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选题中的话语问题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科研论文,话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之一:教育科研选题话语模式化色彩浓厚
科研的生命在于创新,科研的目的在于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创新的源泉在于实践, 基础在于通晓和把握现有学术成果;解释世界表现为理论的提出,改造世界表现为理论 付诸实践。因此,从科研本身的要求来讲,教育科研选题中出现“经验与启示”、“回 顾与展望”、“问题与对策”、“理论与实践”等话语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是情理之 事。
可是,细心的读者或稍有些教育科研经验者不难发现,“经验与启示”、“回顾与展 望”、“问题与对策”、“理论与实践”等话语或其相关话语频繁出现在教育科研的标 题上,几乎成了教育科研界的常规做法。教育科研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课题和著作 三类。据笔者的初步调查,在教育科研论文中,诸如“经验与启示”、“回顾与展望” 、“问题与对策”等类似话语泛滥;在教育科研课题中,类似“问题与对策”话语运用 较多,如在全国“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课题”入选单位的23项课题中,以“问题与 对策”(包括问题研究、对策研究)为课题名称用语的却有9项;在教育科研著作中,类 似“理论与实践”的选题用语简直多如牛毛,如《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 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活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校教育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化 的理论与实践》等,举不胜举。总之,教育科研选题给人一种感觉,就好像“经验与启 示”、“回顾与展望”、“问题与对策”、“理论与实践”等话语是一个筐,仿佛任何 一个教育研究主题都可以装进去。选题话语的雷同,实际上是选题套路化和模式化的表 现。选题模式化是思想贫困的表现。思想贫困最终又导致研究者思维的僵化,科研行文 结构的程式化以及科研结果的浅显幼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过多的教 条化选题话语的运用,足以导致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为人贻笑的科举八股文。
教育科研选题模式化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研究者没有抱着严肃认真的科研态度,因 此在课题名称的选择上显得非常随意,认为有一个“大帽子”盖住就可以,没必要在课 题名称上多动脑筋。二是研究者不是真正从教育实践出发研究教育问题,而是一味从教 育理论出发研究教育问题,即研究者的出发点存在问题。因为如果从实践出发,复杂多 变的现实必然导致实践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实践又必然促进研究者思维的灵活化,灵活 化的思维又有利于科研选题的个性化。这正谓实践是科研创新的源泉之原因所在。相反 ,如果研究者一味从理论出发,久而久之,就要么习惯在故纸堆里做学问,从理论到理 论,结果看似理论得到了升华,实则成了理论游戏;要么使实践迁就和迎合理论,以便 理论能自圆其说,结果看似理论指导了实践,实则问题和实践变得无足轻重。最终在长 期的教育科研中,研究者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动辄以“经验与启示”、“回顾 与展望”、“问题与对策”、“理论与实践”等作为教育科研选题用语,以致成为教育 科研界的一种习惯性思维。
问题之二:教育科研选题话语权力意味明显
在教育界,权力包括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教育科研中,选题大小和选题用语与作 者的权力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大者,其权力往往大 :二是官腔色彩浓的选题用语者,其权力往往也大。这种现象在教育科研论文中尤其常 见。
在学术领域存在这样一项科研原则:小题大做。也就是说,搞科研要从小处着眼大处 着手,以达到以小见大之目的。在此,“小题”是指范围小的选题。科研小题大做的好 处在于,选题易新、论证易实、说理易透、整体易驾驭。当然,这并不是说科研不能大 题大做。事实上,无论科研选题大还是小,只要成果本身具备一定的学术推广价值,就 无可厚非。现实问题是,在教育科研领域,选题大的教育科研几乎成了权力大者的象征 ,许多报纸、期刊杂志、出版单位以及科研发起单位和资助单位竞相向权力大者大开绿 灯,论文录用、课题入选、科研资助以及出版和发表等单位往往只关心研究者的头衔和 身份,很少关注其科研的真实过程和成果最后真实的学术水平。而权力大者往往无暇或 无心或无力做深入的学术研究,因而只有诉诸于选题大的教育科研。因为选题大的教育 科研有利于发挥他们高谈阔论的优势,这样的科研往往是不着边际的空论,没有什么学 术价值。如有的同志企图通过几千字的论文大谈素质教育,先后写出了《关于素质教育 问题的思考》、《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四谈关 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以及《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的论文。如果这样的科研选题出 自无名小辈或无权小卒之手,结果可想而知。
行政权力大者,其教育科研选题用语官腔色彩往往浓,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在 教育资料的浏览和搜集中,无须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只须看文章标题就不难推测作者是 否具有行政身份,特别是那些职业行政者。因为行政权力大者其教育科研选题中常常出 现“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推进……”、“大力推进……稳步 提高”、“认真学习……”、“努力贯彻……”等字样。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实际上是 国家政策的一种解读或注解。如果说这种缺少学术意味的文章出现在报告或报纸中尚可 理解,那么出现在学术刊物上就有些不伦不类了。奇怪的是,在我国教育期刊中,这样 的官样文章并不少见。
教育科研选题话语权力意味的出现,实际上是学术权力化的反映,根本原因在于官本 位思想入侵学术领域。因此约稿献媚、权学交易和光环效应等现象在教育界乃至学术界 已经司空见惯。这势必造成教育科研成果鱼目混珠、良莠不分和学术腐败的严重后果。 那么该如何革除教育科研选题中的话语权力意味呢?笔者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在坚持学 术创新的前提下加强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即建立一系列学术规范制度,具体包括建 立“论文著作写作规范、论文著作评审规范、课题立项规范、成果鉴定评奖规范”等, 避免出现无章可循的局面。不过,长远之计还有赖于学术的独立。
问题之三:教育科研选题话语趋热风气盛行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日益深入发展。就比较重大的教育改革而言,分类来讲,主 要有:我国在坚持提高民族素质的前提下,贯彻实施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教育思想 ;先后主要进行了教育体制、新课程、教师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实现了九年义务教 育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一旦社会有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就更能推动理论的进步。”需要越大,研究的热情 就越高。随着教育改革的风起云涌,教育研究蔚然成风,教育理论也层出不穷,并且教 育研究的重心随着教育改革重心的转移而逐渐转向。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不仅是一种长期与迟效并存的活动,而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越是重 大的教育改革,越需要不断的探讨和持续的追踪调研,以巩固改革成果,因而与其相关 的教育研究必将随之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据此有理由认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教育 改革热点问题“高校合并”、“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等在我国还 将继续长期存在。不过,笔者通过教育选题话语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热点问题的 研究呈现忽热忽冷和“一窝蜂”的态势特点。仅以素质教育为例加以说明。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出现的“素质教育”一词,于1992以“国民素质”称谓正式纳入国家的教育政 策文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的出台。“素质教育”一路高歌,唱响中华大地。教育 专家和教育决策者一致认为,“素质教育不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注:周远清:《认真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开创我国高等教育新世纪》,《高等 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我们知道,思想如同人的基因,是最保守最顽固的人类文 化,并且一种教育思想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以及付诸实践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因此素质教育决不是短短的十来年就能实现的。但目前看来,素质教育研究有变冷的趋 势,甚至再与国人论及素质教育给人落后之感。这从中国期刊网CNKI的论文选题中含有 “素质教育”的篇数可知。1994年至1999年再到2004年短短十年间,以素质教育为题的 论文篇数骤高骤低,1999年达到顶峰,后直速下降。目前,素质教育正呈现出不了了之 之势。其实,素质教育研究的大起大落只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缩影,我们诸多的教育 研究何尝不是如此呢?忽热忽冷特点的教育热点问题研究,势必导致教育研究的浅尝辄 止和人力、智力、物力及财力等的极大浪费,最终延缓教育改革的进程。
教育科研选题话语趋热风气的盛行,其原因主要在于研究者研究教育是受功利思想的 支配。他们更多的是把教育研究的成果作为晋级的条件和砝码,而不是真正想着如何推 进教育改革。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追求教育研究的质上下工夫。首先要倡导个性化 的教育研究,使研究者真正从自己的研究旨趣和需要着手;其次将教育研究者划分为教 学型、科研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据此对他们相应采取不同的科研考核权重;再次 制定一个明确合理的科研评价标准,即依据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种不同的 科研类型,相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最后根据教育的特点,合理设置教育研究 评奖的时间界限。
问题之四:教育科研选题话语外来化倾向严重
教育科研选题话语的外来化是指教育科研选题中有许多概念用语不是来自本土或本学 科,而是来自于国外和其它学科。在诸多的教育科研选题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成”、 “建构”、“反思”、“范式”、“田野”、“话语”、“整合”等话语,而这些话语 不仅首先被国外同行所运用,而且多来源于其它学科,如“建构”和“生成”来源于心 理学,“范式”来源于哲学,“田野”来源于人类学,“话语”来源于语言学、文学和 哲学。
教育科学大量吸收其它学科成果和移植国外教育理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显示出了 教育科学的开放性,但却并没有让人觉得教育科学有什么实质性的进步。相反,大量外 来化的话语充斥教育领域,不免使人觉得这是一种“虚假”的学术繁荣和“危险”的话 语移植。因为事实表明,研究者只是重话语的移植而轻理论的消化吸收,同时在不知不 觉中忽视了教育实践。
教育科研选题话语外来化倾向之所以严重,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我 国现代教育理论多发端于外国,致使我们不知不觉养成了承袭外来化的教育话语的习性 。二是因为我国教育科学领域创造性差,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只有内在的不足才借 助外在的多余”。也就是说,是由于富有原创意义和本土色彩的教育话语极其匮乏,我 们才移植外来化的教育话语,以滋补教育研究。三是教育科学严重的理论和功利倾向, 致使话语的盲目移植和理论上的一知半解,结果出现教育研究成果在理论上的消化不良 和在实践中的营养不良。要改变教育科研选题话语严重的外来化倾向局面,必须使我们 的教育研究面向教育实践和社会生活,以社会生活和本土实践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