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强 河北隆尧县第一中学 055350
在教学实践中,常发现一些提问式的师生对话仅面向于部分学生,忽略了少数“学困生”和“思想抛锚生”;也有课堂中一些讨论式的合作探究变成了闲聊,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基于此,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真正参与课堂,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含教学内容的一系列任务,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一节,阐述了任务驱动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据基本原则设计任务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及中学地理教学活动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据。任务设计应以课标为准绳,体现新课程倡导的教与学的理念,同时教师也要依据教学内容决定是否需要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怎样设计任务等。在“山地的形成”任务设计中正体现了这一基本原则,该节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材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具体内容包括三类山地(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两个部分。其中“褶皱”是学生较为陌生的地理名词,又是山地形成的典型例子,“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是“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重要内容,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部分。这两部分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模拟褶皱形成、设计交通线路来展开探究活动,本节任务设计紧紧围绕它们展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人地关系、掌握学习方法,具体如任务一和任务二。
任务一:褶皱的形成与判断
学习目标:通过操作演示,简述褶皱的形成过程;能够判断背斜与向斜;尝试举例说明褶皱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活动方案:1.将五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塑造成长方形,叠加在一起,充当由老到新的岩层,请同学们对其施加挤压的力。你能否演示褶皱的形成?动手画出并标明受力方向。2.用橡皮泥演示褶曲的形成。你能演示几种情况?把不同情况画出来并标明受力方向。3.从岩层的新老关系来看,比较你所模拟的几种褶曲的不同之处。4.谈谈在野外你将如何判断背斜和向斜。5.谈一谈学习背斜和向斜的生产生活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当堂反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的新发现有哪些?
任务二:探究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学习目标:通过动手模拟,描述河流、聚落在山区的分布特征;通过数据分析,选择山区适宜的交通方式;能够在山区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活动方案:1.试着用橡皮泥模拟一片山地。2.此处有山有水有聚落,试着将它们布置在合适的位置。3.假如你是工程师,将在此修建铁路还是公路(结合P76活动中表格)?请说明理由。4.请你为该山区②居民修建交通线路,谈谈设计理由。
当堂反馈:你的疑问是什么?你的新发现有哪些?
①以生为本原则。以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隐喻着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其认知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山地的形成”的任务设计坚持了该基本原则。首先,学习目标在围绕本节内容设计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促进情绪体验形成,感受过程,掌握方法,形成科学价值观。其次,活动方案由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有层次梯度的任务组成,可供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②可操作性原则。只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实施过程设计,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才能引导师生围绕学习任务有效展开探究。在该节任务设计中,学习目标能表明可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如任务一中的“简述、判断、举例说明”等行为动词都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检测学习结果。在活动方案设计中,笔者选用橡皮泥操作演示褶皱、设计交通线路,可帮助学生逐步探究发现,构建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交流探讨执行任务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信息反馈,及时对教学进行合理的调整。同时,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与技能,提高地理能力。在“山地的形成”的活动探究中,任务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情境。在学习“褶皱”内容时,先通过google earth向学生展示我国连绵的山系,激发学生探究山地形成原因的欲望,然后提出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探究任务。2.自主学习。学生独立按照任务要求,用橡皮泥演示褶皱与不同类型的褶曲,根据对所做模型的观察,认识褶皱形成过程,探索在野外辨别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探究过程。教师在课堂中巡视观察,适时指导点拨。3.班级交流。该环节应“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先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并提出本组未解决的问题或产生的疑问,然后组间答疑或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点评与追问,不断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4.评价总结。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归纳,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成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使用中也应注意两点:一是过多使用会造成学生长期在任务驱动下形成任务疲倦,同时也花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应适时适度使用,需要学生合作探究、进行实验操作时使用,以达到更好效果。二是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不能只重形式,要重任务设计质量、实施过程和课后评价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真正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地理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论文作者:李晓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5
标签:学生论文; 褶皱论文; 山地论文; 橡皮泥论文; 地理论文; 向斜论文; 目标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