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急诊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_曹青青

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急诊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_曹青青

(保定市徐水区人民医院 河北保定 072550)

【摘要】目的: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急诊消化内科治疗取得的效果。方法:取医院急诊消化内科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利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分别给予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6.15%(50/52)、84.62%(44/5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为1.92%(1/52)、5.77%(3/52),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消化内科治疗中,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8-0107-02

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病症,上消化道出血一般指为十二指肠、食管、胃病变下出血症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性溃疡等均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由于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较急,病情变化快,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对此情况,要求急诊消化内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帮助缓解症状、快速康复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将对急诊消化内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以及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医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4例,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分布22~65岁,均值(43.8±6.2)岁,上消化道出血类型: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复合性溃疡分别为22例、15例、12例、3例。观察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分布22~65岁,均值(45.2±6.8)岁,上消化道出血类型: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性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复合性溃疡分别为24例、14例、10例、4例。入选标准:(1)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2)患者均无药物禁忌症情况;(3)对于本次研究,患者及其家属均确认同意知情。在年龄、性别、病症情况上,两组患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可做对比研究。

1.2 方法

1.2.1对照组 入组患者治疗给予单一西医治疗方法,治疗中首先静脉推注药物酚磺乙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7257;生产企业: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每日3次,每次0.55g,同时给药而乙酰胺乙酸乙二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467;生产企业: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肌内注射,每日1~2次,每次200mg。治疗中给予患者口服用药西咪替丁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1023429;生产企业: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每日用药4次,每次0.2~0.4g。

1.2.2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药方剂止血散,其中止血散成分,五倍子1.5g,三七2g,白芨3g,采用研磨方式,并以冰盐水调配,呈稀糊状,结合患者情况采用冲服方式,或于胃管注入,每日用药3次,待出血停止12h内可停止继续给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1],评价分为:(1)临床症状如黑便、止血完全消失,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其他指标如血压等正常,视为显效;(2)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胃镜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其他指标趋于正常,视为有效;(3)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取其中显效例数、有效例数纳入有效率计算中。另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得出数据以Excel表格汇总统计,引入软件SPSS21.0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包括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等均通过数(n)或率(%)形式描述,组间数据结果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治疗效果观察,观察组显效36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计算结果96.15%(50/52),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5例,无效8例,治疗有效率计算结果84.62%(44/52),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不良反应情况观察

治疗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仅出现1例四肢乏力表现,计算结果1.92%(1/52),对照组治疗后1例血液动力不足、1例便血、1例四肢乏力情况,计算结果5.77%(3/52),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在急诊消化内科中极为常见,发病原因归结于食管、十二指肠以及胃部病变,临床症状表现以黑便、呕血与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为主,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若未及时控制治疗,可能引发其他全身疾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2]。临床治疗中,常见的方法以西医药物治疗控制为主,很大程度上可帮助止血,一定程度上帮助缓解症状。若在此基础上考虑联合中医治疗方法,如止血散的应用,其中各成分均可发挥明显的治疗功效,如三七能够起到活血、止血作用,白芨成分在生新血、清血热、破淤血效果上显著,而大黄在泄火凉血、活血祛瘀功效上明显,各成分共同作用下,有助于凝血酶时间的缩短,促进血管收缩,帮助创面愈合,以此达到治疗目的[3]。本次研究结果提示,在治疗效果上,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反映出药物应用效果显著,同时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反映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急诊消化内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考虑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治疗方法,帮助患者快速康复。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消化内科治疗中,选择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应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永光,迟建禄,潘茹会.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Z1):25-

26.

[2]刘学进.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急诊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5):149-150.

[3]宋寄春.研究对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5):80+82.

论文作者:曹青青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4

标签:;  ;  ;  ;  ;  ;  ;  ;  

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急诊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论文_曹青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