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Mavilan Nagel”地名考证_中亚民族论文

中亚地名“马维兰纳赫尔”考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赫尔论文,中亚论文,地名论文,马维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维兰纳赫尔”是中世纪穆斯林地理学家的著作中开始出现的一个地名。该地名影响甚广,我国学者一般将其译作“河中地”。本文从该地名的来源、对它的各种解释及其所表示的地理范围各个方面对该词进行了考证。

“马维兰纳赫尔”是随着阿拉伯人对中亚的入侵而出现在穆斯林文献中的一个新的术语。它的含义较广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解释。该词出现在中亚中世纪史中,是与中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系的。本文在原苏联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力图考证该词的来龙去脉,以展现这一地名的时代特征,并揭示它的基本含义,或许对治中亚史者有所帮助,然限于学力,错讹难免,请各位先生指正。

在1954年第二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中,“马维兰纳赫尔(Мавераннахр)”词条是如下解释的:“按阿拉伯语,(该词)指的是‘河那边的地区’”、“河彼岸的地方”。①这里的“河”,指的是阿姆河。该书解释道:

“‘马维兰纳赫尔’,这一术语被欧洲东方学界作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之间地区的含义来使用。并用拉丁语译成‘Transoxania’(按字面解释即:乌浒水的那边;Oxus-是拉丁语阿姆河的称谓)。”②

阿拉伯人所称“Mawarannahr”,被希腊人称作“Transoxania”,我们在下一节将讨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术语是被“欧洲东方学界作为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之间地区的含义来使用。”而早先中世纪中亚的地理学家未使用过这一名称。③

正因为如此,在苏联东方学家巴尔托里德为《伊斯兰百科全书》所撰写的词条下“马维兰纳赫尔”则是这样解释的:

,阿拉伯语,即:‘位于河那边的地区’——是被阿拉伯人征服并受伊斯兰教影响的阿姆河以北地区的称谓。马维兰纳赫尔的北方和东方界限,以伊斯兰教控制区为限,并受到政治形势的制约。”④

巴尔托里德的解释,刊载于1965年的《巴尔托里德文集》第三卷中。

毫无疑问,1974年出版的第三版《苏联大百科全书》受到了巴尔托里德的影响,“马维兰纳赫尔”一词的解释,言简意赅,仅有短短的几行字,全文如下:

“‘马维兰纳赫尔’(阿拉伯语,照字面解释—‘河外的地区’)是中世纪时对阿姆河右岸地区的称呼。出现在阿拉伯人入侵时期的7-8世纪。后来,用该术语表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地区的含义。古老的和较大的城镇有撒马尔罕、布哈拉、霍占特(即忽毡,ходжент,现在的列宁纳巴德)。”⑤

应该说,这后一种解释尽管简略,却是正确的。但是,穆斯林作家的著作中,也有另外的解释,例如,十五世纪的穆斯林作家哈菲孜·伊·阿布鲁解释说:

“马维兰纳赫尔的东北方地界直至同蒙兀儿斯坦相接壤的喀什噶尔和和阗,再向前就是维吾尔人的土地,西北方地界为钦察草原、乌兹别克人的国家和突厥斯坦;马维兰纳赫尔的北方地界则是广阔的第六气候带,(也就是)阿尔马雷克和八剌沙衮,这都是突厥人的地域。”⑥

如果按哈菲孜·伊·阿布鲁所说,就把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以外的地区也包含在马维兰纳赫尔的范围之内。十分显然,这种解释是不准确的。

总之,“马维兰纳赫尔”的原意应该是指阿姆河右岸的区域范围,后来逐渐演化,并赋予了该词新的含义,用该词指“两河间”(即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因此,上述各解释之中,以巴尔托里德的解释最为准确。巴氏在不同的文章中使用该词时,都表达了这一概念。例如,巴尔托里德在《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一书中这样写道:“按中世纪穆斯林地理学家们使用的术语来看,‘马维兰纳赫尔’(是指阿姆河与锡尔河流域的文化区)并不包括在突厥斯坦范围之内。但是,在政治关系上,这个国家并未因为任何自然界的障碍而阻挡得了游牧民的侵袭,该地区的绝大部分属于突厥人管辖。”⑦

从前文对“马维兰纳赫尔”的各种解释来看,“马维兰纳赫尔”属于阿拉伯语,由此可见是阿拉伯人入侵中亚时产生的新地名。苏联学者э·穆尔札也夫指出:

“在7世纪末叶,中亚细亚被阿拉伯侵略者所征服。在中世纪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中亚细亚地理的资料,例如,‘玛维朗纳赫尔’(阿姆河彼岸地区。”)⑧

“但同时应当指出,作原始的地理描述的是中亚细亚居民、花剌子模

的一些学者以及巴尔赫、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居民。”⑨

э.穆尔札也夫显然认为在中世纪中亚的地理学者们的著作中未出现过使用“马维兰纳赫尔”的名称。这与《苏联大百科全书》观点一致。

根据一些研究资料显示,该词最早出现在穆斯林地理著作中的时间应该在公元七世纪。第三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也指出:“(马维兰纳赫尔)出现在阿拉伯人入侵时期的7-8世纪。”⑩

相同的观点也见于Б.Г.加富罗夫和羽田明的论著中。Б.Г.加富罗夫指出:

“阿拉伯侵略者从侵入伊朗时起,就提出了征服阿姆河以北的中亚地

区即马瓦拉痕那儿(阿拉伯语‘河那边的地方’)的任务。”(11)

羽田明在其《西域史》一书中写道:

“唐和撒拉逊人(指阿拉伯人)的国交,始于671年的高宗时第三代哈里发(教主)奥斯曼派遣使节到中国。有名的尼哈温托之战(641年)〔内哈万德之战应在642年—引者〕,打败了萨珊波斯的撒拉逊军队,追击其残余势力,七世纪中叶出现在阿姆河流域时,哈里发政权就派遣使节到唐王朝,希望缔结通商关系。”(12)

如果给“马维兰纳赫尔”的出现时间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界限,应该是七世纪中叶。

在阿拉伯人最初给中亚某些地区命以阿拉伯语地名时,与阿拉伯人对中亚的松散统治一样,阿拉伯人对中亚地名的影响比较微弱,然而“中亚细亚民族与中东和近东的伊斯兰教国家不间断的长期联系,促使阿拉伯语成分在中亚细亚地名中日益巩固和得到进一步的传布。”(13)“马维兰纳赫尔”地名形成的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此后,在穆斯林作家的著作中经常出现该词,穆斯林作家雅库特·伊本·阿布达拉赫·哈马维的《诸国志》中有这样的话:“马维兰纳赫尔指的是只浑河彼岸之地。”(14)雅库特(Yktibn Abudallaha-Rmi,约生于1179年)于1215年抵达呼罗珊,他的著作中频繁地使用着“马维兰纳赫尔”的词语,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前文我们说过,阿拉伯人于七世纪中叶开始入侵马维兰纳赫尔,具体地说,从公元654年起(15),阿拉伯人开始以马维兰纳赫尔称呼阿姆河右岸地区。然而在当时,“阿拉伯人把阿姆河彼岸的地方—Mawarannahr合并于萨珊波斯东部地区的呼拉珊。”(16)因此,那个时期及其以后的穆斯林作家的地理著作中开始经常使用该词。

正如上文雅库特所指出的那样:“马维兰纳赫尔指的是只浑河彼岸之地。”只浑河亦即阿姆河。因而,阿姆河是构成“马维兰纳赫尔”一词的核心,本文有必要研究构成“Mawar an-Nahr”的“阿姆河”一词。

阿姆河在《史记》、《汉书》里记作“妫水”,《隋书》、《新唐书》、《旧唐书》中均写作乌浒水。冯承钧著《西域地名》指出:“(妫水、乌浒水)皆属希腊语名之对音。”(17)即希腊语名Oxus,该词“伊兰语作Vaksa,大食语作Jihun,今名Amu-daria.”(18)在俄文中译作Okcyc或称作Аму-даръя.张星烺先生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解释说:

“乌浒水即今之阿母河(Amur-daria),近代西人又多称之为鄂克速斯河(Oxus River).阿拉伯人称之为纪浑河(Djihun).……回教著作家又言纪浑河亦名阿母河(Amu),或阿母夜河(Amuyeh)。阿伯尔肥达(Abulfeda)记布哈拉对岸阿母河西-英里有阿母城(Amol,Amu,Amuyeh)。阿母河之名,即由此而来也。”(19)

э.穆尔札也夫也认为:

“阿姆尔河是在比较不久以前获得现在的名称的——第六世纪的历史学家肯定这个名称导源于阿姆尔城(г.Амоудъ)的名称,该城位于阿姆河沿岸今恰尔周所在的地方。”

“但是,我们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怎样翻译‘阿姆尔’(即‘阿姆’)这个单词。我们要指出,伊朗在里海沿岸附近拥有阿莫尔城(г.Амоудъ)。”(20)

我们并不准备深入探讨“阿姆尔”一词的含义,然而,“马维兰纳赫尔”一词与阿姆河的联系如此密切,从下文所述“马维兰纳赫尔”名称的组成中,我们可以发现“马维兰纳赫尔”一词的中心正是由阿姆河古名Oxus作词干的。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上述考证。

在阿拉伯人占据呼罗珊以后,曾用阿拉伯语称呼阿姆河为“Nahr al-Jayhun”,而该河右岸地区则被称为Mawar an-Nahr。因此,“马维兰纳赫尔”的阿拉伯读音即“Mawar an-Nahr.”刘伉先生在《中亚地名考略三则》一文中指出:“Mawar an-Nahr的转写形式比较混乱,有Mawer an-Nahr、Ma wara an-Nahr、 Ma waran-Nahr和Mawarannahr等各种样式,俄文中多半据最后一种转写形式写为一个单词而又略有不同:Мавераннахр.”(21)我认为刘伉先生弄错了一点,即俄文并非是根据Mawarannahr转写而改变的。在我们上引巴尔托里德为《伊斯兰百科全书》所写的“MaМавераннахр”中,巴氏显然注意到这一点,巴尔托里德写成:“.”(22)然而,为什么俄文不直接按阿拉伯读音写成“Мавераннахр”,则值得注意,巴氏本人对此也未加以解释。我认为称作“马维兰纳赫尔”或“马瓦兰纳赫尔”都是可以的,这正如我国学术界称巴尔托里德(Бартолъд,俄文)为巴托尔德(Barthold,英文)一样,都应该是正确的。除此而外,何况在雅库特的著作中,“马维兰纳赫尔”写作:“”(23),这种写法当然也是正确的。

“特兰索克萨尼亚”(Transoxania)或“特兰索克西亚纳”(Transoxiana)是“马维兰纳赫尔”一名的拉丁语转写。正如第二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所称:“(该词)按字面解释即:乌浒水彼岸。”(24)如果折开来看,就会发现该词是由四部分组成的。其中,“Trans-是一个前缀,表示空间概念,义为‘在…的外侧’(即超越某一地区以外的地方);-OX-是阿姆河古名Oxus的词根,又是它的缩写词形。…词尾的-a是指地后缀,表‘地域’或‘地方’”。(25)我们如果把Trans-译成俄语的“Транс…”,是复合词的第一部分,在《俄汉大辞典》中,对“Транс…”有三种含义的解释:“(1)‘横越’,‘横断’,‘横过’之意,例如:Трансатическии;(2)‘超越’,‘(某)山,(某)河那边的’等意,例如:Трансадъпиискии;(3)‘后’之意,例如:Трансураноыи”(26)。显然,第二种含义,即“(某)河那边的”正是与上文Trans-具有相同的意思。Oxus的俄文写法为Okcyc.刘伉把该词——即Transoxania或Transoxiana转写成俄文为:“Трансоксания”或“Трансоксиана。”那么,该词所指的“河的那边”,又该如何理解呢?刘伉这样写道“按前缀trans-意虽为‘为…的外侧’,但所指具有相对意义,要以指称者所处地点的方位为转移。从甲方看是‘外侧’,从处于相反方向的乙方看却变成了‘内侧’。”(27)自然而然,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阿姆河右岸就是“特兰索克萨尼亚”,也就是“马维兰纳赫尔,”而对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中亚当地居民来说,对该词的理解就不一样了。这种见解早见于巴尔托里德的著作中,巴氏提出“马维兰纳赫尔这一名称,系从阿拉伯地理文献传入波斯文献的,早在伊斯兰历9世纪/公元15世纪,哈菲孜·伊·阿布鲁就曾经在自己的地理著作中,为马维兰纳赫尔单列一章(最后一章)。在传统文献下,在中亚当地,马维兰纳赫尔的表达沿用到不久以前。但是,对于中亚居民来说,马维兰纳赫尔一词所指的地区则是在河的这一方,而不是彼岸。”(28)由此可见,“特兰索克萨尼亚”与“马维兰纳赫尔”本意相同,第二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指出:“(Transoxania这一地名)在19-20世纪得到极其广泛的、随意的解释。有时代替了‘中亚’的概念。(29)当然,该书也指出了“特兰索克萨尼亚”是“马维兰纳赫尔”的拉丁语书写形式,19-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界广泛使用了这一地名表达方式。在当时,“特兰索克萨尼亚”仅指阿姆河右岸地区,对其下游来讲,指东岸地区。这与“马维兰纳赫尔”的原始含义相同,例如,э.穆尔札也夫在解释“Мавераннхр”时,也表达了同样的概念:“马维兰纳赫尔,是阿拉伯语——河流的彼岸,河流外地区。在阿拉伯地理中,中亚细亚阿姆河以东地区具有这样的名称。马维兰纳赫尔的中心为撒马尔罕。”(30)

我们可以结论的是:“特兰索克萨尼亚”与“马维兰纳赫尔”的含义相同,并且是同一词的不同语言的转写及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已。而刘伉在他的文章中认为:“(Transoxiana)其实是古罗马人在获得中亚地区更多地理情况以后,以自己所处方位为立脚点,给这个遥远的地区起的名称。”(31)对于这种观点,笔者实不敢苟同。日本学者羽田明先生就指出:“马瓦拉·安拉费尔是相当于托兰斯奥克索亚那的阿拉伯语。”(32)正如前文所述,应该是先有7-8世纪阿拉伯人用“马维兰纳赫尔”来称呼阿姆河右岸地区,后才有中世纪穆斯林地理学家们的著述,接着才出现19-20世纪的欧洲东方学家们使用“马维兰纳赫尔”的拉丁语名称“特兰索克萨尼亚”或“特兰索克西亚那”。并且,在“当代学术著作里,已经很少再用‘特兰索克萨尼亚’指称河中地了。”(33)

中国学者一般都将“马维兰纳赫尔”或“特兰索克萨尼亚”译成“河中地”或“两河间”,如张星烺在《中西史通史料汇编》一书中,把Ma-wara-n-Nahr音译作“马瓦拉痕那尔,”(34)并解释为“河中地”。岑仲勉先生在其《汉书西域传地里校释》一书中,把Transoxiana译为“两河间也”。(35)实际上,“河中地”或“两河间也”含义相同。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研究者往往忽略该词的原始含义,在一些著作中,只要是遇见该词一律译作“河中地”或“两河间”,这样难免产生某些错讹之意。“马维兰纳赫尔”只是在后来,即随着时光的流逝,才逐渐地成为具有“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文化区”(36)的含义的名词。

我们不应忽略锡尔河在该词后来含义变化中所具有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稍稍对锡尔河的含义及其在构成“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的文化区”中的作用加以探讨。

э.穆尔札也夫在解释锡尔河时,指出:“Сьтр-ларья(锡尔达里亚)——在希腊语中作‘雅克萨尔特’,当地居民以‘哈沙尔特’的形态保存下来,突厥人作‘曾奇尤——乌古兹’,意即‘珍珠的河流’。阿拉伯语名称‘塞依呼恩’的语源不清楚;可能,‘杰依呼恩’和‘塞依呼恩’是阿拉伯人从叙利亚那里搬运过来的;在叙利亚流着杰依汉河和塞依汉河(参见B.B.巴尔托里德:《论土耳斯坦灌溉史》,载《农业和森林学》,第224卷,6月号,圣彼得堡,1914年,第189页)。”(37)文中的“杰依呼恩”应译成“只浑河”,而“塞依呼恩”应译作“思浑河。”也就是指阿姆河与锡尔河。在冯承钧先生的《西域地名》一书中注曰:“Yaxartes,今Sir daria之古称,大食语名Sihun,《隋书》、《新唐书》曰药杀水,《西域记》曰叶河,《慈恩寺传》作叶叶河(Yap-yap),突厥语川流之意也,……今名锡尔河。其上流《新唐书》石国条下谓之真珠河,亦曰质河。”(38)э.穆尔札也夫认为:“‘锡尔’这个形态是萨克语,用来表示该河的下游部分,后来便传播到了整条河流。”(39)

锡尔河是中亚最大的河流,全长2529公里(40),而且“锡尔河及其流域对于发展中亚细亚经济的意义,要比阿姆河大得多。”(41)我认为,在当初,阿拉伯人以马维兰纳赫尔来称阿姆河右岸地区时,并未将锡尔河包括进去,直到后来,“马维兰纳赫尔”一词中才含有以阿姆河和锡尔河作为地理界限的概念。

另外,从民族学、文化学的角度上考虑,“马维兰纳赫尔”从最初表“阿姆河以北”这一概念而发展成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区域概念,有着特定的环境因素在起作用。在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зеравшан)河流域,有古代的粟特国。曾先后有许多民族在这块历史舞台上活动过,有塞人、粟特人、哒、突厥等民族。在这里流行过夭教、佛教、摩尼教、景教及原始宗教。特别是夭教是整个粟特地区占优势的宗教,这一区域正好位于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阿拉伯人入侵阿姆河以北后,至屈底波时,侵入整个粟特地区,甚至有学者认为,阿拉伯人主要进攻的对象是夭教徒,如弗鲁姆金指出:

“阿拉伯入侵者除了对祆教可能怀有敌意以外,实际并不如人们平常

所说的那样富有破坏性。(42)”在马维兰纳赫尔夭教逐渐消失的过程中,阿拉伯人确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伊斯兰文化与突厥文化的结合,使这一地区形成了突厥——伊斯兰文化。因此,“马维兰纳赫尔”自然而然由最初表示地理概念的地名,而演变成具有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文化区域概念的专有名词了。

注释:

①②③(24)(29)《苏联大百科全书》,第25卷,“马维兰纳赫尔”词条,莫斯科,1954年第2版,第593页。

④(22)(28)《伊斯兰百科全书》“马维兰纳赫尔”词条,载《巴尔托里德文集》,第3卷,莫斯科,1965年,第477页。

⑤⑩《苏联大百科全书》,第15卷,“马维兰纳赫尔”词条,莫斯科,1974年第3版,第138-139页;第138页。

⑥B.B.巴尔托里德:《哈菲孜·伊·阿布鲁及其著作》,载《巴尔托里德文集》,第8卷,第85页。

⑦(36)B.B.巴尔托里德:《蒙古入侵时期的突厥斯坦》,载《巴尔托里德文集》,第1卷,莫斯科,1963年,第114页。

⑧⑨(13)(20)(30)(37)(39)(40)(41)э.穆尔札也夫著、郁浩译:《中亚细亚》,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4页;第24页;第36页;第218页;第226页;第230页;第230页;第130页;第131页。

(11)Б.Г.加富罗夫著、肖之兴译:《中亚塔吉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8页。

(12)(32)羽田明著、娄贵书译:《西域史》,载《中亚史丛刊》,第61页。

(14)雅库特·伊本·阿布社拉·哈马维:《诸国志》,转引自:H·A·阿西洛娃Г.A.阿格札莫娃著,陈继周译:《论地名“马维兰纳赫尔”和“突厥斯坦”》,载《中亚研究》,1989年1-2合期。

(15)宋岘:《七世纪大食进兵阿姆河北的年代》,载《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16)B.B.巴尔托里德著、耿世民译:《中亚简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页。

(17)(18)(38)冯承钧原著、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2页;第72页;第106页。

(19)(34)张星烺编注、朱杰勤校订:《中西交通史料汇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四册第88-89页,注二;第三册,第10页。

(21)(25)(27)(31)刘伉:《中亚地名考略三则》,载《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

(23)雅库特:《阿布·杜拉夫·米萨尔·本·麦哈里尔游记》,转引自:〔法〕费瑯编、耿昇、穆根来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上),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28页。

(26)刘泽荣主编:《俄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1158页。

(33)参阅ч.А.斯托里:《波斯文学》,图书综览,3卷,莫斯科,1972年。转引自H.A.阿西洛娃等前引文。

(35)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地理校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87页。

(42)弗鲁姆金著、黄振华译:《苏联中亚考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1981年,第40-41页。

标签:;  ;  ;  ;  ;  

中亚“Mavilan Nagel”地名考证_中亚民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