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以它强大的功能实现着数学教学模式的变革,使得数学教学从单一的黑板静态模式到动态演示模式,从教师讲、学生听到“师生互动式”教学,从“学数学”转向“做数学”。信息技术整合使学生由“学数学”向“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方向转换。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存在问题;对策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但是,信息技术给教学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变革?信息技术是否会影响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技术该在什么时候用,用到什么程度?在高中课程整合中,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如何整合?下面谈一谈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意识较弱的现象普遍存在。什么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技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需要或学生学习需要时使用。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
2.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技巧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如PowerPoint、Word、Excel、Internet等,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与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例如:与数学密切相关的软件“几何画板”或“Z+Z智能平台”“Advanced Grapher”,TI图形计算器等,熟练掌握并不占多数,能熟练制作课件制作,并能在教学过程经常运用的教师也只有参加课题实验的几位骨干教师。
3 多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目标不明确。利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到底是为了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是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而仅有一部分老师认为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常常将教学内容搬上屏幕。并没有将既定教学目标积极地按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付诸实施。有些教学内容甚至别人做好的现成东西,不符合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不具有时代精神、违背了课程改革初衷和教学原则。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化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从而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1.大量学生知识积累少,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低,特别对来自农村及信息设备差的学生这个问题更加明显。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目的便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工具。影响“整合”的因素除了环境、教师等因素外,最终,要取决于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将影响最终的学习效果。
2.过分注重信息技术操作,忽视了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的最终目的。在开始进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往往会比较困难。学生对“整合”课的兴趣虽然很高,但有的是对计算机本身感兴趣,有的是对“整合”课感兴趣。无论是哪种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对计算机的好奇心强于对数学知识本身。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工具来学习数学往往变成了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学生的兴趣点更多的在信息技术操作本身。就一个多媒体课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相当于一个“助教”,其教学设计也应当在“点拨”学生方面大下工夫。学生能够理解的,要简单化,对于难点部分,也不能一下子就演示给学生看,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还有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尽量美一些是必要的,但有一个尺度和场合问题,切忌华而不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再展开一系列的数学活动.高中数学的理论性强,内容较抽象,灵活性大.根据教材的特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时应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引发其兴趣、启发其思维,从而增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信息技术工具恰是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好能手。
三、软硬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软件方面:
1.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匮乏影响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首先,缺少相应的教学课件。不少教师认为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最大的困难是,备课时间太长。事实上,许多教师找不到符合自己的教学需要的课件,如果多数的多媒体素材或课件都要教师自己去开发,不但耗时而且耗费精力。但是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更不可能让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就难以改变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是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障碍。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既然落不到实处,创新人才的培养自然也就落空。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兴趣、积极性都受到极大挫伤。
2.现有课件的设计偏离教学使用价值,不符合时代精神。在目前,无论是现成的课件还是自己编制的课件,超量、超限、超时的现象普遍。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迁移”、“内化”等有效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的不足。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在使用与设计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教轻学的倾向。把主要精力放在课件的外在表现或者计算机的功能展示上,忽视了知识内容的挖掘,忽视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硬件方面:
不少学校多媒体教室数量不足,不能为教师配置适量的电脑及上网条件以供备课之需,而使用方便的Ti图形计算器在各个学校也不多见。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前提是要有一个现代化的硬软件设备作支撑。相对充足且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是开展“整合”教学的保障,而科学合理的硬件装备所建立起来的教室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堂环境;一般来说,一所学校要有几个多媒体的网络教室,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设“数学实验室”,还有充足的可供共享的软件资源为“整合”提供强大的信息基础,保证教学中信息的方便获取,这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建立校本的课件库和数学的积件库,当然更多的资源可以来自互联网,但对互联网上的资源教师应有选择的筛选,结合个人和学生的实际进行使用。
硬件看起来是一个投入问题,但没有硬件,“整合”只能“空对空”。目前,基础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这是大家共知的事情,但我们也可以在有限的现有条件下寻找硬件建设的途径和创造条件:1.学校立足实际自筹资金购买可行、实用的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追求高档、不赶时髦。2.学校发挥优势资源取得与社会、电脑公司沟通。3.学校培养硬件技术过硬人员,使学校的所有硬件最大限度地运转,使物尽其用。尽最大可能地不让硬件随意成为废物,使其变废为宝。
总之,数学教学,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而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介入到数学教学中,提供的不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过程来分析,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的依赖,往往使数学知识变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被计算机替代。因此,“整合”一定要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度,注意时机和时间,注意为学生提供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的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做数学过程中,体验数学,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
参考文献
[1]《从课件到积件:我国学校课堂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发展》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系,中国上海,200234).
[2]《计算机辅助教学要注重实效》.蒋其辰(义乌市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中心.
论文作者:钱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课件论文; 学校论文; 硬件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