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一体化进程中的农业形态_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一体化进程中的农业形态_农业论文

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融合过程中的农业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工农论文,城乡论文,过程中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靡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都市农业,近年来正出现在我国沿海一些大城市毗邻的农村地区。都市农业刚出现在我国,立即引起了我国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文章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中。但都市农业引入我国时间不久,人们对它的全面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许多文章对都市农业的认识并不清晰,有的甚至不很正确。通过切磋,加深对都市农业有一个比较正确又全面的认识,是本文的宗旨,而对都市农业认识的正确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

一、都市农业的特征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都市农业由美国学者在大战后提出的(注:周德翼:《城市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4 期。),其实这是误解。都市农业一词最早出现应在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上,而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在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最初表述为“城市农业区域”或“城市农业生产方式”。直到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撰写的《日本农业模式》一文才明确提出“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城市农业即都市农业。城市在日语中称都市,城市农业在日文中用汉字书写即“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法来自于日本(注:俞菊生、张占耕等:《“都市农业”一词的由来和定义初探》,《上海农业学报》1998年第2期。)。

当初青鹿四郎给都市农业归纳为三个特征,即:(1 )存在于都市或周边地区;(2)集约化很高的特殊形态农业;(3)经济上依附于都市经济(注:桥本卓尔:《都市农业的理论和政策》,(日本)法律文化社1995年版,第5—6页。)。许多日本学者讨论都市农业时都受青鹿四郎这种思想的影响。由于都市农业脱胎于城郊农业,上述归纳鉴于历史的原因,与城郊农业的区别不十分明显。

六十多年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都市农业已经成为当代最具活力的一种现代生产力,并鲜明地显示着自己的特征,在形态、功能和发展水平诸方面,与传统的城郊农业相区别。

第一,都市农业是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由于可最经济地利用交通、信息、能源等资源,工商企业集聚在城市,而农业则分散在广阔的农村。自古以来城乡边界分明,但现在这种传统观念发生了动摇。除了诸如许多欧美城市民宅的花园、阳台,以及道路旁原先就存在的零星的种植业外,一方面随着城市扩展,在原先城市四周的新城区保留着大块农田,就像我们在日本东京、大阪,或者我国北京、上海等地经常看到的“插花型”农业。这些农业存在于“都市里的村庄”,很难说清在城市还是农村,无城乡边界可言。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群的出现,相互紧密联系的大中小城市错综交横,呈网络状。处于其中的农村无论交通、信息,还是能源利用方面,享有与城市相似的便利和集聚的好处。正如当初亚当·斯密说过的城市化的农村与城市一样,这些地区从本质上讲很难与城市相区别。处于此类城乡边界模糊地区的农业,也称都市农业。就如城市密布的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大片专业化、集约化农业。有些学者坚持城郊农业的提法,但现在城郊界线越来越模糊了,城郊农业的概念很难确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第二,都市农业是高集约化农业。国外经济发达国家都市农业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日本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操作机械化。而且出现机器人下农田,电脑进入农家的新趋势。笔者去年在日本调查,大阪地区设施国艺每亩投资达2000万日元。荷兰海牙周边农村50%为温室。这些温室具有自动喷灌系统和气候控制设备,并且计算机控制温度。德国汉堡种植的蔬菜和观赏植物则占全国的1/10。据测算, 上海农村单位耕地产值的弹性比例已高于市区单位土地所含工业产值的弹性比例。城郊农业强调为城市服务,并不强调农业本身的技术状况。都市农业是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并在生产经营方式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农业,传统的城郊农业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第三,都市农业是多功能农业。在欧美、日本的许多城市中,农业不仅生产食物,而且成为美化环境、绿化市容,以及观光、休闲、学习的重要产业。如日本的体验农业、英国的绿色城墙、德国的市民农园,以及新加坡的农业花园,充分体现了都市农业不仅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生态、文化、社会诸多方面的功能,这与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副食品作为唯一功能的城郊农业完全不同。

二、都市农业的背景

深刻理解都市农业不能只停留在现实形态的剖析上,还必须追溯其形成的背景,从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环境中分析。都市农业形成的历史时期、直接原因因不同的国家而不同,但所有形成都市农业的最终原因是相同的,即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半个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化进程最迅猛的时期。当今全世界42%、发达国家的80%~9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或城市化地区是都市农业风靡气球,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分析都市农业的成因不仿从这段历史开始。

在近几十年世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城市迅速膨胀,不少专家估计,下世纪初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出现直径200公里, 居民2000万的大城市群。比如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人口将达8000万,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人口将达2000万。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力空前发展,广大农村迅速城镇化,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现在巴黎2/3的居住单位在郊外,美国近一半居民住在小城镇和城市化农村地区。

工商业集聚于城市,农业分布于农村,自从城市从农村中独立之后,出现了两个彼此独立联系不多的空间。但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形态逐渐高级化之后,彼此疏远的两个空间又开始密切起来。

首先,城市化给农业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社会的能源构成状况关系密切。现代工业社会以石油等非再生能源为基础,经济地使用能源需要集中,结果现代化的大城市吃足了大自然“赐给”的苦头,酸雨、垃圾、噪音、污水等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于是人们又想到了昔日的农村以及农业。不少学者呼吁,城市必须有美的农业,无农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注:桥本卓尔:《都市农业的理论和政策》,(日本)法律文化社1995年版,第33—41页。)。为此,学者们近十多年来一直在尽力证明,农业不仅可生产食物,并对于城市生态、文化、社会诸方面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生态学家证明,都市地区水稻生产的生态功能是经济功能的三倍(注:小林宏至:《都市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载《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

台湾社会学家通过对参加市民公园对象的调查发现,有89.83 %的人由于农作而体验到收获的喜悦,77.97 %的人由此而达到劳作健身的目的,69.49%的则结识了新朋友。 由此证明都市农业具有的文化和社会功能(注:党国印:《关于都市农业的若干认识问题》,《中国农村经济》,1998年第3期。)。

地震学家发现都市农业对城市防震避险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的同行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桥本曾建议上海内外环线间尽量保留些农田。日本阪神大地震时,城市内的宽广的农田曾救了许多居民的生命。

武汉市一些学者估计一公顷绿地等于500台空调。 都市农业可以成为城市空调,为城市调节温度。

医学家则证明,现代城市病大多与过密缺乏农业和绿地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有关。

于是形形色色旨在体现农业的生态、文化功能的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成为都市农业的一道又一道的风景线。

其次,城市化迅猛发展给农业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城市化使农业具有与工业相同的交通、邮电、电力等基础设施,从而极大地缩短了农村与中心城区间的距离。另一方面由于毗邻城市,或者缩短了与中心城区间距离,城市强大的工业技术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十分容易向农业渗透。因此都市的农村,比其他地区更早实现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如果说荷兰、以色列、日本都市地区成片的现代化温室是集约化、设施化、工厂化的典型的话,那么地中海北岸欧洲各国城市化地区一望无边的蔬菜、水果带则是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的象征。

三、都市农业的实质

都市农业的实质是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城乡之间差别逐步消失,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

都市农业的多功能,特别是生态功能,以及所处空间的模糊化,是城乡差别逐渐消失过程中,农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尽管某些国家、某个特定时期的城市化带来了农业的萎缩和衰败,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但这种负面效应从历史上看只是暂时的。都市农业的健康发展将会使长期以来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城乡极端分离状态逐渐结束,人类不必继续处于大自然的对立面,原来生活在农村的居民可以过上城市人同样的现代文明生活,城市居民可以和谐地生活在大自然之中。都市农业既是农村的一部分,又是城市高级形态的有机部分。

都市农业高度集约化则是农业同工业进一步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发达形态的农业。城乡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可以极大地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向农业的投入,从而促进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融合。工农业的融合是一个浅层次向深层次逐渐演化的过程。通过机械力代替人力以及通过化肥改变农业的局部环境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农业设施化,即通过现代化设施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如荷兰海牙耕地的50%为温室。这些温室中,大多有自动喷灌系统和气候控制设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温室的温度、湿度、土壤的水分含量及光照,而且农艺过程高度专业化和自动化。如培育花木幼苗,从拌土、下种、催芽到整个育苗过程都用微电脑控制。第三阶段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对动植物生命过程的完全控制。这是一个近期还无望实现并为期不会很远的阶段。这阶段的来到最终会使农业摆脱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使农业实现工厂制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使农业与工业的本质区别最终完全模糊起来(注:张占耕等:《论都市农业的背景与实质》,载《都市农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实现如马克思所说的“新的较高级的综合——农业和工业的结合”(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 年版, 第618页。)。因此,严格地说,都市农业是现代农业在都市条件下, 具有超前性的发达农业。

通过上述对都市农业本质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对农业功能的认识正在逐渐深化,对农业生产力的驾驭能力正在迅速提高。

一方面,城市化与伴随而产生的生产力高度发达,使人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因为城市化过程中同时带来的农业萎缩造成的环境恶化、绿色退化,使人们重新认识并强化了农业作为自然的看守者和管理者的生态功能。城市化还给作为生物的人类带来了肉体和精神的荒芜。从自然游离出来的城市人需要保留一片动植物栖息的农田和绿土,以保障人们健康安全的生活。与传统的农业相比,农业的功能正在不断拓宽。

另一方面,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现代工业技术物质装备,以及与城市几乎相同的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条件,从而加速使农业转向资本、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和工业的融合,这是农业主体功能的深化。

只有充分认识都市农业的上述两个方面,才能全面认识都市农业,只有认识农业主体功能的深化,才能深刻地认识都市农业。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都市农业只是城市形态的一部分,把都市农业的重心放在生态和文化功能上(注:曹林奎、甘晓兵:《21世纪上海城市农业发展模式探讨》,《上海农学院学报》1995年第1期。),这种认识并不正确。

四、发展我国都市农业的思考

都市农业在日本被称作永恒的夕阳产业。都市农业的崛起,以及它的业绩,足以证明当初刘易斯在其两个部分模型理论中强调的农业仅仅是一种“支援工业”产业的观点已经过时,都市的现代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都市农业的出现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为发展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是与一切农业问题一样,发展都市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特别是土地资源稀缺(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的国家,不可能走西方发达国家都市农业以生态和文化功能为主的道路。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粮食和农产品的增长仍是我国农业压倒一切的问题。因此我国都市农业必须以经济功能为主,这不仅是因为经济功能是都市农业的主体功能,而且是我国国情的必须。除外,都市农业在我国目前还不宜普遍推行。因为都市农业实质上是一种未来农业,它代表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对于我国一般城市而言,目前尚未具备这种条件。因而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的周边地区。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大城市,发展都市农业应该突出四个重点方面:一是以大城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大力发展集约农业。以相对丰富的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优势替代相对稀缺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劣势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战略,可以数倍地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这对于缓解我国耕地短缺的矛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建立起人与自然、都市与农村的和谐关系,为都市树起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建起一座座花园。三是依靠大都市的市场和信息网络,以及工业加工基础,发展衔接农业生产与市场、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和商业经营的现代产业化农业企业,彻底改变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脱节,生产与流通环节完全脱节的现象。四是凭借依托大城市的优势,建立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农业的前沿阵地,发展现代农业生物产业,为我国现代农业建立窗口和示范基地。

标签:;  ;  ;  ;  ;  

都市农业是城乡工农一体化进程中的农业形态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