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孔子学院功能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孔子论文,视域论文,跨文化论文,功能论文,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一、华夏文化开展跨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一)消除“文化逆差”的需要
随着中国的国力增强,经济话语权越来越大,但文化话语权却远远不够,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使得外部的世界不够了解中国。外界对于中国的印象是通过西方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偏差的报道所塑造。据国务院新闻办统计,近些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报道占报道总数的1/4左右,偏见报道约占1/3,平衡报道的比重占到四成。在倾向性上,三家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的中性报道占多数,负面报道略多于正面报道。[1]撒切尔夫人前几年曾放言“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感染力的学说,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究其根源,是我们的跨文化传播工作做得不够,中国在世界上缺乏特有的文化产品符号,文化外交现状处于“入超”阶段。
面对外来文化产品的大举“进攻”,我们的文化产品却非常稀缺,没有像美国大片、日本漫画、韩国连续剧一样深具代表性与独特性的文化产品。在美国的青少年中,读过中国小说的比例相当小,因为市面上没有什么中国读物可以选择。[2]除中国外,全球学习汉语的人不到一亿,而与之相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并能熟练运用的人已达45亿,全球3/4的邮件用英语书写,80%的电子信息用英语记录。[3]
中国在面对西方社会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始终处于劣势,西方文化的输入远远多于并且强于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却要面临“文化赤字”的尴尬,有研究指出,2006年我国引进外国图书和出口国内图书的比例约为15∶1,图书出口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2004年,我国从美国引进图书版权4068种,输出14种;从英国引进2030种,输出16种;从日本引进694种,输出22种。2005年,对美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减小,但仍然高达4000:24。[4]得益于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截至2011年,图书进出口比例已降低到2.9∶1,而正如中国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明所说,整体来看中国作家作品走向世界的数量,就国内出版的文学作品数量来说是非常小的。作家出版社5年出版了170部外国作品,而国内作家走向国际的作品只有5部。[5]从1999年到2002年,仅俄罗斯就有285个文艺团体到中国演出,而同期中国到俄罗斯演出的文艺团体只有30个,相差10倍。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泰坦尼克号》、《2012》等都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但中国的电影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却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6]
中国在崛起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同时,一个文化小国的形象却始终伴随。乃至西方国家和民众误解中国仅仅是一个输出物质产品,没有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国家。面对这种现状,国家领导人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出加强文化传播及软实力建设。2006年,胡锦涛主席提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2008年1月22日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指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7]
(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需要
中国已经意识到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试图建立一个和平崛起、负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自信谦虚的大国形象。而某些外媒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对国家形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公众容易将媒体歪曲误读的形象当作现代中国的真实写照。正面的国家形象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劝服其他国家接受本国的外交策略,使其在制定与中国有关政策时,沿着与我国利益一致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政治影响力。而误解来源于不了解,长期以来中国在西方的文化形象宣传有所欠缺,究其原因主要是语言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与价值观的区别,而这一切的载体就是汉语。对一个国家的理解必须通过该国的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是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又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交流的平台。
为了使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展现在世界面前,增加外国公众对当代中国的理解,国家启动了一系列跨文化传播措施。面对西方舆论针对中国的不和谐声音,要树立我国“和谐”发展、“和平崛起”的形象,首先就要吸引对方学习汉语。正是由于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所以美国的文化大国形象才得以树立,美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经由以英语为载体的文化产品传遍世界各地。只有通过对汉语学习中融合的书籍、音乐、电影等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了解,才能对中华文化产生更大的认同。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诞生了极其丰富的诗歌、词曲、小说等经典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语言翻译的障碍,其他语言背景的人无法接触或者难以理解这些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作品。因此,让更多的人学习汉语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
另外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惊人,迫切需要打开国门,与全世界进行贸易往来,共通的语言是吸引外资,增加出口额的基础。越多的人学习汉语,不但在政治上对国家形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经济上也能增加中国产品的吸引力。语言和文化因素是影响出口贸易和外商投资额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处在两个不同语言环境的国家来说,进行双边贸易谈判和投资是需要耗费更多成本的,而且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不同,容易产生误会和不信任,将汉语推广到全世界对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来说具有重要作用。
二、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
为了顺应跨文化传播的需要,2004年国家汉办在全球范围内创办孔子学院,其主要目标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截至2012年7月底,已建立387所孔子学院、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8]作为政府大力推进的中国首家官方的汉语教育文化机构,它成为中国跨文化传播中的新亮点。
(一)汉语教学功能
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力的增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试图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即“孔子课堂”(设于中小学)应运而生。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与文化交流机构,是一个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组织,一般设在国外的大学和研究院之类的教育机构内。其重要的工作职能之一就是为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输送或培训具有较高水平的汉语教师,同时提供最正规、最权威的汉语教学渠道。[9]孔子学院这些年来的推广与发展,突破了“以我为主”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传统价值架构,促进了海外华文教育以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国际语言推广模式建设的新层面,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突出表现为以孔子学院为龙头,汉语国际推广按照“彼需我动、对等合作、积极援助”的发展思路,逐步向国际汉语教育的科学之路迈进,越走越宽。[10]虽然在汉语教学中孔子学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缺乏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材,汉语教师队伍不够稳定、师资缺乏,教学方法需要因地制宜、配合不同文化背景等等,但它对汉语的推广作用是巨大的。
相对于其他零散的汉语教学机构,孔子学院展现了国家推广汉语的决心。拥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它将成为汉语国际推广最正规的渠道。孔子学院的建立与发展,不仅使对外汉语传播得到极大地推动,也将同时带动汉语教材的编写、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汉语水平考试、中华文化传播等一系列项目的发展,摆脱一直以来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对外汉语教学形成统一的体系,相互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彼此促进。为了实现从对外汉语教学向全方位的汉语国际推广的转变,国家汉办给每个孔子学院配备先进的汉语电子影像产品和中文图书,为孔子学院建设中国文化体验中心和中文图书馆院创造有利的条件。
将语言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是发达国家向外传播自己的语言时所采取的一个基本政策。语言教学是传播文化的基础条件,要传播中国丰厚的文化资源,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智慧和魅力,汉语国际教育无疑是最重要、最关键、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是孔子学院在跨文化传播中首要的职能。
(二)文化传播功能
教授语言是手段,传播文化是目的。全球孔子学院不仅是一所教授汉语的语言学校,更是传播华夏文化的平台。孔子学院就像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通过汉语教学、特色教育、学术研讨、文化活动等综合文化交流,打开一个多元化的中国,让外国人“零距离感知”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精髓。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让外国人更好地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多样性,消除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语境产生的误解和分歧。汉语教育的形式实际上承载的是华夏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共通和相互理解必将对世界多元文化及构建和谐世界做出积极贡献。
孔子学院成立以来,除了对落地国汉语教学的促进之外,还开展了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举行中国文化展览,组织夏令营到中国参观访问,开展中外艺术合作等。它还成为中外高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的渠道之一。针对其他国家缺乏汉语读物的情况,孔子学院总部出版了与45种语言对照的核心教材,向136个国家配送和销售教材图书1200多万册,支持驻各国的孔子学院编写本土化教材,并将50种教材动漫化。《孔子学院》8个语种的中外文对照双月刊自2009年发行以来,已进入102个国家的高校图书馆。[11]另外孔子学院组织国内的文化艺术团体开展一系列当地比较喜欢、容易接受的文化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员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示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精粹与灿烂,提高他们的兴趣,促使下一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接触更多的中华文化。
从吴晓萍[12]的实证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和掌握,美国中学生对中国的形象、中国精神、中国人的特质都有了积极的改变,最显著的是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有了明显提高。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学员普遍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更有兴趣,也许这也是“孔子学院”得名的原因之一。孔子学院对华夏文化的传播,是通过以点向面的扩展进行的。伴随着汉语国际化进程,学习汉语的民众可以增强对中国的了解、认识与认同,这样以一个“点”带动一片“面”,把中国文化与外界文化环境连接起来,让一部分学习汉语的学员带动一片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人,从而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理解、接受中华文化。
(三)沟通交流功能
无论是文化外交还是民间交流,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沟通都显得尤为重要。跨文化传播的本质是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文化,从而开展对话、相互理解。孔子学院的沟通交流功能在于搭建了语言上、文化上、学术上、甚至商贸上的平台,普通民众有了一个机会体验正宗的华夏文化,这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国家形象的提升不但可以增强中国政府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有利于政府在推行政策时能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以他的名字命名中国的语言学院,是为了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不是衣服鞋子彩电汽车等有形物,而是中国文化及国学。孔子学院所做的,只是向世界各国仰慕中国文化的人民提供了一个领略华夏文明的窗口。国际舆论的主流媒体充分肯定了汉语国际推广和“孔子学院”建设对推动文化交流沟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重大意义。《华尔街日报》2006年9月1日发表的《汉语推广热全球》一文指出,“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的高明之处在于: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国家的了解,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能让别国人民暂时臣服,而让他们理解你的语言却能使大家成为朋友。这个主意真的很高明!”通过文化外交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传播并不是单方面的,在沟通与交流中我们也能意识到对方的需求,弃掉我国文化中的糟粕,调整文化传播方式和内容。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民间大使馆”,不仅能教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还能促进国内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合作办学的大学迫切需要与国际学术研究水平接轨,在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可以从外方学校学习到先进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经济团体或跨国企业甚至以当地的孔子学院为平台牵线搭桥,开展中外经济贸易合作。
三、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一)孔子学院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对任何国家而言,树立正面的国家形象,都有助于劝服他国接受和追随本国外交谋略,引导他们沿着与本国利益相契合的方向发展,从而使一个国家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一个在文化上、物质上强大,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拥有本国和他国形象的话语制造权,因此有意识地构建本国或他国形象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用作彼此间权力和利益博弈的工具。一国的国家形象如果不被自我表达,就必然被他者所表达。《纽约时报》2006年1月11日刊登了题为“中国的又一热门出口品:汉语”的评论,引用专家的话说:“中国当局正在利用汉语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形象。”
塑造国家形象离不开跨文化传播,软实力的增强依靠跨文化传播,软实力又是国家形象的基础。国家形象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是一种软权力,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力和发展环境。国家形象反过来也能促进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形象作为国家可信度的标志,对于国家实施其国际战略,并最终实现其战略目标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既然要打造国家形象,就需要用外界所能接受的方式主动地理解。例如中国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美国播出,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利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理解的方式去展现中国的文化。其他国家有通过某种文化产品成功塑造国家形象的例子,如韩国利用韩剧引发热潮,亚洲各国的大街小巷开始流行韩国的服饰、饮食、装束、音乐,对韩国明星或者韩国生活方式的追捧。韩剧这个精心打造的平台对韩语的传播、韩国食品、家庭观念、韩国旅游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日本最主要的文化输出产品则是动漫,大量的动漫爱好者对日本漫画的追捧也使得日本音乐、书籍、服饰、发型在中国流行起来,不少中国人学习日语的目的甚至是为了更好地玩日本游戏或者看日本漫画;此外,印度的宝莱坞电影与瑜伽也推动印度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
孔子学院的核心职能是通过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和国家形象构建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传播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前行条件。长期以来西方世界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由于受到国外媒体及政府宣传的影响,对中国形象都有一定程度的歪曲和误解。中国官方的传播机构走出国门教学中文,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吴晓萍(2011)[13]在对美国两所大学孔子学院进行深入的调查后,发现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学习,学员普遍增加了更多正面的中国民众印象,并且对中国政府印象也略有改善,总之形成更加正面的中国形象。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存在重要联系。文化是一个国家日积月累的生活经验与传统习俗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国家精神文明的精髓,也是国家形象的具体内核。李景强对跨文化传播的定义是“在特定的异文化群体之间进行的,能够跨越特定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14]文化是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时间凝聚起来的一种认同,会塑造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身份,进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跨文化传播的意义共享不是文化认同,而是从了解到理解,再从理解到认可的一个动态构建过程。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形象是一个关键因素。尽管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在树立国家形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中国威胁论”等带有敌意的态度还是屡见不鲜。这与我国近年的发展重点“轻文化、重经济”是分不开的。最近一份CNN的民意调查显示,“58%的美国人相信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是对美国的威胁。”[15]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形象构建已不能采用武力军事和物理意义上的领土拓展的方式来实现,而逐渐被隐蔽性极强的文化全球化所替代。为了消除这些偏见和误解,中国更应适时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开展两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以更易被人接受的、艺术的、文化的方式令世界感知中国的变化。这个过程不仅是将中国文化推出国门,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窗口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集中展现,使西方看到中国人民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的愿望,将一个古老文明而又开放、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一个富有创造与革新精神的中国传达给世界,在获得国际社会肯定和认可中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
(二)孔子学院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国家形象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经济、军事实力来说,“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吸引力和传播力。软实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的吸引力;第二,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的感召力;第三,制定国际规则和建立国际机制的能力;第四,恰当的外交政策;第五,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和亲和力。[16]约瑟夫·奈在华盛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国的‘软实力’近年来提升很快,采取提升‘软实力’的政策对中国而言是明智之举。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这也是‘软实力’的一种具体体现。”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最具渗透力,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其真正的内在标识。形象是对外战略的表象,文化价值观是其内涵。而中国崛起亟需提升国家的软实力,着力国家人文精神塑造,要把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和合”文化走出去,推动中国加快融入到国际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潮流和建设和谐世界的主流之中,实现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
为什么在翻译机制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跨文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对某种文化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思的接收,而是按照自己的文化背景对某一段信息符号进行解读。如果同样的文字信息经过翻译之后,按照不同的文化背景理解,也许会产生不同的意思。在翻译过程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很容易流失。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到:“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开展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扩大了汉语的传播范围。通过语言使更多人理解中华文化,读懂中国的书籍报刊,理解中国的电影和音乐。同时,孔子学院还组织文化讲座、文艺演出、图书展览和影视展播等各种文化活动,将各种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产品展现在国际舞台,让国外民众出于对艺术的热爱,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而产生的疑虑与偏见,全面了解并逐渐认可中国文化,从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目标。
在软实力提升的其他方面,孔子学院还应该担负起引导学员到中国高等学校留学、咨询体验中国文化、到中国旅游、介绍商贸知识等职能,同时也要注意将他国的民族文化向中国进行介绍,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目前孔子学院里的学生大概有一半来自社会企业,其中部分学生本身就是经常来中国做生意的人,他们有很好的商业头脑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孔子学院可以开展对企业员工以及希望跟中国开展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主或者是管理人员的培训,或成立帮助海外企业到中国发展的中心,借助孔子学院这个平台,在经济、贸易方面增加彼此的信任,降低贸易成本,促进经济的持久发展,反过来也会对孔子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总之,无论从塑造国家形象、还是从增强中国软实力来讲,利用跨文化传播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都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步骤。现在有了孔子学院这么好的平台和契机,我们应该大力推广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缓和中西方的“文化赤字”,化解和平发展中的“中国威胁论”,就像孔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一样,使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和谐世界的推动力,应对国际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构建中国的经济大国、文化大国形象。
标签:孔子学院论文; 软实力论文;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传播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中国语言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世界语言论文; 国际文化论文; 国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