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导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两个“离子键”班的比较与启示_离子键论文

新课程理念引领“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两堂“离子键”课的比较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离子键论文,启示论文,课堂论文,活力论文,生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叶澜教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观点来审视课堂教学。她指出:“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焕发“生命活力”?长期以来,笔者进行了很多探索、尝试和反思。近期,笔者对“离子键”这堂课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试教,并与2000年笔者在“省教坛新秀展示课”上的同一名称的课进行比较、剖析后,对“生命活力的课堂”有了深切的感悟: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教学相长,教师激活了学生的潜能,学生挑战教师的教育智慧,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共同体验到生命的涌动、精神的拓展。

一、两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简述

1.2000年的展示课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奥苏贝尔的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根据上述理论,笔者采用了“引导—探究”模式,通过课堂上提供知识素材,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概念和理论。

教学过程简述:

(1)素材—疑问

[Flash演示]加热到2000℃,分解成2个H原子(分解率不到1%);

加热到1000℃,分解成2个H原子和1个 0原子(分解率不到0.0081%):

[投影]元素周期表,常见的各种单质或化合物的化学式。

[演示实验]中燃烧。

(2)课题一兴趣(教师提出研究课题)

[课题]①为什么分子即使加热到2000℃,分解率不到1%?

②为什么加热到1000℃,才开始有微量的水分子分解,分解率不到0.0081%?

③为什么仅仅一百零几种元素的原子能形成成千上万种物质?

④原子之间是怎样相互结合的?为什么原子间要按一定数目比相互结合?

⑤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与氯化氢的形成过程是否相同?

(3)点拨—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回答)

分子和分子的稳定性→分子内存在着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的初步概念。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用原子结构简图分析钠和氯形成离子键时电子得失的情况,引导学生明确离子键的概念以及形成条件和成键原因,并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4)应用—巩固

通过练习判断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及其离子键的形成过程,进一步巩固离子键的概念,同时为学习下节“共价键”埋下伏笔。

2.2006年的观摩课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对这堂课进行设想和规划,首先提供NaCl、HCl、分解温度及分解热,的熔化热、汽化热等数据,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希望学生能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物质熔化或汽化时需要的能量比分解时需要的能量少?

(2)为什么共价化合物与HCl分解温度不同,分解热不等?

(3)为什么离子化合物(NaCl)分解温度比共价化合物(HCl)分解温度高,所需热量多?

由这些问题的解答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分析比较NaCl与HCl的分解温度及分解热,建构起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再运用电子式阐述离子键形成的原因、成键的条件、离子键的本质。

教学过程简述:

(1)创设情境

[Flash投影]模拟科学实验演示,水的状态转变及分解成原子的过程。提供、HCl、NaCl的分解温度及分解热,水的熔化热、汽化热等有关数据。

(2)明确问题

请学生由提供的材料相互讨论,提出自己想问的各种问题,可以是对材料的疑问、困惑,可以由材料归纳、分析、假设、猜想。学生兴趣盎然,在我的不断激发和鼓励下,提出了很多问题,占用了近一半课时,学生还意犹未尽。我灵机一动,决定继续让学生提问,通过评价、筛选,明确一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把这些问题作为课堂“生成资源”。(说明:学生提问用了一节课时间)

①通常分子之间的转化或分子分解成原子是否都需要能量?

②为什么物质熔化或汽化时需要的能量比分解时需要的能量少?

③为什么共价化合物与HCl分解温度不同,分解热不等?

④为什么离子化合物(NaCl)分解温度比共价化合物(HCl)分解温度高,所需热量多?

⑤稀有气体的单质为什么是单原子分子,而不是双原子分子?

升华与水汽化性质相同吗?

⑦水分解应产生,为什么提供的材料中,水却分解成H原子、O原子?

⑧水分解成原子后,能否继续分解成质子、中子或电子?

⑨能否通过提供不同形式的能量使水分解?

⑩水分解成H原子、O原子的过程是否可逆?

(3)自主学习

选取了以上这些问题,我请学生课外自学、分析、研究,独立解决问题,把问题的答案、得出的结论拿到下堂课一起讨论,并提供参考资料——教科书、网站、参考书。

(4)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学生把经过研究以后得到的结论和问题的答案拿到课堂上进行交流。我作为“组织者”和“帮助者”,与学生一起探讨。通过解决问题①②,使学生明确分子之间和原子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要强烈,从而建立起化学键的概念。问题③④⑤的解决很自然引出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并运用电子式从根本上分析离子键、共价键在成键方式、成键条件、成键原因等方面的区别。问题⑤深层次地理解元素的原子之间是怎样形成单质或化合物的。解决问题⑥,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问题⑦的解决,学生理解了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过程都是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⑧⑨⑩是创新型的问题,鼓励学生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两堂课的教学过程对比、剖析

2000年的展示课,教学设计完美,把教学目标设计成一个个问题,环环相扣,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虽然教学过程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但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潜意识中追求的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所以总是不断引导学生按预设的路径学习,希望学生同步思维、同向思维,甚至是同一思维。若是出现不和谐的“步伐”,我就要积极“引导”,甚至是削足适履,想方设法把声音“统一”到同一音符、同一音准。大多数学生的大量时间或听我讲,或听我与其他同学一问一答。这样被动“听课”的局面,偶尔有幸作为参与者,也是被动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这堂课作为公开课,设计合理,有章可循,教学程式有板有眼,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2006年的观摩课更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体会感悟。

这堂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课,第一课时我没有按照“预设”的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状态,突然改变教学进程,让学生充分思考、尽情提问,我及时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有效的“生成性资源”,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肤浅的表象问题,有深层次的本质问题,有奇异的创新问题,使得“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时间”“空间”“工具”(包括学习资料、探究方法),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科学的真谛,像科学家那样体验、学习科学知识,我为师生的共同参与、交流沟通、互动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进行的。

这堂课,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得到激发,我为学生的创造能力所震撼,为学生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为学生的积极互动、努力进取而喝彩。学生的好学质疑,激发了我深层次思考教学资源、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和工作热情。

三、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应参照“预设”,促进“生成”

新课程理念之一:“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预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而预先制订的教学计划,是教师对预期教学状态和效果勾画的理想化的教学蓝图,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应该参照“预设”,但不能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它可以随着教学场景、学生状态等多方面信息的变化而变化,可以根据教师的体验、认识和整个教学进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有时甚至是很大程度的改变。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相异性,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与支持,教师不只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更是信息的“重组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如学生提出的观点、问题、创意、建议等,“优化重组”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整个课堂教学的充满魅力和挑战的“生成性资源”,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主动建构知识,推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2.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主动学习“时间”和宽裕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与活力,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满怀乐趣和兴趣参与对智慧的挑战活动,亲自体验这种充满思想、情感、智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在与同学、教师积极有效的多向互动中,主动地探索知识规律,自觉建构知识体系,赋予知识以个性化的意义。使学生在增长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与人分享学习经验,也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3.构建“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应充满教育理想、具有教育智慧

尊重生命体验的课堂因生命的独特性、鲜活性,有其无限的可能性、偶然性,需要教师具有教育智慧。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当课堂上出现一些突发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时,教师能敏锐感觉、迅速捕捉、及时把握教育时机,将这些新问题、新情况转变为教学资源,从而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高潮,激发学生的好奇,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师生之间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叶澜说过:“教学技能再发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基质不会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作用不可省、不可缺,教师应充满热爱教育事业的理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践中,真正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标签:;  ;  ;  ;  ;  

新课程理念导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班级”:两个“离子键”班的比较与启示_离子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