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支持“中国制造”?_市场营销论文

什么支持“中国制造”?_市场营销论文

什么支撑“中国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2年4月26日,在位于北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的联想集团新大厦里,几十家媒体的记者围坐一桌,探讨着一个话题——全面品质。

话题的引出者是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打印设备分会。在他们的领域里,打印机已经进入了“同质化”时代,“别说普通消费者,就算你是专业人士,如果仅凭肉眼也很难辨别不同品牌打印机在打印质量上的差异。”打印机专家们说。

那么,该领域的“中国造”与“外国造”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不是已没有区别了呢?而“同质化”这个在其他行业里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为什么在打印机行业中会得到如此重视,它又说明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跃“龙门”的良机

按与会的企业界代表联想集团助理总裁也是联想打印机的具体负责人刘洪的理解:“回顾国内打印机行业的发展,在经历过‘性能竞争时代’、‘质量竞争时代’、‘价格竞争时代’后,到今天,不同品牌的产品在技术、功能、质量上已基本趋同。某一行业一旦进入这种‘同质’阶段,就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判断依据将发生改变,而企业竞争的焦点乃至市场格局,也将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说,谁能尽快、主动地从价格竞争的眼界中跳出来,而全力于企业、产品的全面品质的提高,谁就将有机会在‘品质竞争时代’到来之际占据主动。”

刘洪所言的占据主动,绝非指某一产品在某一时期内的市场占有的领先,他比谁都清楚,联想的打印机产品在单项功能、技术指标以及整体质量上,早就完全可以与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品牌争长短、比高低,而且凭借本土企业对本土市场的更细致了解乃至适用性更高的产品设计,使联想某些型号的产品在综合技术性能指标上甚至明显高出对手,国内市场占有也已位列第二,但这并不能说明联想打印机已跻身国际品牌之列、具国际性的市场影响力。而同质化时代的到来,意味着联想通过提升全面品质,也即通过对用户需求的更深入了解,在产品性能的差异化、人性化应用方面,在服务水平、企业社会责任、主导技术先进程度等等综合品质上的全面提高,使联想有可能以“中国造”的身份跻身代表着世界一流品质的国际品牌之列。这样的机会对那些早就将理想定位于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而言,岂能错过。

有史为证

跃“龙门”的机会似乎真的来了,而且机会不仅只存在于IT行业,致力于以“中国造”身份成为国际品牌的企业也不止联想一家。在经历了十多年大踏步的追赶之后,“中国造”似乎迎来了争取日后与“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比肩的最佳投入期,中国企业争创国际品牌也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或得不偿失的“远期投资”。一个重要的事实成为了这一理论的依据——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工厂”。

这是有历史佐证的。简单回顾一下“国际品牌集团”的迁移轨迹就不难发现,全球性的制造中心从蒸汽机发明以后一直立足于欧美,“二战”后日本的崛起使得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了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此次转移导致“日本制造”曾压倒“美国制造”而风靡一时。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制造中心又从日、韩转移到中国,而日、韩此时则基本跻身于欧美品牌列强之中。我们能不能也抓住机遇,在同样的转移中让“中国造”在世界范围内崛起?从已积累的实力看,在许多行业,我们似乎已具备了这种“向上冲”的可能。

来自权威机构的一份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电话机、彩电、视盘机、扬声器、收录放机、微波炉,还有磁头、磁性材料、软磁盘、铝电解电容器、压电石英晶体器件等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其中,收录放机、电话机、扬声器、磁头等占世界总量的40%以上,出口量为世界之最,计算机主板、光盘驱动器、硬盘驱动器、显示器、打印机、程控交换机、印刷电路板、高频同轴电缆、圆柱式镉镍蓄电池、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空调器和彩管等也在世界名列前茅。不可否认,这是实力的积累和体现,说明了我们在试图改变“中国造”形象时具有的客观的“硬件”条件,尽管我们清楚“大国不等于是强国”。

世界的工厂

这种实力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球轻工产品和民用消费品在产业结构和布局上的调整和改组,说白了得益于“德国造”、“美国造”、“日本造”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过程中有意无意间推助的结果。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以优化配置,跨国公司更是大力推行实用营销策略,通过资本和技术的输出,将一些市场广阔、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就地开发、就地生产、就地销售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市场首当其冲,出现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仅以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为例,其早已成为世界电子市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跨国大公司进行竞争较量的场所。从松下到东芝,从LG到三菱,从西门子到伊莱克斯,从飞利浦到惠而浦,从诺基亚到摩托罗拉,从IBM到戴尔……几乎所有当今世界的知名品牌都涌入中国办厂设点,或起码都有在中国生产的产品。

世界500强跨国企业的纷纷进入,带进了技术、资金和市场,使中国快速成为最大的“世界制造工厂”。有专家预言,在未来几年中国内地将成为全球OEM生产基地,到2005年,中国内地将可以从全球的OEM市场上获得1至3万亿美元的业务,尤其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球三分之一的OEM业务将转移到这里。

诚然,中国企业为外国公司OEM,我们的企业只能拿到较低的加工费,利润的不均等分配多少会让我们有些许不平衡,但这显然不是关键,我们得到了更为重要的——在为他人做嫁衣、在执行这些500强的产品标准过程中,我们学到技术,学了管理,赚到了钱,更积累了经验,这些是“中国造”挑战国际产品所必须的物质保证和硬件条件,只要我们有理性、有信心。

可以说,受比较利益的驱动,跨国公司及外国资本拿中国企业做自己贴牌生产的制造基地之时,也同时带来了“中国造”崛起的难得的机遇。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量的提高与竞争很容易到达它的极限,注重“全面品质”的提升,才是“中国造”能否在全球打响的根本。

对于中国企业在“世界制造工厂”中应有的作为,中山大学教授吴能全曾阐述:中国企业的出路就是在专业制造上要做深做透,做大做强,抓紧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的历史性机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科技开发及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中国还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决定了中国在生产制造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制造业的工序是一条环环相扣的价值链,从研发、设计、采购、生产、库存、营销到运输等环节,缺一不可,一个企业或一个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环节都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而中国无疑在生产环节方面是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所以“中国制造”将迅速取代“日美制造”而成为新世纪制造业的代名词,这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第一块跳板。

无独有偶,而今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的格兰仕公司副总经理俞尧昌的观点与吴教授如出一辙:振兴“中国造”不是靠喊口号,不是靠炒作概念,而应当把握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机会,迅速做大、做强、做深、做透,这才是务实的态度。

“中国造”的核心

整理一下我们头脑中“德国造”、“日本造’、“美国造”甚至“法国、意大利造”的形象,似乎在风格上感觉各有差异,但两个字却是绝对的相同——品质。眼下,能够支撑“中国造”行销全球的可能是同质下的价格。但未来能够支撑“中国造”行销全球并响誉世界的,也同样惟有这两个字——品质。

于是我们理解了联想、海尔,甚至理解了那些曾经靠价格战一度做大的企业,为何走到今天开始不约而同地大谈“品质”。这就是“大”和“强”的区别,他们是由衷的。

不论是做OEM,还是做自创品牌,在作强“中国造”的问题上有一个认识已经得到统一,不可能靠单个企业,只能是群体——那些已经将产品或准备将产品卖向全球的中国企业群体。

有这样一个事例,堪称中国最大服装企业的茉织华公司一直都做OEM生意,95%出口日本,其生产的贴牌产品占日本制服市场15%的份额。巨大的生产规模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保证了茉织华在价格和质量上的国际竞争力。正是这样一批采用国外先进材料和设备来样加工的“中国造”,使得中国服装在国际上初具了品质信誉。

还有海尔,一个在自己领域里已使“中国造”的电冰箱超越“日本造”,在欧美市场受人尊崇的中国品牌。尽管有人猜测海尔在欧美市场并未进入赢利状态,但我们想想,有多少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品牌都曾表示并实际经历过负赢利的市场培育期,难道海尔就必须例外吗?

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戴让·芬达在今年初发表的《惠而浦,当心》一文中写道:海尔以闪电方式占领美国小型电冰箱市场。几年前,海尔注意到美国大学生希望能够在冰箱上加把锁,宾馆希望冰箱具有除霜功能,海尔做到了,因而卖了不菲的价格,公司占据美国40%的市场份额,也迫使三洋这样的公司不得不紧随其后。

“品质不是简单的产品质量概念,质量只是最基本的条件,它还包括满足用户个性化使用的应用层面、科技的领先程度、服务承诺以及不折不扣的兑现等等。”在采访中,刘洪也曾明确地为记者这样定义联想打印机的“全面品质”概念。

于是,我们再次探讨什么支撑“中国造”的时候,也就有了三大基本共识:一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及企业整体实力的提高,都在客观上要求“中国造”的国际形象提升。这既是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广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我们无法想像一个面向全球开放市场的中国却没有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也同样无法想像“中国造”永远以二流的品质形象参与全球竞争;二是,对“中国造”整体形象提升的追求,必然会推动国内企业全面品质意识的提高和制订切实可行的比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因而无论从提升中国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力的角度,还是面向全球争取本土以外的全球市场的角度,我们都没有理由放弃这种追求。提升“中国造”的整体形象,而只能选择加快实现这种追求的举措;三是,一部分中国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代表“中国造”形象而争取成为国际品牌的基本条件和潜力。即便我们把成为“国际品牌”看作是一种投资,那么无论从宏观经济环境和规律看,还是从微观操作的可能看,国内的一些企业似乎已进入了最佳的投入季节。要成为国际品牌不可能没有代价,而对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区别在于,你是否把握了最佳的时机。

标签:;  ;  ;  ;  

什么支持“中国制造”?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