的民族自称中略窥一二。凉山彝族有一句谚语叫“黑彝靠氏族,老虎靠嘴巴”,彝族称虎为“罗”(也译作乐、洛、拉、腊、浪等),凉山彝族把本民族的父系氏族称为母虎“勒摩”,凉山州东部北境阿侯氏族区域有地名“勒莫”“勒莫八呷”(“八呷”义为溪谷),本州美姑县东南境(临金沙江)有地名“巫洛罗木”(“巫洛罗木”即彝族的原始共祖“罗罗摩”,也即“罗摩”“勒莫”“劳摩”“拉木”,义为母虎)。[4]11哀牢山上段的彝族自称“罗罗”或“罗”,男人自称“罗罗颇”或“罗颇”,女人自称“罗罗摩”或“罗摩”。

凉山彝族的虎图腾在所居地名及其他习俗方面也有反映,他们世代游牧至今栖息的山脉名叫“纳拉山”(雅砻江和金沙江的分水岭),大凉山中心地区有若干村名叫“罗罗”“罗罗摩”;意思是黑虎族、虎族、母虎族所居的山脉、村落。[4]7

对虎的称呼与对人的称呼一致,表明了虎图腾对彝族人民族身份和个人身份确立的重要影响。将虎图腾用于人名命名的例子有:

”音译:阿木拉体(老大猛虎) “”音译:拉泥(黑虎)

(二)龙图腾崇拜

“龙”历来被看作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这样一种动物自然界中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人们虚构和创造的产物。龙被人们赋予呼风唤雨、甚至无所不能的超自然力量,并且在形象上综合了诸多动物的形态特点:骆头、鹿角、兔眼、牛耳、蛇身、蜃腹、鹰爪、虎掌、鱼鳞。彝族原始先民在开始原始农业生产以后,旱涝灾害成为农业的主要危害,此时由原始狩猎和游牧生产而产生的虎图腾崇拜在原始农业生产所遭遇的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形之下,能聚云下雨、掌控天气阴晴的龙,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的彝族先民的理想的崇拜对象。彝族人崇拜龙,以龙为图腾,龙在彝语中称为“鲁”,在彝族文化中是神圣、吉祥、富裕、平安、生命的象征,因此彝族人在给孩子取名字时都用“龙”来取名,如:

”音译:鲁且(龙跃) “”音译:鲁达(威龙)

”音译:鲁义(神龙) “”音译:鲁哈(百龙)

在结束这篇拙文的时候,总体上认识到生存环境与生计方式决定着人类文化总体的发展态势。人类的历史也可以被认为是食物史。历史上,青海卫拉特蒙古人的饮食文化发展和变迁,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环境与生产力是影响和左右青海卫拉特蒙古饮食文化的关键因素。此外,全球化也对青海卫拉特蒙古饮食及饮食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青海卫拉特蒙古饮食文化渊源流畅,地域、民族特色鲜明,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重视饮食文化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发挥其旅游效益与可能产生的其他效益,在开发中发展、发展中传承应为今后青海卫拉特蒙古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音译:鲁萨(幸福的龙)

(富龙)、(红龙)、(黑龙)、(白龙)、(青龙)、(黄龙)、(灰龙)、(巨龙)、(圣龙)等。

(三)竹图腾崇拜

彝族先民以竹为图腾崇拜物的心理同以葫芦为图腾崇拜物相似,都是源自母体崇拜,也就是生殖崇拜。竹具有强盛的生命力,并且繁衍能力强,数量众多。彝族的竹图腾崇拜和水崇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华阳图志·南中志》最早记录了彝族先民对竹的崇拜:“有竹王者,兴于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善,有才武,遂雄夷秋。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有焉。”[6]

纳入病例后发现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能按照治疗方案完成治疗的患者;未按规定用药者或接受其他治疗者;贴敷过敏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并发症,无法继续进行治疗者。

与竹图腾有关的人名有:

由表 7可知,3次测定取平均值为(1.63±0.03)μg/g,与理论值1.61相近(相对误差1.22%),说明该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响应面法确定的最佳提取方法下,实际叶黄素提取量比单因素条件下有所提高,这与杨秋明等[30]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在实际操作中优化各因素条件,最终叶黄素提取量与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音译:马惹(竹之子) “”音译:马莫(竹之女)

”音译:马阿木(竹子之女) “”音译:马莫惹(竹之子)

”音译:马莫莫(竹之女)

(四)其他图腾崇拜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彝族人的生活环境也在发生改变,加之人口的不断繁衍增长,促使彝族氏族内部不断发生分支,这些新产生的分支,在保留原来的图腾崇拜的同时,又新增了一些其他自然物作为自身的图腾崇拜物。如四川凉山德昌县彝族,分为“柏树”和“黑竹”两支。“柏树”支下分为8个小家支,分别以羊、獐、狼、熊、鹰、雉、谷、李8种动植物为图腾。“黑竹”之下又分为了12个小家支,分别以黑鼠、白鼠、花鼠、粗毛鼠等12种动物为图腾。又如楚雄南华县摩哈苴分别以青松、棠木等作为区别婚姻界限的宗族名称。[1]170这方面的人名例证有:

”音译:揪惹(鹰之子) “”音译:揪莫(鹰之女)

”音译:赤惹(羊之子) “”音译:包谷阿一(包谷孩子)

”音译:拉惹(狼之子)

二、与宗教祭祀相关的命名

普列汉诺夫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7]彝族原始宗教包含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多种形态,作为彝族氏族社会包罗万象的统一性的意识形态,它无疑成为那一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彝族先民逐步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与此相应,他们的社会意识形态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于是,毕摩宗教从苏尼巫术文化中脱胎而出,成为了一种更为先进和完备的宗教文化,进而成为了彝族宗教文化的主体,对彝族的思想进步、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以毕摩、苏尼的称号入名

从彝族人保留的游牧文化痕迹来看,彝族宗教文化中同时存在着苏尼文化和毕摩文化。苏尼文化以巫术形式为其特征,与同属彝语支的羌族端公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等亲属文化拥有共同的渊源。而毕摩文化则与苏尼文化不同,它从苏尼巫术文化中分工出来,巫术不再成为其中的重要部分,在经过历代毕摩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以后日臻成熟,日臻系统和完善。毕摩教是彝族社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流行于彝族当中的普遍的宗教现象,可视为天神与祖先神为主的多神教,是一种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哲学思想史作为理论基础。[8]3

“毕摩”为主持彝族原始宗教的重要形式——祖先崇拜仪式的祭司。“毕摩”为彝语音译,“毕”是举行祭祀时作法术祝赞诵经之意,“摩”是对长老的尊称,“毕摩”也就是掌天命神权的长老师人。[5]539他在过去彝族社会中的地位仅次于兹和莫,而高于匠人和平民。因此在彝族中有“土司(酋长)到来毕摩不让坐,毕摩起身反使土司失体面”的说法。在凉山彝族的传统观念中,毕摩被看作是介于神与人之间、进行神人沟通和信息传递的使者,是被神灵赋予了特殊技能的人。毕摩必须是彝族男性,经过家传或者从师学习而成,一般必须熟知天文、地理、谱系、伦理、史诗、传说、神话、医药、祭祀和占卜等数百种彝文典籍,当然在知识的深度上有所侧重。毕摩是古代彝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人,其利用宗教影响着整个统治阶级,作为彝族社会上层建筑的文化代表,对彝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因而赢得了人们的敬畏和崇拜。

皖河流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但深受水患困扰,制约了经济发展。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洪、涝、旱和水土流失诸方面,洪水是主导因素。以治水为中心,推动皖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老巴慌成一团。他急不择路地冲过去,蹲下身来扶老婆。慌乱中自己凭着一条腿怎么都站不起身。手臂下老婆的气息越来越弱。老巴慌了,声嘶力竭地叫唤,有如荒野中绝望的狼。隔壁左右听到这声音,吓得不轻,都急急奔来。

彝族人认为,小孩出生以后,要根据其母亲的生辰八字和孩子的生辰八字进行推算,如果该小孩的生辰八字很大,并且与自己的姊妹相生相克,而父母的生辰八字又压不住他(她),那么就得请毕摩、苏尼用自己的名字为他(她)取名,以求得保佑而平安、健康、长寿。[8]3如: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深层生态学的生态自我本质上是追求生命的至善或真善。斯宾诺莎认为“追求至善就是追求人的心灵与整个自然相一致”。[6]15每次Pi欣赏海洋的时候,都会感到几分平静,然后一份来之不易、受之无愧、合情合理的希望在心中燃起。“我情不自禁地要把自己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融合在一起!”Pi在漂流中理解了自然,尊重了自然,在自然中获得了力量,与自然进行了心灵的交流,[7]37达到了“生态自我”的境界,改造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了灵魂上深层次的愉悦与满足,完成了深层生态学提倡的自我实现。

”音译:苏尼惹(苏尼之子) “”音译:苏尼莫(苏尼之女)

木材泡沫的吸水率很高(图3)。其开孔结构类似于海绵。然而,松木纤维含有疏水性(即防水)成分,与山毛榉相比,可减少松木泡沫的吸水性。其还具有吸收水分的能力,与泡沫密度无关——是纤维的疏水性质,而不是孔隙的大小。一个主要的因素是山毛榉和松木泡沫在水中保持尺寸稳定——冷水中24 h后膨胀小于1%,因此有效地防止膨胀。然而,吸水可能产生的问题,可能促进真菌侵袭。对此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在纤维混合物中添加混凝土。添加10%的混凝土可将榉木泡沫的吸水率从31 kg/m2降低到2 kg/m2。混凝土赋予泡沫更高的密度。替代的疏水添加剂是硅烷或蜡。然而,这两者都对泡沫的强度具有负面影响。

”音译:毕摩惹(毕摩儿子)

(二)以宗教祭祀活动入名

毕摩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受到道教、佛教的冲击和影响,但它产生于彝族特定奴隶制下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之中,所以具有自己民族宗教的独特性。毕摩活动是彝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分家、搬家要毕摩,缔结婚姻要毕摩,占卜吉凶要毕摩;就连过彝族年的时间,全凉山也并不统一,甚至一个村庄内也不一致,全靠毕摩来进行测算。除此以外,每个家庭几乎一生之中都要举行一次或两次大型超度祖灵的仪式。他们信仰祖先神,认为人的祖先死后,他们的亡灵经超度都可变成神仙。现实的人不仅与他们有历史的血缘关系,而且有现实的人神关系。世俗子孙只有为他们超度、向他们祭献,才能得到他们的保护。

所以按毕摩宗教活动命名的特点与其他方式命名有所不同,这种命名是因小孩出生时刚好遇上本家族或者邻居做大型的超度祖灵仪式时获得的。为了顺应这一情况,就以毕摩、祭祖、祭祀活动来命名。如:

凉山自古以来崇尚尊老爱幼,宗族内部等级森严。从历史上看,凉山彝族宗族形成的特点是自然的,同一宗族内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来规定宗族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含有团结互助、济困扶危、尊老爱幼、救亡图存的优良精神。正是这种社会群体意识,构成了凉山彝族宗族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部分。[5]511这种观念在人名命名之中,以按排行命名和起雅名的方式呈现。

”音译:泥拉(祭祀名) “”音译:泥他惹(祭祀名)

”音译:尼木莫(祭祀名)

(三)祭拜命名法

彝族先民信仰万物有灵,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反映出了他们哲学思想的有灵论的神学唯心主义特色。彝族先民认为,疾病是由于灵魂暂时离开身体,去往另一个世界而招致的,因此需要通过“招魂”的方式来驱除疾病。这样的宗教活动也对人名的命名产生着影响,祭拜命名法主要用于体弱多病的孩子。彝族先民认为,小孩子之所以体弱多病是因为他们的灵魂贪玩而跑到了树林、岩石、河滩等地,忘记了随着肉体回归,通过招回离散的灵魂,小孩子的身体就能够健康起来。每当举行这种特殊的招魂仪式时,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毕摩选定一个吉祥的日子,带上事先准备好的酒肉等祭品到树林、岩石、河滩等地去呼喊、祈祷,召唤病人的姓名:“(某人)回来,回来!(某人)回来,回来!你落在箐里就从箐里回来,你若在山林里贪玩就从山林回来,你若在桥头玩耍就从桥头回来……家中老人在呼喊你,村里伙伴在寻找你,他们等你回来团聚,他们盼你回村欢乐。”[9]通过这样的宗教仪式以求得到神灵的庇佑,保佑孩子的灵魂平安归来,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于是就把孩子寄拜给这些神灵,并在名字中加以体现:

”音译:阿依瓦莫(阿依岩石) “”音译:木呷输波(木呷杉树)

”音译:瓦惹(石头之子) “”音译:瓦莫惹(大石头之子)

”音译:输波惹(杉树之子)

三、与风土习俗相关的命名

凉山彝族社会发展到今天,之所以能够留下博大深厚而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凉山彝族人之所以能够形成与其他民族迥然不同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和言行模式,就是因为几千年来凉山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等级制的长期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以及深受古朴独特的彝族风土习俗的影响和濡染的缘故。这一纯朴的风土习俗在人名命名方面也有所体现,以下就简要进行介绍。

(一)家族宗法观念

”音译:毕摩惹(毕摩儿子) “”音译:尼惹(祭祀名)

1.按排行命名

按排行命名,也就是按照男女两个系统的长幼顺序来进行排名,它有较为固定的格式。只要出生的第一胎婴儿是男婴就叫“”音译:阿木;出生的第一胎婴儿是女婴就叫“”音译:阿依。如果出生后女性第一胎就不幸夭折,那么第二胎女孩就叫“”音译:阿呷,即女性第二,男性系统也是如此。[8]6以下是男女两个系统的排列顺序:

”音译:毕摩阿木(毕摩老大) “”音译:苏尼木乃(苏尼老三)

地上没有飞禽,地上没有走兽,地上什么也没有。

老大“”音译:阿木 “”音译:阿依

老二“”音译:木乃 “”音译:阿呷

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是指在法院受理案件之后到正式开庭审理之前,为明确案件争点及确定诉讼资料以交付正式开庭审理,当事人和法院等诉讼主体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方式和手续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相互关系的总和。〔1〕

老三“”音译:木呷 “”音译:阿芝

老四“”音译:木基 “”音译:阿格

2.起雅名

“雅名”(又叫“尊名”)只限于同辈之间使用,且是排行小者对排行大者的称呼,如弟弟对哥哥、姐姐;妹妹对哥哥、姐姐;表弟对表哥;表妹对表姐等。如果排行小者对排行大者直呼通名,则视为没有教养,没有礼貌。如:

只限男性用 男、女兼用

”音译:布布(哥哥) “”音译:阿依(姐姐)

”音译:木依 “”音译:伍萨

彝族崇虎的心理源自先民应对险恶生存环境、增强氏族生存能力的需要。远古时期彝族先民的生产力十分低下,多生活在崇山峻岭等多虎、多猛兽之地,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都存有一颗敬畏之心。由于当时他们无力抵御包括兽害在内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得他们选取“虎”这样体形庞大、勇猛果敢、凶悍无比的动物作为自己的保护神和精神支柱成为一种可能。彝族史诗《梅葛》中对天地创造的讲述可以看作是对虎图腾作为彝族精神支柱的一个很好例证:

”音译:木呷 “”音译:伍勒

”音译:木果 “”音译:伍且

具体的命名方式是:先按彝族生辰生年八方进行推算,以北方为起点轮算,是男性就按顺时针方向推算,是女性就按逆时针方向推算,9年为一轮,依次循环渐进。然后在8个方位后面加上区别男女性别的“”音译:惹(儿子)和“”音译:莫(女儿),这样就构成了婴儿的名字。如:一位母亲若在29岁时生下一个婴儿,当年命宫就在北方,是男孩的话就叫“”音译:日哦惹(北方之子),是女孩的话就可以称为“”音译:日哦莫(北方之女)。又如:

”音译:木且 “”音译:伍呷

(二)以生辰八方的方位命名

方位命名是以母亲生小孩时的命宫方位来命名的一种命名方式。彝族谚语说:“生男之年命宫在南方,生女之年命宫在北方。”因受居住环境的限制,彝族先民形成了南与北分制为水之源与流的观念,即南北以水的源流定位,北方为水源,南方为水流。东西两方则以日出日落来定方位,东方为日出,西方为日落。这是4个主要方位,其次是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皆以动物命名,东北为牛方、西南为羊方、西北为狗方、东南为龙方。另外还有上下方位,即天地方位(天与地方位,有时用、有时不用)。[10]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在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校主动建立连接,搭建平台;家长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成长,积极参与;促进学校与家长互动、家长与专家互动,多位链接,利用家长学校的连接作用,改善家庭、学校、社区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也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与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4]。

”音译:布都莫(东方之女) “”音译:布都惹(东方之子)

”音译:布吉莫(西方之女) “”音译:布吉惹(西方之子)

(三)贱名习俗

凉山彝族由于受本民族浓厚的宗教思想和社会风俗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出生后夭折是鬼神在作祟。为了避免这类不吉利的事情发生,让出生的孩子能够健康平安的生活下去,就必须想办法让鬼神厌恶这个孩子,不将他的灵魂带走。因此,彝族先民采用取贱名的方式来达成这一心愿,之所以叫“贱名”,就是孩子的名字中含有贬义或不吉利的字,他们认为语义相反能起到反面征兆的作用。这种命名方式源于凉山彝族受地区恶劣自然环境影响。在这种认知心理的驱使下给孩子取名时,要背着孩子在屋前屋后转三圈,再到牲畜圈里走一圈,还特意用畜粪抹在婴儿头上,以示这是个脏孩子了,鬼神不要把他们的灵魂带走。如:

”音译:克池惹(狗屎之子) “”音译:木呷喂池(木呷鸡屎)

”音译:阿依咱莫(小乞丐) “”音译:暗卡(不要)

(四)其他命名习俗

凉山彝族除了上述命名方式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命名习俗,如:以怀念方式命名、以历史事件命名、以出生时体重命名、以财物命名、以祈求生贵子而命名等。

1.以怀念方式命名:这种命名方式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母亲怀孕后,父亲因各种原因而离世,以至于小孩出生后不能得见自己的父亲(即“遗腹子”),从而给孩子取一个富有怀念意义的名字,以便让他记住自己的父亲,面对现实,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如:

”音译:舒哈(想念) “”音译:舒达(记住)

”音译:舒喂(思念)

2.以历史事件命名:即以一个时期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事件的影响、产物而命名的方式。如:

”音译:红军 “”音译:解放

”音译:节约 “”音译:公社

3.以出生时体重命名:这种命名方式主要采用汉语借词。凉山彝族地区比较盛行孩子出生后将其过秤,然后根据孩子的体重直接命名。在人名后直接加上男女区别词“”音译:惹(儿子)和“”音译:莫(女儿)。这种命名方式在解放以前比较盛行。解放以前,凉山地区处于奴隶社会制度下,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还保留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如:

”音译:黑吉惹(八斤儿)

”音译:阿依古哈莫(九百女儿)

4.以财物命名:

”音译:白银 “”音译:白金

5.以祈求生贵子而命名:彝族历来重男轻女,渴望多生儿子,因而常常把女儿取作男性名,如:

”音译:空儿 “”音译:儿康

四、人名命名的演化与社会发展

凉山彝族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便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土改,解放了生产力,改善了生活。他们通过选择、吸收、融合外来文化的成分,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这种现象直接体现在人名命名上。有些地方改掉往日按十二生肖命名等的陈旧习俗,在命名上,越来越多的人名富有时尚性,有的人名甚至显示出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时代色彩。根据马雪松先生《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一个村的人名调查》分析,农民的人名变化表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生活交汇融合,现代意识正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贱名习俗正在被雅名风尚取代;男尊女卑意识正在向男女平等观念转化;集中狭窄的人名用字正向丰富宽泛的人名用字过渡。[11]

“彝汉结盟”给凉山彝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凉山彝族获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大解放。所以在思想观念上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使凉山彝族人名命名也产生出许多新的现象。[8]7

(一)期望起名法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从出生开始(甚至从尚在母腹孕育之时),父母就为他们勾画着未来生活的蓝图,希望他们的人生幸福美满。如果出生于大户人家,长辈希望他们能保住家业;如果出身贫寒,父母则希望孩子能努力奋斗,过上富足的生活。如果是男孩,希望他能勇敢坚强、仁义正直;如果是女孩,则希望她聪明智慧、温柔善良。总之,孩子的名字里凝结着父母对他们的爱和期望。如:

”音译:沙马富孙(沙马子孙富足)

”音译:阿勒仲谋(阿勒足智多谋)

(二)成语起名法

在日益发展起来的凉山彝族地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后,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自身传统文化的联系。很多人接受了现代汉语,一般现代汉语成语寓意深刻且语言精练。受汉语文化的影响,彝族人开始发现如果用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给孩子起名,就显得更加高雅含蓄。

从成语中择取意义深婉的字起名字,是汉族人传统的取名方式之一。主要有3种方式:

第1种是“四字格”的一条成语,产生两个人名,例如:“居安思危”——韦居安/成思危,“嘉言懿行”——李嘉言/郝懿行,“任重致远”——王任重/马致远,“腾蛟起凤”——何腾蛟/朱起凤,“鹏程万里”——杜鹏程/杨万里,“冰心玉壶”——谢冰心/范玉壶,“龟年鹤寿”——李龟年/王鹤寿,等等。至于“克勤/克俭”“乃文/乃武”“佩韦/佩弦”“立人/达人”“至善/至美”“美仑/美矣”等第1字与第3字相同,且寓意深长的成语,往往是为兄弟或姐妹二人取名的素材。

第2种是从“四字格”成语中选取两个字命名,这类命名例证简直多不可数:于立群(鹤立鸡群)、陈省身(三省吾身)、王朝闻(朝闻夕死)、刘思齐(见贤思齐)、龚自珍(敝帚自珍)、刘叶秋(叶落知秋)、韦拔群(出类拔群)、胡慧中(秀外慧中)、章炳麟(炳炳麟麟)、方志敏(逊志时敏)、徐特立(特立独行)等。

第3种更为巧妙,是从“四字格”成语中择取三个字,以姓连名成意。这类姓名格外引人注目,例如:石成金(点石成金)、平步青(平步青云)、马识途(老马识途)、叶知秋(一叶知秋)、周而复(周而复始)、万籁鸣(万籁齐鸣)、安若素(安之若素)、钟毓秀(钟灵毓秀)等。

用“从成语里择字取名法”所取之名,典雅工丽,寓意深远;言约义丰,意味隽永,且不易与别人重名,实乃取名妙法之一。汉语成语精美丰富,在运意命名方面足以令人取精用弘。[12]

巧用成语命名,是通过加工改造成语而命名的方法,也就是经过引入成语的起名法。运用成语命名的名字更耐寻味且朗朗上口、含义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多数为4个字组成。以成语命名,富有品位与文化情调,成语命名醒目、准确,让人一目了然。而巧用成语命名,使彝族文化与中国语言文字文化有了更多的联系,产生了更多有趣的景观。如:

”音译:海来心怡——取自“心旷神怡”

”音译:沙马思危——取自“居安思危”

”音译:沙马致用——取自“学以致用”

(三)姓氏起名法

儿女是父母真诚爱情的结晶,这种感情不仅体现在父母生活中对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上,而且体现在儿女的名字上。根据父母姓氏的特点给孩子命名,这种名字于无形之中教育了儿女,使他们懂得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的,要尊重和爱戴父母,因为名字既体现了起名的文化中的一种男女平等观念,也促使儿女和父母的关系更加紧密、和睦。命名时可以根据需要、兴趣,灵活地进行选择。如:

”音译:吉木小帅(好帅、英俊之意)

”音译:沙无险峰(一生平安之意)

”音译:吉克流芳(流芳百世之意)

五、结论

综上所述,人名是人类的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缩影,人名可以说就是一部历史人文小百科。人名反映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更真实地书写记录着不同时期人们的人文心理、文化观念、审美意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人名系统,其中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解读人名的同时,也在读解着取名者的生活理想、道德准则和哲学追求。

彝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及非常成熟而完整的语言和文字。彝族以虎、龙作为民族图腾崇拜,彝族先民信仰万物有灵,并从苏尼巫术文化中发展出了更为先进和完备的毕摩宗教文化。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家族宗法观念和一套有趣而具有一定规律的彝族姓氏习惯,甚至还创造了自己的天文历法。这一切无不深刻地影响着彝族人名命名的演进。凉山彝族人名命名经历了一个由愚到智、由俗到雅的发展过程,从中我们不难探寻到彝族经济发展、文化觉醒和社会进步的轨迹。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是丰富的凉山彝族传统文化的表现,由于彝语文字在表意、象形、谐音、隐喻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使得凉山彝文名字在传意、抒怀、寄情等方面有了丰富的空间,也使得凉山彝族人名有了更多一些民族的情趣和品位。

参考文献:

[1]龙倮贵.浅谈彝族图腾崇拜[J].中国彝学,2003(2).

[2]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72.

[3]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搜集翻译.彝族民间创世史诗《梅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11-13.

[4]刘尧汉.彝族文化对国内外宗教、哲学、科学和文学的影响[J].彝族文化年刊,(1984).

[5]易谋远.彝族史要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晋)常璩撰.缪鸾和校注.华阳国志·南中志校注稿[M].昆明:云南大学西南古籍研究所,2000(3):168.

[7]普列汉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读[M].北京:三联书店,1961:720-721.

[8]丰文林.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文化内涵初探[J].民族,2007(2).

[9]云南民族编辑部.云南彝族歌谣集成 [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28-130.

[10]潘正云.凉山彝族人名命名特点及文化内涵[J].中国彝学,2003(2):43.

[11]马雪松.正在悄悄变化的农村人名——一个村的人名调查[J].江西社会科学1997(10):68.

[12]谭汝为.传统取字命名法例谈[J].汉字文化,2000(3):27.

[中图分类号] H217.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80X(2019)02-0081-10

作者简介:

沙学锋,男,彝族,四川广播电视台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顾葳蕤)

标签:;  ;  ;  ;  

四川凉山彝族人名命名方式及其文化内涵翻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