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链的发展阶段、动因及类型特征分析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知识链接的发展阶段、发展动因和类型特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发展阶段论文,特征论文,类型论文,链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209

1 知识链接的含义和发展阶段

知识链接可以定义为根据知识体之间的关联关系将它们联系起来的过程、方法和技术。广义的知识链接可以指知识体之间点到点、点到面以及面到面的关联;而狭义的知识链接主要是指根据知识体之间严格的点对点的关联关系来连接知识点和微观的知识集合。知识之所以能够链接和需要链接是因为客观知识关联的存在,知识链接是形成知识网络的技术和条件,知识网络是知识链接的目标和结果。

知识链接技术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知识链接的可链接对象的范围来分析,我们可以将知识链接分为以下几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纸质媒体的知识链接。这种知识链接依赖检索工具梳理出知识的线索,人们手工利用知识线索去查找链接原始文献,比如利用编制目录和索引的方式去获得文献线索,再取得相关的文献资源。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有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的查询和原文获取。

第二个时期是数据库范围的知识链接。这种知识链接能够通过数据库查询的方式链接本数据库中的知识,与上一阶段的知识链接形式上类似,但手段更为先进。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有早期的Dialog数据库。

第三个时期是跨库知识链接。这种知识链接能提供本机构所拥有的不同数据库之间的知识链接,早期的跨库知识链接往往是通过跨库检索和资源整合的方式,将从不同数据库中查询的结果集中展示在一起,供用户获取知识,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有图书馆的跨库检索平台;近年来跨库知识链接有了更加先进的建设理念,通过对知识体的知识元进行分析和提取,实现了在不同数据库之间通过知识元对文献信息加以链接的功能,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有Cnki数据库群的知识元链接。

第四个时期是同类型知识机构的知识链接。同类型的知识机构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采用了多种联合和合作的方式实现知识链接。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有CALLS系统,系统内各个高校图书馆之间的知识链接能够链接本系统中的来自不同高校图书馆的知识资源。

第五个时期的知识链接不仅实现了跨库、跨机构的知识链接,而且是建立在统一管理机制和技术规范之上的无缝的、开放的、动态的知识链接。用户可以不再考虑资源的位置、资源的归属者等其他获取知识的限制,而直接从知识需要着手,通过一个查询入口提问,由服务系统来分析并提供对用户有效的知识链接。其代表性的知识链接形式是OpenURL/SFX。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发展阶段并不是按序列线性发展,而有可能是并行发展的,后期的知识链接形式吸纳了前期的知识链接理论和技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知识链接的可能,知识链接的形式也就更为丰富多彩。

2 知识链接发展的动因分析

20世纪末期至今,社会的知识发布和获取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动向,这些动向直接导致对新形式知识链接技术的需求,知识链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社会现象导致知识链接新的发展:

第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人们对异质、异构、异地知识资源的互联互通和无缝链接的要求,人们在互联网上能够获得广泛链接的网络资源,但是却不能在各种知识平台上获得广泛链接的学术资源,他们要求全球学术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可联结性,不管资源的位置、资源的形态和资源的结构是否相同。由于需求的推动以及技术的保障,目前智能化的知识链接技术可以支持的链接对象丰富多彩,借助于它们可以实现在OpenURL、引文、网页、OPAC等之间多元、多角度、多途径的链接。

第二,由于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书刊价格上涨和数据库产品的昂贵等原因造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种种限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出版商的传统管理和营销模式的合理性,探索新的知识传播和获取的途径与方法。图书情报机构、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以及学者本身等都开始考虑利用新的模式来发布和利用学术知识,显著的例子有两个:一是开放获取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导致版权定义多样化。创作者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开始在开放获取的环境下取代原有的“版权所有”的概念[1];二是以大学机构知识库为核心的新型知识存贮和利用模式产生,该模式尝试跨越中间的传统出版商,形成新的知识出版、共享和利用的模式。因此,知识链接的范围不能仅仅考虑图书馆、出版商、数据库商等拥有的核心知识以及正式出版模式所容纳的知识了,而需要考虑链接更广泛的、有价值的社会知识资源。

3 知识链接形式与特征分析

今天的知识链接的核心是数字形式知识的连接,其形式总体来看是让用户在一个知识链接平台上,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连接,形成其所需要的知识集合即知识网络。知识链接按照链接的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链接;第二种是人与知识体之间的链接;第三种是知识体与知识体之间的链接。

3.1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链接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链接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在某种环境下形成的思想交流和沟通。虽然这种知识链接方式是最古老和最原始酌知识链接形式,但是这种知识链接形式在网络时代仍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的表现是链接的环境和平台的变化。过去人与人之间隐性知识的链接,要靠面对面交流、师徒传承等方式,而现在可以采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手段来实现;过去人们借助于学术沙龙、非正式交流过程、人际关系网、学术会议等环境来帮助实现链接,而今天还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通过网络社区、Wiki、blog、网络互动等方式实现知识链接,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地理空间、甚至跨越时间相互链接。Web2.0网站和元素大量出现的今天,由于普通人有更多的自由来发布信息,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提供更多的人与人进行知识链接的可能。人与人之间的知识链接是效果最佳的一种链接,要有效地实现这种知识链接,需要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和高效工作的平台,让人们在其中实现链接的功能。

我们以豆瓣网为例来分析其中人与人的知识链接是如何在其创建的环境中实现的。豆瓣网的主要功能在其首页表达很明确,主要有三个,即让访客:①发现适合自己的书籍、电影、音乐、活动、博客以及其他一些感兴趣的东西;②获得朋友们以及网站推荐的有趣信息;③结识网站34630451名已经注册的访客中与你兴趣相投的人[2]。豆瓣网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让人与其中的知识链接起来,一种叫做“豆瓣猜”,网站猜测用户喜欢的内容并主动推荐,而且用户用得越多,猜测的准确度就越高;第二种是通过友邻,通过结交的志趣相投的人所提供的推荐;第三种是“广场”,即通过大家最关心的热点,来推荐热点信息。注册的用户可以推荐电影、书籍或音乐等,可以提出想看的内容,列出看过的内容,并给出评论。在豆瓣网上还有同城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展览、演出、聚会、公益活动;有超过十万的各种主题的小组;有自己在网上记录、分享和收获的活动。豆瓣网的典型特征是:获得大家贡献的内容,通过大家的关注点来筛选自己的关注点,通过与其他人的兴趣点的一致性关联来链接到更多自己也想知道的信息和他人的相关知识的网站,相关人的思想(评论)和行为(读的书、看的电影、去的小组)都成为链接推荐的理由,人与人通过共同感兴趣的内容区分和分流,通过参与和创建的小组与他人建立联系,通过豆瓣网这个链接平台将人、相关信息、相关活动联系起来,构成网络。豆瓣网的知识链接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豆瓣网的知识链接过程

3.2 人与知识体之间的知识链接

人与知识体之间的链接主要是指人通过主动的信息查询行为获取知识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近年来,研究者们不仅对于人类获取知识的行为和过程有广泛的研究,而且对于处理信息本身的设计和架构使其具备可找到性(findability)和可理解性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由此诞生了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等相关的学科领域。

国外学者们提出人类获取网络信息的三种共有模式:即浏览模式(browsing)、搜索模式(searching)和询问模式(asking)。搜索与浏览不同,浏览支持联想式学习,更有助于信息理解和知识的获得;而搜索讲究的是速度和找到信息;询问模式支持直接的学习和提供捷径。因此,询问更适合于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层次链接知识;搜索更适合于快速获取知识的线索以便进一步筛选,在知道有什么的层次链接知识;浏览更适合于信息的深度查询和分析,在知道为什么和如何的层次链接知识。用户选择搜索、浏览还是询问的模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①提问概念的复杂性;②主题在主观、客观连续体中的位置;③在界面中与搜索框及主题目录关系相对的明确性;④对主题的已有的知识。此外,用户知识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会影响到两种方式的选择:①探索阶段,由于不能知道确切的主题层次,所以更喜欢浏览的方式;②而在研究深化和细化阶段,由于对要查询的内容比较熟悉,能够直接到达具体网页的搜索方式一般更受欢迎[3]。

上述模式是互联网产生的早期开始逐渐形成的,当前在web2.0时代,用户的信息查询行为也面临着很大改变的可能。Gigya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研究人们在互联网上如何与信息以及与他人交互、帮助用户优化网站的社会表现的公司,其专业人士研究了消费者行为的改变,认为以下一系列趋势导致了网站的社会变革,用户的查询行为将发生变化:①社会种子(social feeds)使经由朋友的内容发现成为可能,按照Nielsen公司的调查,将近20%的社会消费者现在使用社会网络而不是搜索引擎或内容集成网站作为他们核心的导航工具;②被繁多选择所淹没的消费者开始转向其他人寻求有用信息;③社会网络扩散到第三方站点,消费者可以有更多机会通过朋友来接触内容[4]。该项研究表明了用户的知识链接行为的变化趋势,从以信息为链接入口到以其他相关人为链接入口来链接和获取知识的趋势,这是web2.0时代技术和环境所造成的,由此还诞生了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媒体的研究,社会媒体是人们用来分享内容、判断、经验和观点的工具与平台,其实质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满足人与人之间分享和互助的需要。Facebook网站、YouTube网站、博客、Flickr网站都是具有社会媒体性质的网站,因此目前全球顶级十大网站中约一半都是具有社会媒体性质的网站。

上述三种模式中询问模式的发展也是最快的,从过去的“用户——专业人士——知识”的方式转化为“用户——其他用户——知识”的模式,由于用户与知识之间链接的中间环节从专业人士转变为任何其他人,中介变得无处不在、成本低廉,询问的内容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三种知识查询和链接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都是结合使用的,比如Ask Jeeves是一个搜索引擎网站,除了在搜索方面的一些创新成果外,该网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拥有易于使用的、受欢迎的主题领域(如健康、教育、旅行等方面的问题)和它提供的最佳答案,网站通过分类列表的方式把问题显示出来,供用户浏览和选择以便进一步链接到知识,目前的问题有成人问题、艺术问题、商业问题、计算机问题、消费者电子问题、教育问题、娱乐问题、时尚和美容问题、适当性和营养、食物和饮料、健康、家庭、语言、参考、科学、购物、社会、运动、旅行、自行车等主题。这里搜索、浏览和询问的方式都具备了并开始集成在一起。其他的例子如百度知道,搜索的内容是用户提问、由其他用户解答的方式,它可让人们获得更多的知识链接。

3.3 知识体与知识体之间的链接

知识体与知识体之间的链接可以定义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事先分析和设定的,可通过人的活动进行触发,通过知识链接技术将知识实体联系起来,形成有关的知识集合。由于作为知识体的链接对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知识元素,颗粒度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类型不同、属性不同,所以知识体之间的知识链接是最为复杂的链接形式。近年来,知识体间的链接受到网络技术的推进,有了长足的发展。

3.3.1 统一平台的跨数据库知识体间链接模式分析 该模式主要特点为对知识体进行多维属性识别,在多数据库之间利用知识体的各种属性实现知识体之间的链接。

我们以清华同方的“中国知网”(Cnki)为例来分析在统一平台上跨数据库的知识体之间的知识链接形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及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和清华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了称为“知网节”的一种知识整合模式,所谓“知网节”是对知识网络中的知识信息交汇节点的简称。可以作为这种知识交汇节点的事物很多,可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作者、一个机构、一个概念等,最为常见的知网节是一篇文章的信息,包括该文章所表达的主体的详细信息和扩展信息[5]。知网节上设定了很多的链接点,点击它们便可以获得相应的内容[6],并将知识与知识链接起来,实现了知识体之间的链接,其中具体设置的知识链接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作者姓名:链接到知网多个数据库中该作者的论文或著作。

·作者机构名称:链接到知网多个数据库中该机构出版的论文和著作。

·关键词:链接到知网多个数据库中以该词为关键词的论文和著作。

·期刊名称:链接到该刊的基本信息、知网数据库所收录的该期刊的不同年代、每期所刊登的内容目次、刊物的一些统计数据。

·期刊编辑部:链接到该刊的电子邮件生成页面。

·刊期:链接到节点文献所在的本期所刊登的文献目次。

此外,该节点处还提供了该文链接所形成的引文文献网络,包括共引文献、引证文献、二级引证文献、参考文献、二级参考文献、同被引文献,并且还能够分别显示每一个年度中文献的参考和引文数据;此外还有系统提供的相似文献、同行关注文献、文献分类导航、相关作者文献等。图2为知网一篇节点文献的引文网络图,它反映了由一篇节点文献的引证关系所派生出来的文献网络。

图2 知网节点文献的引文网络

数据乘源:中国知网(http://acad.cnki.net/kns55/detail/detail.aspx?QueryID=2&CurRec=3&DbCode=CJFQ)

可见,《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提供单篇文献的详细信息和扩展信息的浏览页面作为“知网节”,与旗下拥有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其他系列数据库如《中国重要报纸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中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多种链接。因此,通过知识链接可以进一步形成作者网络、机构网络、引文网络、项目网络、关键词网络、分类网络以及主体文献网络、引用文献网络和相关文献网络等多种类型的知识网络。Cnki知识平台揭示了知识体的多种特征,在将这些特征进行多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似性比较、自动聚类、引文分析、关联分析等理论、技术和方法,自动聚集并动态实现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生成基于知识特征的知识关联网络[5]。

3.3.2 基于数字对象标识的跨库跨机构的知识体间链接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主要是为知识体事先建立了数字对象的唯一标识符(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DOI),使用者在不管何种情况下使用了一个知识体对象,都可以得到记录和跟踪,这样知识体对象就可能在统一的标准和管理机制、有效的支持技术之下,得到链接的许可和各种链接的便利。

DOI被称为“数字资源的条形码”,它独立于数字对象的物理位置、复本数量、应用系统和存取协议,是数字对象永久的和唯一的逻辑标志符[7]。DOI使数字资源有了唯一性和可跟踪性,可以方便出版商跟踪和定位数字信息,能够反映出对信息的保存、位置、下载、浏览等任何处理活动,方便其获取出版活动的经济利益,并防止出版物被非法复制盗版,维护出版者的知识产权。

有了DOIs,跨出版商、跨数据库的知识可以方便实现互联。比如,假如A和B出版商都加入了DOI系统,当我们在A的一个数据库中查到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如果这篇文章属于B出版商,同时B出版商与A数据库出版商之间有协议,那么就可以直接点击这篇文章,网络很快实现跨库的无缝链接,提供B出版商的原文。DOI系统可以实现包括文摘、关键词、作者、参考文献、脚注等多途径跨库链接。

由于DOI具有唯一性、永久性、驱动性、兼容性、可扩展、互操作、动态维护等特性,可协助解决数字信息资源的版权保护问题,实现了跨越数据库和出版商的知识链接,体现了以前的知识链接所没有的优势,更符合现代社会对知识获取的要求,更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使用DOI的模式进行数字资源链接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内实现不同出版机构间的资源链接。因此,可以认为DOI进行数字资源的链接和解析是今后知识链接和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之一[8]。

3.3.3 建立在开放链接标准基础上的多类型知识体间动态链接模式 该模式的特点是遵循开放链接标准(Open URL)来创建通过网络传递的元数据,该元数据被链接解析工具用来将用户指向它所能够获取的每个信息对象的最合适的链接。

由于各出版商、图书馆、社会机构拥有的数据库越来越多,它们来源不同、语言不同、结构不同、类型不同、收录范围不同,一直以来人们都试图通过信息资源的整合技术使这些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开放链接标准OpenURL的出现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有效链接和整合提供了可能[9]。

上个世纪末期比利时根特大学的赫伯特(Herbert)和他的同事提出SFX的创新思路,即改变一直以来元数据中都包括全文链接的传统做法,把元数据和对元数据提供链接的服务两者分离开,这样资源的提供者和链接服务的提供者就可以分离开来,与元数据相关的全文链接就可以被看做是建立在元数据基础之上的服务,称为资源调度服务。这种资源调度服务可由多方提供,资源调度的对象也不必限制在一个数据库或者一种类型的资源范围内了。OpenURL可以看做是连接元数据资源和资源调度服务的桥梁,是资源开放链接的实现工具,其目的是提供用户有权访问的资源调度服务[10]。上下文敏感的SFX可以分析用户能够访问的所有资源,如文摘索引数据库、电子期刊、OPAC系统、电子出版物系统等,还可分析用户对上述资源的访问方式,分析利用数字资源时用户的优先考虑[11],在此基础上返回链接,因此,返回的链接是用户所能够使用、并方便使用的资源链接,被称为“合适的链接”。这种动态的、开放的链接方式保证了链接的易用性和可维护性,可以实现知识体间的无缝链接和有效融合。它们也代表了未来知识链接模式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与上述其他链接模式相结合,其发展前景更为乐观[12]。

收稿日期:2010-03-08 修回日期:2010-03-31 本文起止页码:36-40

标签:;  ;  ;  ;  ;  ;  

知识链的发展阶段、动因及类型特征分析_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