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的探讨论文_许殊敏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的探讨论文_许殊敏

江苏仁贵建设有限公司 江苏 盱眙 211700

摘要:科技手段的发展为新型施工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提供了可能,建筑业整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于建筑施工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使得低效耗能的施工方法不再能够满足现代化施工需求,新型施工技术呼之欲出。对于我国建筑施工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只有通过新型技术的使用才能有效的进行弥补,以此来获得更为理想的施工效果。

关键词:新技术;施工质量;应用

1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建设离不开施工环节,施工是建筑工程建设的核心,是建筑质量的根本保证。而施工中的技术应用,又对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施工技术先进,则会提高施工的效率和质量;施工技术落后,则会阻碍施工的效率和质量。近些年,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技术不断得到创新,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也因此获得巨大发展。但是,现有的施工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于是,不断将新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建筑工程的施工单位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理念,永葆对新技术应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淘汰落后的施工技术,学习、借鉴别人的先进技术,或是加大投入,自己研发新的施工技术,并对施工的全部环节加强监管,做到建筑工程施工的系统化、科技化、持续化、综合化,最终实现对施工效率的提高,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对社会发展的带动和帮助。

2 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应用现状

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正在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就有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具体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的发展也在突飞猛进。建筑业正在改变以往的模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实际作用。新的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得以不断地推广和使用,突破了传统施工技术的瓶颈,实现了对高难度建筑结构的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的速度,提高了施工的效率,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推广的主要有十项新技术。它们包括特种钢筋连接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企业管理技术和企业计算机技术等。建筑施工的新技术带来很多难以预想的好处。例如在软土层进行架桥作业时,深基础的使用寿命会因地基的沉降和塌陷大大减少,而深基坑支护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深基坑支护技术在桥梁的结构设计上,以稳定性为根本追求,对低级的塌陷问题采用有效手段予以解决,使得深基础的寿命大大延长了。再比如,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更加注重节能减排的要求。施工人员采用精心设计、承压能力更好的空心砖替代传统的耗材较大的实心砖,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减轻了地基承受的建筑本体的压力,使建筑的寿命得以延长。

3 建筑施工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真空预压法软土地基加固技术

真空预压法软土地基加固技术是在需要加固的软土地基地区,设砂井、塑料排水板等,在地面上铺设砂垫层,覆盖密封膜,使软土、大气之间相互隔离,通过埋设在砂垫层的滤水管,用真空设备抽气,以此将膜中的空气有效的排出;在膜内外产生气压差,使之变成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地基随着等向应力的不断增加固结度提升。抽真空之前,土中的应力与自重应力相等,抽真空一段时间的土体应力为该时土的固结度、真空压力乘积值。密封膜中的真空度应当保持在80kPa。砂井、塑料排水板深度范围内的固结度应在85%以上;滤水管四周应当填盖厚度为100~200mm 的砂层、透水材料。所需抽真空装置数量,以设备可抽真空面积来确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地基承载力要求更高时,应当联合堆载以及强夯,进行综合加固;预压之后,建筑物在荷载作用下,其沉降应当满足设计要求。该技术适用于软土地基加固施工作业,尤其在海相、湖相以及河相沉积的土层的应用最为广泛。

3.2 大型钢结构滑移施工技术。

在大跨度空间结构、钢构件安装施工过程中,为提高施工进度、减少胎架用量以及节约机械设备,可选择滑移安装施工技术手段。滑移技术,即在建筑物一侧搭设施工平台,在建筑物的两边铺设滑道,将所有的施工构件都在平台上完成组装,然后分条组装,通过牵引设备牵引滑移。结构滑移设计过程中,应当对滑移工况受力性能进行严格的验算,确保结构杆件内力、变形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同时,要准确计算滑移牵引力,当钢与钢面滑动磨擦时,系数以0.12~0.15 为宜;在滚动磨擦过程中,滚动轴位置的磨擦系数以0.1为宜;不锈钢、聚乙烯板滑动摩擦时,系数以0.08为宜。该种技术,主要应用在大跨度网架结构以及平面立体拓架的钢结构屋盖施工操作过程中,尤其是现场环境条件受到限制时,吊车难以直接施工安装的结构,建议采用该种方法进行施工作业。

3.3 模块式钢结构框架组装与吊装施工技术。

对于模块式钢结构组装与吊装施工技术而言,即将大型的超高钢结构框架有效的分割成框架模块,然后分别在地面上组装各个框架模块;基于吊装能力的考虑,将框架中的相应设备、部分管道等,预先安装到位,以此来减少高空作业量,选用适合工况条件的起重机设备,分别将框架单模块吊装就位。从应用效果上来看,该种施工技术的应用有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分段立体式的地面低空组装,可以有效减少散装大型钢结构在高空组装测量过程中,因受到风载荷、或者温度的影响而影响测量效果;采用分段、立体式模块,以框架模块地面进行组装施工操作,可以有效减少大量高空作业量、组装吊装施工的难度。第二,模块框架模块地面组装施工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脚手架搭设量,实际操作过程中只需搭设部分简易脚手架即可完成施工作业。对于该技术指标而言,满足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以及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适用于钢结构框架总体高度超过50m 的建筑施工要求。

3.4 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

建筑工程施工的依据就是施工测量。近些年来,许多新型测量技术涌现出来,大大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精确度和施工测量效率,其中现代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测量使用的测量技术有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CPS 施工测控技术、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等。全站仪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利用全站仪进行坐标法放样时,不需要提前准备大量的放样数据,可以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既降低放样过程出错的概率,也提高施工测量的效率,全站仪能很好地实现形体复杂的建筑物的坐标放样;GPS测控技术因具有方便、快捷、效率高、精度高、可靠性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和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中,传统的高程传递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劳动强度大,耗时长,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也不能保证,利用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对测距仪或全站仪进行简单的改造,就可以轻松实现超高层建筑物的高层传递。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给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巨大的冲击,把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为建筑业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施工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市场竟争力,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缩短工程的施工周期,降低建筑工程的建设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旭霞.冷轧带肋钢筋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14(11).

[2]陈远来.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3(02).

论文作者:许殊敏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  ;  ;  ;  ;  ;  ;  ;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应用的探讨论文_许殊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