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河南省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全民论文,教育体系论文,素质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创新意识培养和信息素质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之中。一个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和地区才具有知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本文拟打破高校教育的局限性,把信息素质教育推向社会,探讨河南地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
1 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计划
1.1 河南地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差距
全民科学素质、信息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有专家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竞争能力上的差距正在加大,这种差距表现在中国公民获取知识与信息能力上明显落后与发达国家。国际评价报告指出:信息素质教育落后是致使国民素质相对薄弱、竞争力相对缺乏的主要原因[1]。因此,缩小知识与信息获得能力方面的差距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科学发展战略。
从目前国际信息化水平的发展看,存在着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比世界平均水平低9.65%,仅相当于居世界首位瑞典的59%,居33个国家(地区)中的第24位,属于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类型国家[2];从河南地区信息发展指数看,2006年全国信息化发展总指数为0.609,河南居五类地区的第三类,总指数介于0.550至0.599之间,平均为0.57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4%,相当于第1类型地区的68%,被称为信息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3]。从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发展看,呈现出东部、沿海地区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优于公共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趋势。目前,江浙、北京等地区已形成信息素质教育联合体,而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水平则处于封闭的各自为政阶段,教育层次、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高校文检课的形式,面向大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传授新知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就导致接受教育的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技机构,其他领域人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都比较薄弱。
1.2 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计划的意义与作用
兰开斯特的研究称:教师和博士生使用数据库时,只能获得数据库切题结果中1/3内容,即漏检2/3[4]。可见隔行如隔山,在利用网络资源方面,即使是学者和专家也不是毫无障碍的,用户自我服务与馆员提供服务也是有差距的[5]。因此,面向社会、面向用户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就是增强信息意识,挖掘潜在信息需求,培养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获取自我服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使每个社会成员成为利用信息资源的主体。
探讨和研究地方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应打破现有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局限性,制定适合本地区多层次、多领域信息素质教育的整体方案。这种立足于地域性全民信息素质的形式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推进城市、政府、企业、教育、文化等领域信息化的发展,而且具有活动半径小、响应速度快、效果周期短等显著特点,其作用在于:(1)通过全民信息素质教育达到改变河南省信息素质、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象,逐步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信息能力和应用水平的差距,消弭“数字鸿沟”,创造平等、协调的社会环境;(2)有助于完善民众自身、终身学习的基础框架,提高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全民信息素质、科学素质的根基打得越扎实,越能产生伟大的创新成果和经济效益,进而带动整个国家和地区科学素质的普遍提升[6];(3)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将信息素质教育与“中原崛起”的战略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达到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的目的。
2 河南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对策
2.1 制定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信息发展战略的要求和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区域性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应以高校为信息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公共图书馆和科技情报所,以点带面,辐射全省,构建河南地区“三位一体”的既横向联合又纵向贯通的多层次的信息素质教育体系模型;研究信息素质教育对象、需求、内容等,针对各领域、学科、层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注重教学效果,建立信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采用多媒体、网络在线、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全面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创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实现地域性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全面提升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2.2 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研究的基本内容
(1)建立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中心。构建体系框架,以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为基地,联合省图书馆和省情报所成立素质教育培训中心,形成区域性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的体系结构和合作型联合模式,实现教育目标、形式、内容等的统一管理和规划;三大系统分别建立信息素质教育分中心,向所属系统的不同用户群体展开各种形式、层次、内容的社会信息素质教育。
(2)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信息用户的需求。针对社会不同的用户群和不同的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以宣传日、宣传册、定期讲座、短期培训、网络在线、教学课件、学校教育、个性化教学等多种形式实施全民素质教育行动,并制定适合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案。
(3)研究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信息素质教育是动态的教育,一是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施行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二是随着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育内容进行不断更新。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知识、检索技能、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教育等。
(4)研究素质教育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制定培训大纲,编写培训教材,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教学模型。
(5)研究多媒体、远程视频、网络在线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为全民信息素质教育搭建网络框架。
(6)研究信息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将提高全民信息素质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层面,实现知识积累向知识创新的能量转化。
3 河南信息素质教育基本框架
3.1 区域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的联合模式
高校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如拥有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完备的教学设备、畅通的网络环境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等。因此,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优势,采用区域带动、行业带动战略,树立区域全民教育的新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各种用户群体展开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培训教育。创建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由省情报所、省图书馆和省高校系统联合组建区域性的“三位一体”信息素质教育培训中心,组织有开展培训教育的信息服务机构,以横向联合和纵向辐射的组织形式,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格局,将信息素质教育推进到区域内的各类人群和各个行业。
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该结构分为四个层面:一层区域性信息素质教育管理中心作为核心管理层应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打破系统行业各自为政的局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统一协调用户教育并加强对用户教育的评估;二层高校、科研、公共三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中心实现横向联合,在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服务共享的基础上针对各类人群的需求特点制定信息素质教育计划;三层为面向各系统下属的用户教育群体的纵向深入层;四层全面推进各种形式、层次、内容的素质教育。
3.2 发挥本地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带动作用
据调查全国已开展各种形式用户教育的高校达85%以上。河南省现有83所院校(其中28所本科院校,55所大专院校),本科院校专题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的开课率达83%,一般18学时,而且教学内容在其主页上都有所体现。从用户教育的形式上看,课堂教育的传统方式和网络教育的新方式都有很大发展和变革;从用户教育的内容上看,正在从纸本检索工具向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检索教育转变;从电子资源种类和培训条件上看,高校在资源、设备投入、师资力量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例如,郑州大学图书馆作为河南省高校的龙头和“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HALIS)”的管理中心,共有47个数据库可提供网络服务,全省高校可共享7000余种外文和8000余种中文期刊和丰富的网络资源。
图1 河南省信息素质教育体系结构图
郑州大学分别对理、工、医、文科研究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没有检索过国内外专利的77.8%;不了解科技查新的82%;没有使用过文献传递的73%;没用过个性化推送服务的93.3%;不了解核心期刊影响因子的62%。研究生对信息需求的意见主要集中在:①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信息检索的技巧、步骤、途径等相关课程;②研究生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深入;③当数据库中没有原文时,如何获取原文;④深刻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缺乏必要的指引,使同学们在现有资料的利用上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
由此可见,高校虽在本科生阶段进行普及性的“信息利用”课程教育,但不能满足研究生阶段的信息需求,研究生信息素质、信息能力的教育应比本科生更加广泛和深入,同时也体现出信息素质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
根据对企业、科研、机关及社会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①拥有万方、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等一个数据库的企业占81.8%;②缺乏必备知识和资源的占72.7%;③需要高校提供信息服务的占50%;④以各种形式了解或参加过检索培训的占54%;⑤需要进行网络资源、企业竞争情报、专利等资源利用培训的占99%。
高校与全民信息素质教育之间在普及内容、深入层次和信息需求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时代,高校应走出学校教育的局限,发挥网络、资源、教学、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责无旁贷地成为本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基地和主力军,带动科研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用户教育,以此推动整个地区信息素质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目前,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协议:充分利用科研、人才培养、信息资源等优势为高新区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面向开发区各部门领导、技术人员、企事业单位提供图书馆借阅、科技查新、文献传递、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搭建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平台。高校的科研、资源走出校园、服务社会是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信息素质教育也应以此为契机,因势利导深入企、事业单位的各个领域,实现学校信息素质教育向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
3.3 开展不同层次的全民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学的目标应划分为多个层次,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体现信息素质教育的个性化、实用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使全民信息素质、能力无论在校教育阶段,还是社会教育阶段都能得到全面的持续培养。
(1)不同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大体可分四个层次[7]
基础信息素质,包括图书馆基础能力和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图书馆基础能力包括图书馆应用技能,如图书馆的布局、馆藏、服务及利用等;信息技术基础能力包括计算机及网络应用技能,如利用网络浏览器、搜索引擎等进行信息搜索。对象是中学、高校低年级学生和社会普及教育人员。
通用信息素质,涉及学术与非学术问题的信息获取和评价能力。包括:了解信息源的特点,根据需求选择恰当的信息源,使用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价,通过交流信息、组织与综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懂得如何合法地检索与利用信息。适用于高年级本科生和机关、企业管理层。
专业信息素质,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并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做出有效的评价和判断。对象是高年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和高级管理层。
研究信息素质,专门致力于某一学科领域全面、深入研究的教学、科研、管理部门的专家,跟随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学科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并能够产生创新理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等。此层次的信息素质不是靠教育和培训得到的,而靠是信息素质的长期培养和积累才能够形成。信息素质教育应针对社会不同的用户群和不同的层次开展不同形式的个性化教育,并制定适合各专业领域的信息素质教育培训方案,加强用户个性化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2)不同教育对象的信息素质教育侧重点
在校学习的学生。主要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和判别能力;同时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本科生、研究生开设文献检索课。其教学内容应加强数据库检索和网络知识的学习,使其对中外文数据库及网络资源有所了解,能够举一反三利用各种数据库,提高文献信息检索、获取、分析、研究能力,培养信息意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自如地利用信息资源。因此应加强文检课数据库实习环节,使本科生掌握基本检索技能;使研究生能够针对研究方向综合利用数据库和网络资源,并加以分析、研究。
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强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教育,使其了解数据库资源的种类及使用方法,网络资源的分布、分析以及网络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完成自我服务过程,或知道怎样由专业人员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政府公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根据政府公务员对最新的经济、政治、社会动态、决策信息、统计数据、重要理论等方面的需求,加强对事实型数据库和网络资源的利用,提高获取、分析、研究信息的能力。
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根据市场竞争带来的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构成企业信息需求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市场、产品开发、销售等竞争情报。因此,企业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侧重对新产品、新技术、市场销售动态等信息的获取及分析研究,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广大的社会公众。以宣传教育、公开讲座、培训等方式,开展计算机和网络使用等普及教育;同时,对有信息需求以及需要咨询服务的社会群体进行数据库检索和网络资源利用的普及教育,以使更广泛的社会人群提高信息素质[8]。
(3)企业可作为推进全民信息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信息能力正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信息资源缺乏,企管人员和企业员工信息素质不高正是导致其核心竞争力不足的重要因素。目前,郑州大学迈出面向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信息服务的步伐。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99%的企业有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对市场、产品、技术等信息的强烈需求。只有具备信息资源和信息能力的企业为本企业实现信息的高速流动和高效开发利用,有价值的信息才能被快速转化为宝贵的财富,为经营决策所用,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企业信息能力以提升员工信息素质为基础。信息技能的培训是显性的、看得见的,而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的培养则是隐性和长期的任务,这就为学校信息素质教育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在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的大环境中,以一两个企业为重点,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为其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包括确定教育培训对象、明确教育培训目标、设计教育培训内容、选择教育培训方式、评价培训效果等一系列具体环节。通常可选择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编辑手册等方法进行对企业员工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8-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