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去深挖掘
在过去传统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方式,抓住一个内容,自己去寻找、去整理,然后将自己的观点、情感价值直接一一灌输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老师讲什么,他们听什么,他们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教师所宣扬、所讲述、所渗透的内容由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很难在他们身上烙下持久的烙印,进而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我们的学生观变化来看,在新时期,学生的身份已经转变,他们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究、主动地去学习,并在相互合作中得到成长。德育工作也应该扭转方式,要大力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接受情感教育不再是被动的,而应是主动的。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让学生自己去挖掘、去发现,然后在学生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德育内容进行扩充与提炼,整合教育资源。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捕捉情感教育的信息陶冶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可以有意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情感教育的内容,学生的情感体验才比较深刻、领悟较好。
例如:讲到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时,我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到一个好的集体对个人的积极影响,便从引导学生分析自己所在班级课堂秩序比较乱的原因是什么着手,同时带部分学生去参观较好的班集体,让学生感悟到在好的班集体才能更利于个人的发展,明确好的班集体对自己成长的积极影响,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养成关爱集体的情感。在讲到如何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讲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然后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是自己所向往的,家庭关系的建立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善的,学生就更有动力去探究如何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并且将自己的情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激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去说出来
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德育工作中,让学生去“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也更有利于德育内容的渗透,从而在学生身上形成美好的情感和品德。在中学德育工作中,与情相关的内容很多。
如七年级要讲到的是父母抚育子女之情、子女报答父母之情。八年级要渗透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也有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每谈到这些与情相关的内容,我都会精心设计,搭设一个平台,创设一个让学生说的情境;另外,我还会通过课前几分钟演讲和结束前的学习心得交流,让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说出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及对照自己对父母的爱,使学生在说中接受情感教育。学生能够说出来,一是因为他们理解了蕴含其中的情感,二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这样的情感,三是因为他们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一个情境,一个平台,带给学生的并不仅仅是一些关于情感的概念,而是对情感的深刻领悟和感受。这样的德育,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的“一言堂”,更好地发挥教师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因此,创设情境,精选内容,德育就不会冷冰冰,而是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情感教育。
三、情感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去体验、去践行
知与行的统一,是德育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不但要他们去挖掘、去说,更重要的是落实到知行统一上,让学生通过行为去体验、践行自己所知。这样,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并在不断的行为实践中锤炼自己的情感。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通过实践让学生去体验情感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基指出的:“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讲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前人成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然后让学生参考有关的经验,用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检查、对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在实践和总结中形成自己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在行为实践中“润物细无声”地提升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要具体化、低调化
在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德育内容是范畴比较宽、论调比较高、操作比较难的,例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的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似乎有一定的隔阂,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将这些内容尽可能细小化、具体化。
例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的情感,可以从引导教育学生从讲究个人卫生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是一个大范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起。细想如果一个人是社会的负担,那从何谈起为改变家乡、改变祖国面貌作出贡献?在培养学生为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这种爱国情感时,可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做起。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在德育工作中,将这些提法调子过高、范畴过大的情感教育内容具体化、更小化才能为学生所容易接受和践行,实现“以小见大”的教学效果,达到鲁迅所说的“教育是立人的教育”的教育目的。
俗话说“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德育工作,教师必须真正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学生必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德育工作取得成功。
论文作者:刘捍中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内容论文; 德育工作论文; 德育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2月总第1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