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冮省鹤岗市人民医院 154101)
摘要:目的 探究针灸推拿与康复技术在肩周炎治疗中的联合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肩周炎治疗的患者(共72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观察组(行针灸推拿+康复技术治疗,n=36)与对照组(行康复技术治疗,n=36),并从回顾性分析的角度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疼痛评分。结果 分别以不同方法施治后,观察组患者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处疼痛评分为(2.12±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可取得较为可观的疗效,应于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针灸推拿;康复技术;肩周炎
[Absrt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mbined effect of acupuncture,massage and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72 patients with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nd analyz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treated with acupuncture,massage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N = 36)and control group(rehabilitative therapy,n = 36),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trospective analysi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and pain scor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method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44%,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pain score of the affected area was(2.12 +1.03),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 0.05). Conclusion:Acupuncture and massage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can achieve considerable curative effect on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which should be promot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assage;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Shoulder periarthritis
前言
肩周炎是中医临床上的常见病症,也称为肩关节周围炎,在中老年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1]。通常情况下,患肩周炎的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肩部活动吃力等症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均由着较大的负性影响。研究表明,导致关节炎这一疾病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多为长期过度劳损、软组织退行病变等,且治疗周期一般较长,多采用中医疗法[2]。为针对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在该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本文特对相关病历资料展开了研究,取得的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所选取病例均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患者,共72例,所有患者均经过x线摄片检查后确诊为肩周炎。72例患者中,选择以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的36例分为观察组,选择单以康复技术治疗的36例分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精神疾病及肝脏类疾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9:17;平均年龄为(57.38±4.71)岁;其中20例发病处为右肩,16例发病处为左肩。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的人数比例为18:18;平均年龄为(57.43±4.66)岁;其中19例发病处为右肩,17例发病处为左肩。经比较,两组患者的组间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技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患者接受治疗时,均在医师指导下保持肩部放松,再由医师对患处局部肌肉以轻缓的力道进行按摩,按摩力度以患者感到酸痛为界限。随后,固定患者患侧肩胛部,拖住肘部关节,以顺时针、逆时针循环交替的方法做旋转运动,同时用前抬上举搬法进行肘部肩关节外展运动,每次运动时间约为10s左右,以患者能够承受的度数为基准。此外,嘱咐患者平时以划圈、爬肩梯等方法进行自主运动,运动强度不超过身体适应程度即可,在患处出现灼热肿胀现象时,以冰袋冷敷消肿。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观察组:行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本组患者再另外接受以下治疗。首先,取针灸用的毫针(2.5寸,30号)消毒后刺透,刺透方向为沿健侧条口穴向承山穴,随后以轻缓的力度捻转,过程中由医师指导患者做出相应动作(如上举、外展等)以配合治疗。上述操作持续约6min后,医师将毫针拔出,于肩前、外关、曲池等穴位轮流进针,进针方法同上。推拿时,患者按照医师指导取正确坐位,托起肘部后进行外展,由医师采用滚、揉等手法分别于天宗、肩前、秉风等穴位进行推拿点按,每个穴位的点按时长约控制在2min左右。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比较总有效率。两组患者分别以不同方法施治后,将取得的总有效率作为其中一项指标进行比较。其中治疗后肩部可正常活动,且疼痛基本消失的患者划分为显效;肩部活动情况得到改善,且疼痛有所好转的患者划分为有效;肩部活动仍相对困难,且疼痛基本无明显改善的患者划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2)比较肩部疼痛评分。以患者治疗后的自我感觉为基准,对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肩部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即表示疼痛程度越严重,最后比较两组评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主要以SPSS19.0完成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其中,以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并用(X±s)表示;再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最后通过P<0.05判别两组数据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取得的总有效率(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0.5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肩部疼痛评分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經治疗后的肩部疼痛评分为(2.12±1.03)分,对照组的评分为(4.42±1.18)分,对照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两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对于肩周炎患者而言,无论在生活质量层面还是生理健康层面,均很大程度受到疾病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生活无法自理的现象[4]。从肩周炎这一疾病的主要机制来看,其多由人体软组织受到损伤或出现蜕变等因素而引发,患者中以女性为较高占比人群。结合中医理论分析,患肩周炎的患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肩部经络不通、肌肉过度劳损等因素影响,因此要从根源上缓解该疾病,还需从内部调理的角度出发,疏通患者肩部经脉,缓解劳损状态,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5]。鉴于单纯的康复技术治疗在临床上仍具有较大局限性,我们考虑在这一治疗基础上加入针灸推拿治疗,从而提高缓解患者疼痛、解除肌肉痉挛的疗效。本次研究也通过结果的对比论证了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价值。
本次研究中,采用两项技术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取得的总有效率与疼痛评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疗效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在肩周炎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患者疼痛情况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可于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开新.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前沿,2018,8(12):351-352.
[2]李雪飞.探讨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0):22-23.
[3]郭雪莲.多向透刺针灸推拿综合疗法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06):114-115.
[4]张海翠.针灸推拿配合药物熏蒸治疗肩周炎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05):136-137.
[5]吴振忠.针灸推拿结合康复技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5):115-117.
论文作者:姚洪玉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患者论文; 肩周炎论文; 针灸论文; 肩部论文; 两组论文; 疼痛论文; 技术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