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一直是临床兽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了猪瘟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并对猪瘟病的防治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议。
关键词:猪瘟;诊断;防治;措施
一、何为猪瘟
猪瘟又称“ 烂肠瘟”,由感染猪瘟病毒而诱发的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此症死亡率高,威胁养猪业严重,以发病急、高稽留热和细小血管壁变化引起广泛出血、梗死和坏死等变化为特征。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或由于接触污染的媒介物而发病。消化道、鼻腔赫膜和破裂的皮肤均是感染途径。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夏多雨季节为多。在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也被列为一类传染病。猪瘟危害范围广,流行国内各个省份,造成的经济损失甚为惨重。
二、流行病学
猪瘟流行亚洲大部国家,自然条件下,仅感染猪,不同日龄阶段、品系的猪均有易感性。此病四季皆发,传播呈流行性或地方性流行。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猪、愈后带菌猪、潜伏带毒猪,致病病毒经排泄物、分泌物等排出,污染饲草、饮水等。健猪经直接接触,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也有经结膜、伤口、输精等感染的可能。患病母猪可经胎盘直接感染胎儿,诱发仔猪感染。
三、临床症状
猪瘟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7 天,根据病情和病程,临床上将猪瘟病分为4 种病型,即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型。通常体温升高的病猪,血液中的白细胞明显减少。
(1)最急性型。
猪发病后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一般出现在初发病地区和流行初期。潜伏期一般为2~3 天,突然发病,表现为高热稽留,体温升高,全身痉挛,四肢抽搐,四肢末梢、耳尖和黏膜发绀,全身多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很快死亡。病程一般不超过5 天。
(2)急性型。
急性型见于大部分猪场,潜伏期在2 4 一7 2 h。典型症状,机体发热,精神萎靡,体温在40 ℃ 一42 ℃,嗜睡怕冷,喜卧寒战,饮欲增加。部分呕吐,结膜发炎,脓性分泌物粘住眼睑。早期感染病例,多数便秘,粪便赫着大量白色肠赫液。随病情加重,后期水样腹泻。排便腥臭味,混有血丝或赫液。病猪鼻端、耳后根、四肢内侧、肛门等处皮肤有针眼大小的出血点,经指按压不褪色,腹股沟淋巴处肿大。小猪感染病例,伴有典型的神经症状一一磨牙、后退、转圈、侧卧、游泳状,严重甚至昏迷继发细菌感染,临床以肺炎、坏死性肠炎等最为多见。症状出现后4~7 天病猪死亡,死亡率高达90%~95%。
(3)慢性型。
慢性型多数为急性转变而来,典型症状:体温忽高忽低,多数弛张热型,食欲废绝,便秘与腹泻交替,下痢明显,逐渐消瘦,明显贫血,皮毛杂乱,行走吃力,摇摆不定。个别病例耳尖、尾端、四肢下部等处,有蓝紫色或坏死,最后脱落,病程在3 0d 以上,多数因衰竭而死。但病死率不高,多数难恢复,最终成僵猪。
(4)温和型。
又称非典型猪瘟,发生较多的是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症状轻微、不典型,病情缓和,病理变化不明显,病程较长,体温稽留在40℃左右,皮肤无出血小点,但有淤血和坏死,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猪十分瘦弱,致死率较高,耐过者生长发育严重受阻。
四、剖检病变
(1)最急性型
一般无明显病变,或仅见浆膜、黍占膜和内脏器官有少量出血点。
(2)急性型
病死猪全身皮肤、浆膜、黍占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全身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出血,`肾外表呈现紫黑色,切面周围出血明显,整个切面呈红白相间的大理石纹理,`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又称“ 麻雀蛋”肾。脾脏不肿大或稍大,有梗死,以边缘多见,呈色黑小紫块。喉头赫膜及扁桃体出血。膀肤赫膜以及心外膜、肺膜、胸膜等浆膜上有散在的出血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胃、肠赫膜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及结肠赫膜处形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纽扣状溃疡。
(3)慢性型
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性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断奶病猪可见肋骨末端和软骨组织交界处,因骨化障碍而形成的黄色骨化线,永不消失。
(4)诊断
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剖检病变等为诊断此病的依据,确诊需结合实验室检查。采取病猪的淋巴结和脾脏等组织一小块,用冰冻切片切成片,自然干燥,滴加冷内酮数滴,置4 ℃ 固定15min,用P B S 液漂洗3 次,最后用纯净水冲洗,凉干后,加数滴缓冲甘油,加盖玻片封闭,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如果在淋巴结、脾脏等胞浆中呈现闪烁的黄绿色荧光,可诊断为病料中含有猪瘟病毒。
五、猪瘟综合防治措施
(1)要树立猪瘟“ 可防不可医”的理念,坚决从源头上控制传染源,一是加强对外引种及交易环节的检疫检验,提高本病(尤其是隐性感染个体)的检出率,严防引入带病个体;二是加强本场猪瘟基础性免疫(程序免疫),长期保持70%以上的抗体检测合格率,确保维持一个稳定、健康的猪群;三是加强日常动态疫情监测,及时挑出疑似病例、妥善处置,严防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四是强化猪场定期清扫猪舍、落实防疫消毒的制度,最大化消灭养殖环境中的多量病原微生物,以降低各种疫病感染几率。
(2)疫苗接种仍是当前最可靠的保护措施之一,采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给种猪、仔猪、保育猪、育肥猪适时接种,可大大降低HC感染风险。
(3)重点保护本病的高度易感群“ 能繁母猪、新生仔猪”,坚持给种猪(种公猪、种母猪)做到位的疫苗接种,以单联疫苗效果最好,不推荐多联苗(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能繁母猪HC 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达标,对其所产后代(哺乳仔猪)有极好的保护性,只要令新生仔猪(出生1~5d)吃足初乳,即可获得母源抗体保护,一般30 日龄以内不会感染HCV,新生仔猪30 日龄左右,应结合本场实际,确立首免日期,抓好保育仔猪的疫苗接种,确保后天安全。
(4)本病属世界卫生组织(OIE)规定的A 类16 种重大法定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也被定性为一类烈性传染病,是强制免疫病重之一。因此,按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旦确诊为本病的猪场,应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扑杀、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措施,以免给未来的养殖留下长期的安全隐患,不利于规模化养殖的长远发展。笔者认为,必须从源头控制、净化HC,努力建设“ 无疫区”,才是长效防控HC的明智选择,轻信某些兽药能医治HC 的观念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兽医和养殖者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5)疫苗质量和生产过程中的疫病防治措施,对猪进行猪瘟防治时,一定要保证注射疫苗的质量,如果使用失效或者是过期的猪瘟疫苗,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防治目的,还可能对其起到副作用。除此之外,对于存放时间过长的疫苗,稀释后没有很好溶解,或者没有标签的疫苗,都不应该进行实际的注射。疫苗在稀释后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注射,通常在25℃以下可以保存2h,而在25℃以上只能保存1h[2]。进行疫苗注射时,一定要结合古县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参考国家制定的免疫程序来确定。注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1 头猪使用1 个针头,这样能有效避免因为针头污染而把病毒传染给其它的猪,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进行紧急免疫注射,但是也要按照有关标准进行,否则后果非常严重。保管和注射疫苗的时候,不能让阳光直射,因为阳光中含有一定的紫外线,可以在瞬间灭活猪瘟疫苗。技术人员注射完猪瘟疫苗之后,在1 周内不能在饲料中添加药物,尤其是一些抗病毒的药物。
总结语
总之,对猪瘟的诊断和防治,应注意综合防治,不能只靠单纯的免疫猪瘟疫苗来预防,同时也应当对蓝耳病、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病进行预防;在猪瘟疫苗免疫时,而同时使用氟苯尼考等抗生素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韩茹,谷艳秋.我国猪瘟的预防与控制.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01:4-5.
[2]李忠国,刘茂胜.浅谈猪瘟的流行及防治措施.养殖技术顾问,2009(3):123.
[3]邱志雄.猪瘟的诊断与防治.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7):117-117,118.
[4]杨艳艳.针对本地区猪瘟的诊断及防治办法.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11):145-145.
论文作者:罗俊康,房俊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猪瘟论文; 疫苗论文; 病猪论文; 仔猪论文; 免疫论文; 症状论文; 病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