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恩施州中心血站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血液运输的过程中,“冷链”的应用情况及相关的优化措施。方法:对相关的血液样本运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血液样本在运输过程中所能保存的具体时间。结果:应用“冷链”进行运输后,血液样本的保存时间明显长于无冰块的运输方式,两种运输方式的相关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血液的运输过程中,“冷链”的应用效果较好,相关人员需要根据血液运输的路程等进行针对性选择,以此保证血液运输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血液;运输;“冷链”;现状;优化
目前,我国各相关部门对于采血、供血及血液运输等工作十分重视,给予了高度关注[1]。伴随我国血站管理要求的提高及相关制度的日趋完善,对于血液运输的要求也出现了明显提高,血液运输的过程也得到了较好的规范化处理[2]。在血液运输中,目前运输形式为“冷链”运输,需要确保血液在运输过程中质量较为稳定,所以对于运输中的温度要求存在相对较高的要求。“冷链”主要是在血液储存、运输中应用的系统技术,可以将其理解为血液从献血人血管直至患者血管过程的温度控制处理,该技术贯穿于血液采集、运输等一系列过程[3]。本血站对血液运输中“冷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为其未来优化提供科学参考,现将本研究结果进行以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血站每日报废的红细胞成分血进行本次研究,并且在明显的区分状态之下,与日常正常血液在同等条件下进行运输,并且分为两种包装方法,分别为无冰块运输及夹心法运输,对这两种包装方法分别进行30次监测。
1.2 方法
利用电子温度监控仪器进行监测,并且选择Flash Link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该软件可以在5s之内下载3800个左右的数据,并且可以绘制相应的温度曲线图,相关人员可以根据具体要求等对温度监控仪进行相应设置。
在进行监测的时候,相关人员需要每隔1min对温度进行一次监测和记录,并且在每隔保温箱的内部放置3个温度监控仪,并且保证摆放的均匀程度,不同方式运输样本的监测次数均为30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血液运输方式下血液样本的可保存时间,并进行观察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需要接受SPSS21.0软件包检验处理,选择(±s)代替文中的计量资料,并且利用t值对其加以检验。若两组对象的相关数据在接受组间比对之后P<0.05,则提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无冰块的运输形式下,血液样本所能保存的时间为(1.3±0.2)h,选择夹心法进行“冷链”运输后血液样本保存的时间则为(9.3±1.1)h,在对比两组实验对象的相关数据后可以得出t值为39.192,P=0.000<0.05,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3 讨论
目前,伴随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科技的快速变革,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用血量也出现了明显增加,这也给用血治疗提供了相对更高的要求[4]。在此背景下,血液的运输就变得极为重要,一旦血液样本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了疏漏之处,血液样本的质量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这会给需要输血等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在血液运输中,“冷链”是主要被用于血液、血浆运输及储存的一项系统技术[5]。
“冷链”不仅是确保血液整体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血站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红细胞成分血而言,血液储存的温度需要在+2℃—+6℃之间,在这个温度下将血液样本保存在冷藏箱之内,可以有效控制血液样本对于葡萄糖消耗速度,不会出现消耗过快的现象,进而确保血液样本内红细胞的自身存活力。此外,在这个温度下进行保存,可以避免血液样本中出现大量的细菌,有效抑制细菌的进一步生长。虽然血液在血站内的保存有相关的制度规定,但是在运输过程中,却缺乏必要的制度予以保障。在利用“冷链”进行血液样本的运输时,可以选择夹心法,冰块量与血液量的比例为1:3,且需要在8h以内尽量运送完。“冷链”除了可以被用于红细胞成分血样本的运输之外,相关人员还可以对其进行优化处理,将其拓展到其它方面。相关人员可以将“冷链”技术用于其它类型成分血的运输工作中,比如浓缩血小板的运输及新鲜冰冻状态下血浆的运输中。在进行成分血制备的过程中,相关人员也可以选择应用“冷链”技术。在进行各种成分血制备的时候,由于血液的分离、离心处理等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对于相关的时间则未作具体要求,且有时血液的制备工作量较大,无法对相关时间进行统筹安排,所以很难保证其温度变化在合理范围之内。这样一来,利用“冷链”技术对血液制备的温度进行监测存在重要意义。此外,相关人员也可以将“冷链”技术用于血液保存时间延长的相关研究处理中。相关采血、供血机构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各个环节的温度情况进行监测,随时掌握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探寻更为科学的保温处理措施,进一步对相关过程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相关人员还需要在应用“冷链”的具体过程中,严格杜绝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尽量减少血液报废的次数,避免血液样本的质量出现安全隐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冷链”技术的科学发展及优化完善,并且进一步确保血液样本自身的相关质量,保证用血安全。
结语:
在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的应用可以延长血液样本的保存时间,避免血液样本的质量受到影响,可以有效保证血液样本整体质量。相关人员需要对“冷链”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选择,并做好相关优化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磊.血液运输完整冷链管理体系的建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2):162-163.
[2]盛男.配送血液运输过程中冷链温度监控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5,1(34):168-170.
[3]杨振宇,谭萍,张福,张红祥.血液运输过程的冷链控制分析[J].云南医药,2013,34(04):324-326.
[4]陈昌贵.浅述血液在血站滞留及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9):3889-3890.
[5]谢映明.血液采集过程中“冷链”的现状分析及优化[J].吉林医学,2013,34(28):5838-5839.
论文作者:洪泽恩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7
标签:血液论文; 样本论文; 冷链论文; 过程中论文; 温度论文; 人员论文; 质量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