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关系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心组学习
1.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都不可或缺,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中,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主导思想和主体价值观起凝聚作用,形不成一种共同理想和共同的道德规范,那么,全社会就缺乏一种凝聚力,严重的就会是一盘散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当代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的精神动力。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这些是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基础和保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共同的理想凝聚人,用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则规范人,从而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江金权文)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者在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思想道德建设,主要解决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问题,它指导着一个人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使用。这种建设对于社会主义中国的公民来说十分重要。无论你有多大本事、有什么本事,都必须考虑一个为谁谋利益,如何去谋取利益的问题。(《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水平的重要条件,也受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制约。教育、文化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是有阶级性的,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它总是受一定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支配并传播这种理想和价值观的。科学本身是无阶级性的,但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的人则总是要受一定社会理想和价值观支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道德建设决定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轨迹。(江金权文)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科学文化知识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科学的理想信念、崇高的道德情操和自觉的纪律观念形成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更谈不上建设共产主义了。(《学术交流》1996年第5期刘梅文)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主要解决知识技能问题,它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进行服务和谋取利益的数量和质量。而且,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对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又起着催化作用。因为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都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依靠教育的基础作用、科学对真理的探索作用和文化的涵养,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顺应历史发展的理想信念。(《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提高社会主义新一代的文化水平,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基础。列宁对文化有两句名言:一句是说“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一句是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列宁这两句话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轻视文化是完全错误的。没有文化只能意味着愚昧,而且只能“站在政治之外”,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等等的培养和提高都会受到局限。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道德风尚的树立所遇到的困难,除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以外,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能不是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目前,我国百人拥有大学生的比例远远低于印度,文盲和半文盲还占人口四分之一。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水准和道德水准,必须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特别是当今之世,处于人们称之为“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确如恩格斯曾经预言的那样“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有人估算自然科学中百分之九十的知识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积累起来的。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极大地振奋起全民族学文化、“追科学”、求新知的热情。我们只有拥有高文化、强智力结构的一代,在科学上英才辈出,群星灿烂,我们中华民族才可能真正自立于民族之林。(《学术交流》1996年第5期 刘梅文)
对于人的发展来说,思想道德建设好比建造和使用方向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好比建造和使用发动机,两者同样重要,在实际发展中不可偏废。(《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3.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者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前者有虚的成份,后者较实。教育是基础的提法,《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等指标的考核,使得教育的发展基本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提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且又有科技兴业、兴市的典型,因而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大都已对科技有一定的重视;文化的发展虽因客观条件的限制而在一些地方仍不如人意,但总的来说大体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此,就一般情形而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由于表现得比较实,因而在发展中大多数地方和单位还算搞得有声有色。但思想道德建设情形则不一样。虽然决议作了,文件发了,开会也讲了,但实际上却总是抓而不紧,抓而不常。为何如此?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作用的发挥往往又不是直接的,更不是贴着标签戴着帽子的,它总要通过其他表现形式,特别是通过一些具体工作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思想道德建设本身具有虚的特性,而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往往又只具有软约束性。这种虚和软,客观上就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甚至容易被忽视。
值得我们注意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这种“虚”,并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感知的东西,更不是虚无飘渺,而是可以感知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几句贴心话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诚的解释能顿释疑团,诚恳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尽弃前嫌,讲究公共道德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受公众欢迎的人,而不讲公德者则会孑然一身,这不都是可以感知和可以体验到吗?认识思想道德建设虚的特性,在于告诉我们要采取措施,虚功实做。一方面,我们应将原则性要求具体化,否则,正确的原则只会变成空谈的口号。如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究竟怎么放,思想道德建设怎么抓,应该建立一些什么样的相应制度等,都要落实。又如思想道德建设在不同发展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人员中要求也应有不同,只有切合实际,将原则性要求具体化,虚的事情才会有实效,软的约束才会有硬的保证。另一方面,我们应大力表彰先进,宣传真善美的东西。轰轰烈烈的英雄壮举当然能起很好的教育鼓舞作用,但那毕竟是极少数,往往使人产生望不可及的感觉。而那些日常生活中平凡而高尚、平淡而又难能可贵的人格行为才是老百姓觉得实在、可学又可及的。所以,坚持宣传那些婆媳、妯娌、邻里、同事关系处理得好的、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典型,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能产生真正的实效。总之,我们不但实事要实抓,虚功也要实做,虚实结合,软硬兼施,把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的建设都搞好。(《科学社会主义》1996年第5期 张建民文)
4.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关系上存在的误区
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情况相类似,在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中也存在着被割裂的状况,也有“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文化建设缺乏思想性,思想建设缺乏文化性。前者尤为严重。社会上现在许多文化设施,可以说大量地属于有设施无文化之列。大兴土木、处处雷同的旅游景点是这样,产品的设计、包装、宣传也是这样。另一方面,从事思想建设的人也缺少寻求深层次文化依托的倾向。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寻求两者之间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使得它们能够较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它们各自、以及与之相关的建设都会更持久、更具生命力、更有效果。
思想和道德作为文化建设中的灵魂,应该得到有关方面的注意并迅速地确立起来和贯彻下去。我们目前对后者的建设还重视得不够。在制度建设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面对社会上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和种种不良风气,从法律上给予狠狠打击和钳制固然必要而及时,但从长远来看,似乎应该更重视“教化”的作用,因为良好的社会风气毕竟与长期的熏陶和健康的心态不可分离。而在教育中,我们也不能仅仅注重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进行和发展,诸如责任、义务、承诺等等属于道德领域的范畴也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而且应该尽快、尽早抓起。
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中的另一个误区:即未能充分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伦理规范应具有的一个重要特性。西方社会学家韦伯在分析资本主义及其精神支柱——新教伦理——时说过一段著名的话:“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的精神。倒不如说,资本主义更多地是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一种抑制或至少是一种理性的缓解。”也就是说,新教的禁欲主义伦理学对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建立及在更广阔的世界历史合理化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受这个观点的启发,有学者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伦理规范,其特性之一也应该对人的自然倾向加以抑制,它不能鼓励人们纵欲。具体说来,就是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止境的,而物质资源总是有限和稀缺的,后者在像我国这样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尤为突出。因此,我们的社会应该对人的自然欲望加以逆向调整。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有些文化机构和大众传播工具,却在不适当地刺激人们的自然欲望方面,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众文化中的一些负面效应不利于新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但另一方面,关于道德规范是否应具有与人的自然倾向相逆的特性的问题比较复杂。从学理上讲,它涉及到道德与伦理的区分、道德与宗教的关系、道德的性质、以及道德究竟是强制性的力量还是如同康德所说的是“心中的律令”等问题。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5期殷晓蓉文)
标签:教育科学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道德论文; 社会价值观论文; 科学论文; 文化价值观论文; 政治论文; 时政论文; 张建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