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南钢[1]2001年在《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文中认为近代化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核心主题,围绕着这一主题,中国社会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尽管这一过程是那样的曲折、艰难而又缓慢、漫长,但是毕竟揭开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的一幕。家庭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在社会转型的同时开始了痛苦的抉择。本文正是在对古代家庭教育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代的社会现实,透视、分析、研究了其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得出了对于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有益启示。 引言部分通过对我国家庭教育史研究的背景与状况的介绍,分析了我国家庭教育史研究的特点和问题,指出近代家庭教育史是我国家教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论述了本选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 作者首先对我国古代家庭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通过对古代家庭发展史的回顾和古代家教史料的梳理,指出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四个发展时期,认为古代家庭教育对家庭、家族、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它以教人做人、光宗耀祖和耕读传家叁种家教目的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修齐治平”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为主要内容,以重视早期教育、爱教结合、言传身教、启蒙艺术为家教的主要原则和方法,共同构成了古代家庭教育的伦理本位型形态。 论文在对古代家庭教育历史考察的基础上,阐述了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近代中国是一个急剧变革的社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近代家庭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纵观近代家教史,它的转型经历了由沉默期、起步期向发展期和成熟期转变的历程,而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既有对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思想的引进和吸收,又有对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既在批判中继承,又在综合中创新。与古代家庭教育相比,在家教目的上更加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在家教内容上逐步以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在家教原则与方法上则强调教育科学理论和对儿童心理特点的关注,表现出知识性、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法制性等近代特征,形成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形态。 通过对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分析,作者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我国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得出对于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的四点启示。

季瑾[2]2013年在《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项针对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发展、实施状况及其历史嬗变的研究。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整体嬗变的历史背景与动因、家庭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建构、家庭教育实践的冲突与革新、家庭教育与社会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变革是本文叙述与探讨的主要论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将民国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过程放置在整个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图景中,将其与建立民主的民族国家以及女性教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加以阐释。对该论题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的微观视角考察整个民国时期宏观社会现代化变革的有效途径,不仅有利于推进家庭教育史学科的建设,也能在指导当下社会转型期内家庭教育实践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嬗变发生的历史前奏与社会背景是较为复杂与多元的,受到众多相关因素的刺激与型塑。近代以来家庭场域内发生的关系、结构等方面的现代化变革,促使家庭教育调整自我以适应新家庭的发展需要。而女性群体与儿童群体自近代以来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上升,对家庭教育朝着民主、平等、科学的方向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推动力。在这叁个主要动因的刺激下,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启动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家庭教育理论的变革与建构,是民国家庭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表现。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在深入理解西方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上,将家庭教育作为社会改造的有力阵地。他们大致按照现代教育学学科体系来构建家庭教育理论。此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主体与内容、方法与原则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各个要素都体现出了现代化的走向。本文按照这一学科体系系统化地展现了民国家庭教育理论构建的整体样貌,并试图在行文中勾勒出民国时期内部家庭教育的变迁脉络。家庭教育实践在理论变革的指导下,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笔者在这部分运用了个案研究法,主要以较发达地区的城市精英阶层家庭教育实践的现实状况作为分析对象,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教育实践样本作为个案,展现并解读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从冲突发展到抗争继而走向裂变的历史过程。笔者分别选取了巴金先生的小说《家》和陈鹤琴先生的论着《家庭教育》为两个研究个案:前者偏重揭示传统家庭教育的痼弊及身处其中的新青年们的觉醒与抗争;后者偏重呈现现代化的家庭教育理论在家庭日常操作中逐步走向民主化、科学化的现实状态。当然,笔者所择取的家庭教育实践样本只能代表当时中国社会精英阶层的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现状,尚不能完全代替整个民国家庭教育的变革。关于整个民国家庭教育实践的历史状态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民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始终受到外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与推动。近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公共教育的推进对家庭教育的转型与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开始互通有无,致力于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1938年国民政府首次颁布了推行家庭教育的相关法令,并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实施办法与细则。这一官方行为推进了家庭教育的法制化进程,为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变革在国家层面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社会研究团体也纷纷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推动了现代家庭教育的宣传与普及。而家庭教育的国际参与与交流也得到了发展。这一系列外部因素都推进了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变革。本文认为民国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启动与发展是受到社会宏观历史变革的影响的。笔者在梳理与展现民国家庭教育嬗变的历史过程的基础上,主要借鉴与运用了民主民族主义与自由女性主义两个理论视角对其加以进一步的分析与解释。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的变革关涉到的是新国民民族意识的塑造与保护,指向的是民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而推崇男女平等的女性教育的兴起,则为新时期塑造新母亲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情境。只有接受过现代知识教育的女性,才能成为“现代性”的“贤妻良母”,继而能从现实层面为家庭教育现代性改造做出实质性的努力。总的说来,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不仅摧垮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痼弊,启动了我国家庭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更为现代家庭教育的发展路径与方向奠定了基调,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历史经验。

南钢[3]2004年在《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文中认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是其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也实现了其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但是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揭开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谜团,论文选择上海作为研究的个案,这是因为它是理解现代中国的钥匙和中国近代社会的缩影,从它那里,展示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完整画卷,并孕育着现代中国的最初萌芽。论文所要揭示的正是上海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轨迹和发展历程。 论文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考察分析。论文由前言和五章共七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 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家庭教育史研究的现状、问题,提出了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界定了研究的主要对象,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分析了选取上海作为本研究的根据和理由。 第一章“开埠前上海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对古代上海的家庭教育做了概述,对其发展的历史阶段做了简要的划分,并通过其家庭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论证了古代上海家庭教育虽然受吴地文化的影响,具有其自身的特色,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并未摆脱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模式。然而随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上海市镇经济逐渐兴起,西方科技也开始传入,这些都使得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从而为其在近代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近代上海家庭教育变迁的社会条件分析”,分别从商业社会的形成、政治和教育改革以及西学东渐的推进等叁个方面具体考察了上海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社会历史背景。这叁个方面既是近代上海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也代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方向。通过对叁者彼此联系,互动影响的分析,有助于理解社会变迁对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转型的历史进程的推动和制约作用。 第叁章“家庭教育观念的近代变革”,首先指出了近代优生优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认为它的发展是与婚姻观念的变革、西方医学卫生知识的传入以及近代生理学的引进分不开的。其次论述了近代家庭教育理想的转型,认为商业社会的冲击和科举制废除对其起了重要作用。最后从家庭教育着作的出版状况、对传统家庭教育的抨击等方面论述了家庭教育理论的近代发展。 第四章“家庭教育实践的近代变迁”,对涉及家庭教育实践的诸多问题和领域进行了系统的分圻,分别从走向科学化的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家庭教育内容的近代发展、儿童读物的近代透视、儿童玩具和游戏的近代变迁、从女子地位及其教育看家庭教育的近代变迁、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与家校合作问题的提出、走向社会化的家庭教育等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展示了家庭教育实践近代转型的丰富历程。 第五章“中国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若干问题”,主要探讨了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若干问题。论文对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原因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如指出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基本动力,政治和教育改革对其则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观念的变革则是其转型的核心。在此基础上,通过与古代家庭教育的比较,总结了家庭教育近代转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其对于我们今天家庭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张婷婷[4]2016年在《近代家庭美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在此背景之下,近代中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一种变革的时代特征。可以说,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轨迹表现出一种从传统到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过程,家庭教育也实现了传统向近代的转型。而作为近代家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近代家庭美育,长期以来却鲜有人研究。本文选择以近代的家庭审美教育为研究对象,正是因为这段时间家庭审美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相互交融下、在新旧文化的相互碰撞下也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体系。本研究拟对近代家庭美育进行探究,希望在对该历史时期的家庭美育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寄望于为我国现当代家庭美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历史经验和借鉴。笔者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等搜集相关资料,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对古代传统家庭美育的进行历史考察的基础上,结合近代社会变迁和教育变革的特点及背景,对近代家庭美育进行了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个案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家庭美育的内容、方法、特点、目标等,阐述了近代家庭美育的转型,辩证地揭示了近代家庭美育的价值性与局限性,以期探讨出对当下家庭美育发展的现代启示。本文共分五章节: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缘由、关于家庭美育以及近代审美教育的研究综述、研究意义及研究设计。第二章概述近代家庭美育的发展阶段分期,考察我国家庭(族)美育的历史溯源及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围绕近代家庭美育观念、内容、方法、特点、目标等方面分析近代家庭美育转型的阶段性分期。第叁章重点对近代家庭美育的目标、主要内容、教育方法及特点四方面进行考察。第四章节以曾国藩、梁启超、丰子恺的家庭美育实例作为案例分析。第五章通过前四章的分析,对家庭美育个案进行分类定位分析,总结其在变迁与更新转型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价值及若干启示。

贾留谦[5]2014年在《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家庭教育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国时期的家庭和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此大背景下,家庭教育的革新也随之展开。这一时期的家庭教育在传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同时,也在接受着西方关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新理论。在传承、吸收和借鉴的过程中,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思想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也开拓了一些新的领域。而这些新思想和新领域对以后我国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处于由古代家庭教育向现代家庭教育的过渡和转型中,研究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有助于全面了解此这一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脉络和鲜明特点,也可以为当前我国家庭教提供相应的经验和借鉴。在本论文的研究中,笔者在掌握家庭教育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对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文献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展示出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通过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和近代欧美国家的教育思想的分析,揭示民国家庭教育的独特发展历史和研究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研究状况的分析。梳理民国时期学界等对家庭教育研究的论着,再结合其他方面,如出版社、研究人员和专业领域的分析,把握家庭教育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其在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作为深入分析的依据。第叁部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思想的嬗变。本部分以对家庭教育文本的解析,结合民国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因素,从关注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和素质,“儿童本位”的家庭教育方法与原则;积极探讨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重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的合作;给予家庭教育法令上的保障等五方面对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转变进行分析,以此来表明这一时期家庭教育变迁主要部分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价值和意义。第四部分:民国时期家庭教育的当代价值和启示。这一部分主要是在前者分析的基础上对当今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寻找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为解决当今家庭教育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以期望对我国当今家庭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马川川[6]2013年在《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研究》文中提出唐人孟郊有首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叁春晖。”有关母亲的话题,是人类历史上永恒而又神圣的话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女性主宰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之中,母亲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世系也要按女性来继承。可以说,那个时期是母亲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很多女性神话传说也起源于此时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有关“女娲造人”的美丽传说,历代的人们由此把“女娲娘娘”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受人顶礼膜拜!自人类进入父权制时代,女子就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女性受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女子没有受教育权,女子不能进入仕途,绝大多数女子扮演的只是“相夫教子”的角色。鸦片战争后,中国步入了近代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男女平等,改变传统社会“重男轻女”的现象,妇女要求获得解放的呼声不断升温,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母亲作为女性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这个大环境下,传统的母亲文化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一个转型,与西方的母亲文化不断地接轨。她们从“相夫教子”到走出家门,她们要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母亲在家庭与社会中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中国传统的母亲文化受封建礼教的压迫,中国自进入近代以以来,母亲文化开始转型,与西方接轨,但又保留了一些自己固有的传统美德。母性崇拜自古就有,在近代中国社会这个转型时期,母性崇拜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宗教文化之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虽然近代中国各种宗教文化发生了一些变革与演变,但有关母性崇拜的话题在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间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造成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原因、社会原因等等。母亲,对子女有生育、养育、教育叁大恩德。从古至今,作为一位母亲,对子女也有生育、养育、教育的责任,近代中国较传统中国在生育、养育、教育子女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与进步,既对传统的生育知识、养育知识与教育知识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与发展,又吸收了与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育知识、养育知识与教育知识。在近代中国,涌现出许多着名的母亲形象,有些是继承了古代母亲具有的传统美德;而有些母亲融入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洪流之中,变成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新母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社会运动不断,作为新时代的母亲,她们在近代战争与社会运动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近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与民族解放事业的完成。总之,近代中国母亲文化,传承了古代母亲文化的各种优秀品德,但在近代中国这个大环境下,更多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点。近代中国的母亲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应大力弘扬近代中国的母亲文化!

赵宇静[7]2008年在《清末民初幼儿教育研究》文中提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在这个艰难的发展过程中,幼儿教育也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传统幼儿教育的近代转型实质上体现了中西制度、文化的交锋与碰撞,是先进文明同化落后文明的过程,顺应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趋势。清末民初幼儿教育是我国近代幼儿教育的发端,是我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较高的现实关照性。全文采取由点到面的方法,对清末民初幼儿教育的背景、制度、兴办情况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加以探究,以便还原清末民初幼儿教育的发展原貌。幼儿教育在原始社会即已存在,且该时期的幼儿教育只是一种生存教育,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际动作的简单模仿。在经历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后,传统幼儿教育与封建政治、伦理道德思想不断融合,强调“孝悌、诚信、立志、为善”,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与阶级性。这种以封建礼教作为家庭教育的唯一知识范围和道德准则的教育模式,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最终在近代实现转型。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兴起的背景表现在经济、政治、思想及教会教育四个方面。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初步发展,为近代幼儿教育的兴起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先进人物宣传、倡导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对公共幼儿教育机构的出现起了舆论宣传的作用。教会“垄断”幼儿教育的事实刺激一大批有识之士,迫使他们开始探索幼儿教育科学化、中国化的道路。统治阶层制定、颁布各项学制法规以及派官员出洋考察等一系列政府行为,最终促使幼儿教育理论转变为实践,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制度逐渐趋于完善。1904年,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传统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近代教育体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其中的《蒙养院章程家庭教育法章程》部分是我国正式公布的第一部学前教育法规。民国建立后,幼儿教育又经历了《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而被纳入了初等教育的范围,成为学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的重点在于幼稚园的兴办。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全国幼儿园的数量逐年增长,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经费的紧张和师资的匮乏仍是限制幼儿教育的两大因素。为此,政府多方筹资办学,多次颁布师范学校条令,开设幼儿师资培训机构,保证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在幼儿教育兴办过程中,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先后经历了仿日、仿美阶段,最后开始了民族化、科学化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兴起的中国近代幼儿教育,虽然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日本等先进诸国,但就中国自身而言却也堪称“千古未有之一大变局”。它涉及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提高了儿童身心素质,为现代小学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促使清末民初的女学产生。但是,由于受清末民初的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幼儿教育必然有其时代和自身的局限性。

刘文静[8]2017年在《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曾国藩的教育思想与其所处的时代密切联系。他生于乱世,虽是文人出身,但为了国家的兴衰披甲上阵力挽狂澜,其思想随着自身与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是以传统思想为根源,在吸取儒家、理学以及实学的基础下,同时从法家、墨家、道家中汲取精粹,是整个近代时期关于封建文化的大家;在此基础上他积极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认真学习西方国家理论,反对空谈之风,提倡经世致用的思想,大力倡导中学为本,以西学为用的思想。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思想包含了大量传统文化精粹,其中不仅继承家族“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同时含有传统儒家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还有养生、锻炼之法的教育,更兼有男女平等的思想在里面,核心不是通过读书来当官,主要是期盼后辈通过读书能够明事理。对家中的男、女教育同等重视,给男生布置相关作业,给女生设定完整课程,经常对他们给予教育和指导、督促。本文着重对曾国藩家书的研读,对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分析,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的演变分为四个时期:奋斗期、黄金期、转型期、沉寂期,并得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延续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针对当代家庭教育的问题,试图揭示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的相关教育启示:第一,德行胜过才干;第二,身教胜过言传;第叁,友爱相邻胜过人情冷漠;第四,与时俱进胜过固步自封。

田璇[9]2010年在《近代中国家庭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家庭教育经历了漫长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为家庭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家庭教育思想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财富。历史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处于静态中,而是在不断革新。近代以来,随着家庭变革,新式学校的兴起,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来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在质疑与反抗的浪潮中步履维艰,家庭教育的理论显现出新的面貌与风格。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教育思想,而是不断以继承与革新的态度迎接那个剧变的时代。本文讨论近代中国的家庭教育思想,但是由于近代的历史分期较长,考虑文章的有的放矢及深刻性,本文将着重讨论1894年—1949年这段时期。因为甲午战争在更深的层次上刺激了中国人民,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传统的家庭教育此时才进入真正的演变与发展时期。家庭教育是家长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它虽然是伴随子女终生的教育,应跨越整个人生,但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针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思想进行研究,但是对其他年龄阶段的家庭教育思想也稍有涉及。另外,本文的题目是“近代中国家庭教育思想研究”,研究对象是家庭教育“思想”,对于文中所涉及的家庭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不作详细探讨。第一部分分析近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首先追溯家庭教育产生及发展的历史渊源,继而从政治、经济、先进人物及其思想与传教士在华的活动及教会学校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剖析影响近代家庭教育思想变革的因素。第二部分介绍近代家庭教育思想对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精华的继承,主要分四个方面:德育至上、崇尚身教、注重胎教、家庭教育与公民责任等。第叁部分探讨近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特色及内容。主要从日趋开明的性教育、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公育与母教这几个方面来阐述的。第四部分是对近代中国家庭教育思想进行总体的评析。

胡楠[10]2015年在《晚清民国宗族教化之变迁》文中研究指明宗族教化作为传统社会文化传承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在近代民族矛盾加剧、异质文化入侵的背景下,呈现出由封建保守走向民主科学的趋势,对宗族子弟的的人格形成影响重大。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当时的学校教育、社会伦理标准和家庭教育叁个方面,分析和探究近代宗族教化在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变迁,客观、历史地揭示了与认识了宗族教化思想的演变历程。论文第一部分论述了近代宗族教化变迁的缘由。商品经济和交通的发展,以“家国梦”为特征的革命观传播,西学东渐的影响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宗族教化的变化发展。宗族组织能够根据社会变化调整自身的组织原则、活动方式和社会角色,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和自我调适能力。论文第二部分论述了变革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变迁。学校教育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留学教育、族学改革和新式学校兴起。社会教育的变迁则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教育方面。论文第叁部分论述了近代家庭教育的概况。包括家庭教育在宗族教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进行宗族教化的主要途径。除了集中体现族权意志的族谱、家训,近代宗族还注重为其子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宗族核心人物影响力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文学艺术熏陶了他们的道德品质。论文第四部分论述了近代家庭教育的变迁。教育宗旨由“忠于家”转向“忠于国”,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开始借鉴西方先进科学,家庭关系呈现出民主化趋势,家长的绝对权威被打破,“孝”的观念开始松弛。教育功能由简单的抚育和教化功能转向科学、全面地促进儿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教育不再单纯依托亲情和本能,而是更加注重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近代宗族教的变迁,是近代宗族社会转型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D]. 南钢. 西北师范大学. 2001

[2]. 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 季瑾. 南京师范大学. 2013

[3]. 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 南钢.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 近代家庭美育研究[D]. 张婷婷. 江南大学. 2016

[5]. 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 贾留谦. 西南大学. 2014

[6]. 近代中国母亲文化研究[D]. 马川川.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7]. 清末民初幼儿教育研究[D]. 赵宇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8].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演变研究[D]. 刘文静. 云南师范大学. 2017

[9]. 近代中国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 田璇. 郑州大学. 2010

[10]. 晚清民国宗族教化之变迁[D]. 胡楠. 浙江师范大学. 2015

标签:;  ;  ;  ;  ;  ;  ;  ;  

我国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