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一个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流动性论文,中国论文,国有商业银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现有金融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存贷利差,在缺乏有效利率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利率的不确定及其频繁变动,必将引起银行资产收益减少或负债成本增加,致使商业银行利差减少或收益损失,形成利率风险。按照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原理,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间在存款和贷款领域的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缩小。这导致了以下情况:一是商业银行业存贷款净利差收益减少。在西方国家利率市场过程中,利率市场化之前,英、法、德等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中,存贷款还占有主要的比重,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款成本的上升、贷款收益的减少等因素,造成存贷款净利息收益的减少。60-70年代期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由4%左右下降至3%甚至接近2%;二是部分金融机构由于竞争能力差而导致亏损或破产。大银行在竞争中相对具有优势,中小银行居于劣势地位。大银行由于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经营管理水平较高,它们通过规模经济较好地消化了资金成本上升的压力,并通过金融创新开辟了新的收益渠道。而一些小银行却由于资金实力较小或经营管理能力较弱,在竞争的压力下趋于以高成本吸收负债,为谋求高收益而进行高风险放贷或进行投机。例如在美国、法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一些小银行为了生存,在存贷利差缩小的情况下,从事高风险的外汇投机买卖或其他投机业务,最终导致亏损,直至破产或被兼并;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银行盲目地高息揽存,大幅增加负债,然后以中长期形式运用到风险甚高、投机味较浓的地产和证券行业中去。结果,这些机构因经营不善,贷款组合风险过分集中,资金来源和运用期限错配,造成存贷款利率倒挂,从而造成亏损甚至破产。
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这方面的压力将表现的更加明显。我国的金融机构,金融的开发和创新能力普遍不足,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在外资银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为了获取一定的业务收入,高息揽储或者通过行政命令的形式对本行职工分配储蓄业务量,还将不可避免的产生。这种行为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还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和影响。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如果对于利率走势判断失误,将使这部分银行的负债价值上升,存贷款利差减少,甚至造成存贷款利率倒挂现象的发生,引发银行的经营风险。
2.潜在选择权风险。潜在选择权风险是指随着利率的波动,客户可以动用选择权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归还贷款,由此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由于名义利率的变动往往使得人们产生一种利率幻觉。因此,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将以该期低利率获得的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获得的贷款。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3.体制风险。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中,利率基本上都是法定利率,其变化很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不大,致使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基本上忽视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随着外币存贷款利率的放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已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但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其分支机构并没有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分支行机构的领导者只要完成上级行领导下发的任务指针即可,利率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能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
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
对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控制利率风险。利率风险管理策略的主要目标是把利率风险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政策规定的限度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从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创新工具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相关的操作,以规避利率风险,这方面的理论分析相对比较成熟。本文则主要从现实操作层面对利率市场化以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加以分析。
1.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人才储备。以人为本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精髓,要培养造就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金融理论,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岗位上。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在西方商业银行中,利率管理专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经济问题具有较强分析能力并具备较强的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在我国利率日渐市场化和我国商业银行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商业银行目标迈进的背景下,无疑地要逐步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对利率管理人员应采取以能力和素质培训为主的新型培训方式,培训的目标不在于仅仅教给学员一定的利率管理知识,而在于根据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需要,培养学员自觉和持续学习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并用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益的能力。
2.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率预测与管理机制。时刻关注和把握国内外利率、汇率的走势和运行态势,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方法科学的预测本外币利率运行趋势,科学准确地预测利率,是有效进行利率风险防范的前提。科学进行利率预测的关键是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利率预测方法,并能灵活地运用。国际银行界常用的利率预测方法有货币供给分析法、费雪效应分析法、资本流动账户分析法、隐含利率预测法等等。当前已经实行外币利率市场化的形势下,影响本外币利率变动的变量将来自国内外的多个方面,包括主要国家宏观经济状况、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本外币之间以及各种外币之间汇率的变化等等,因此在进行利率预测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方面的因素。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的方向、利率变动的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其中预测难度最大的是利率周期转折点的预测。但是即便是对最困难的利率预测内容,也可以凭借对经济规律的洞察力,通过对经济周期、利率周期的历史情况的分析以及对未来经济条件变化的科学认识,运用高级数理统计和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科学和基本准确的预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建立起高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正在加快进行,已在深圳市进行试点,利率风险管理应该成为我国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现代利率管理机制,以便从容地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进行,以免在利率市场化后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于被动地位。
3.建立科学合理利率风险管理模型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借鉴国际银行界先进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创造并运用适合本行自身特点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运用利率敏感度分析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国际银行界用以进行利率敏感性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更新速度很快,已从80年代初简单的缺口分析逐渐发展到后来的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现代的模拟分析,并且进行应力测试。我国各商业银行应从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发育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到本行的技术和财力承受能力,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各种分析工具,创造性地探索和建立适合本行特点的利率敏感性分析模型。对于资金和技术力量较为雄厚的大银行来说,应着重开发具有本行特点的高度个性化的动态模拟模型,而尽量不使用共性化的一般性动态模拟模型。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大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地参照巴塞尔委员会1997年9月通过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的有关规定进行自身的利率风险内控制度的建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内控机制的关键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反映与本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利率风险计量系统。首要的工作是对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进行分类和归总,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其次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
4.开发新的金融品种和发展中间业务。目前商业银行特别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有主动控制权的、流动性强的资产负债如同业拆借、可上市债券、回购等在全部资产负债中比例太小,从而很难根据利率风险衡量结果及时调节资产负债结构,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利率风险的防范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需要充分利用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契机,大力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一定的回旋余地。同时,也可以积极探索增强贷款流动性的措施,如贷款的证券化等。
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主要来自利差收入,因此,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益。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动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的风险。中间业务收入的提高则必然会减少对利差收入的依赖,增加商业银行新的业务收入来源,提高商业银行抵御利率风险的能力。
标签:银行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银行流动性论文; 金融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流动性资产论文; 利率论文; 利差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