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_科学论文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_科学论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处理好十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科教兴国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点。也是黑龙江“二次创业,富民强省”重要措施。因此要全面贯彻实施,必须认清和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历史前进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人类总得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当今,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并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发展速度、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发展科技和依靠科技是当代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21世纪将是全球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为基础的,创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与熟练技能的知识劳动者将成为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体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即从手工工具到机器再到电子计算机的变化过程,从而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自然条件起决定作用到人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再到人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成为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控者。从而看出,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即科学技术作用由小变大,并逐渐成为决定性因素,使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文明。历史证明,全民族重视发扬科学精神之日,就是经济与社会兴旺发达之时。

二、科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先重视教育,办好教育,发展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应用科学的风气,在全党全民族树立科学精神。要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既要扫除文盲,又要扫除科盲。既要办好基础教育,又要办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既要有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要有大批的杰出的科学家、工程师等高级人才,站到世界科学技术的最前沿,吸收全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思想,创造新的科学技术成就,用以武装我们的人民,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

三、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发展教育是科技进步的基础。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事业,把经济发展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加快现代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一个是经济体制,一个是经济增长方式,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管理水平,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这就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之所在。为了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建立和发展全民族的职业教育体系。要继续为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开辟进入经济领域的新渠道,引导绝大部分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让优秀人才去开辟经济建设的新领域,成为发展新兴事业的骨干力量。

四、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科教兴国”和“国兴科教”是相辅相成的。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必须先投入后产出,没有“国兴科教”,就不可能有“科教兴国”的成果。

要使“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必先“国兴科教”的具体落实。即各级党政领导从思想认识上重视科教,把科技教育摆上优先发展地位,抓规划,抓投入,抓科普,抓研究,抓创新,抓成果转化,抓科技扶贫,抓技术市场,抓高新技术开发,抓科教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是抓调动科教人员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五、专门人才与群众创造的关系

群众是基础,专门人才是关键。既要重视专门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深入开展基础研究、新技术开发和创新,积极到群众中去能组织宣传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又要重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开展科普工作,扫除文盲、科盲,在全民族树立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应用科学的风气,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要使每一个人从小到老,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和工作,都能学科学用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有了广大群众较高文化科技素质的基础,专门人才的来源就广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就有广阔市场。只有把专门人才同广大群众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教兴国战略伟大作用,尽快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六、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开放和创新二者是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的,缺一不可。要使我国的经济和科技事业迅速发展,必须继续扩大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消化、吸收了大量先进技术装备,有力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全面发展。我们有勇气、有能力置身于国际开放的大系统中,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这种开放的环境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自己,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快地达到科学技术的前沿。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是通过别人的“恩赐”强大起来的。“不自助者天难助”。如果我们没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在国际交往中赢得主动和受到尊重,也不会有平等的交流与合作。特别在尖端高新技术领域,在前沿的科学领域,在涉及商业利益的高技术领域,在国防科技领域,没有人会把最先进的技术转让给我们。因此,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靠我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靠我国劳动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七、基础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关系

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也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但基础研究的成果如果不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也就失去它的重大作用。

要提高认识,采取措施,把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统一起来抓。抓投入抓基础研究,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同时抓成果转化,抓科技市场抓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组织科技人员和科技下乡,科技扶贫,发展农村经济,让科教“财神”走进贫困地区、贫困户,使他们尽快脱贫致富。特别要在大中型企业中加强科教兴企宣传教育,实施经科教统筹结合,既要重视科研和科技创新,更要重视新技术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大中型企业尽快摆脱困境,走向良性循环。

八、科教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改革是党的基本路线组织部分,改革是各项工作前进的动力,没有改革就不会有今天的大好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改革的新成果。

冷战结束后,国家间的竞争已从主要是军事竞争转变为主要是经济竞争。集中表现在对全球化国际市场的占领,表现在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而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是人才和科技进步。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首先要改革科技教育体制,使之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别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为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科技教育不能由政府独家包办,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科技,多渠道投入,组织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营科技,广积人才,培养人才,开展科研,推广新技术,让广大知识分子和各类技术人员,走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到工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作用。同时要大力宣传科技教育的战略地位,使各级领导、各行各业,重视科教,把科教放在首位,增加投入,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具体落实。

九、坚持科学与反对伪科学的关系

人类的历史就是发明、发现真理的历史。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用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坚持科学,反对伪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不仅要解释已知的,更要探索未知的。在普及科学时,要注意不要造成一种科学迷信,窒息了科学发展的活力。特别不要给人造成一种“科学什么都已解决了”的错觉,这就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有大量事物我们还没有认识清楚,要探索的东西很多。客观存在的,未被认识的,暂不能科学地说清的,不能随意否定,更不能扣帽子,打棍子。因此,我们既要坚持科学,发展科学,积极探索研究新科学,攀登科学高峰;又要用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坚决反对伪科学和迷信。绝不允许用科学之名去搞伪科学和封建迷信;也不能借反伪科学、反迷信,而去否定一切,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损害科研积极性和探索精神。要坚持科研无禁区,宣传有纪律,不断推进科技发展。

十、科教兴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反过来,科技进步也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良好的法律环境。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推广,合理配置资源。国家应以体现国家意志的法律来确保科教优先的战略地位得到落实。

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需要依法治国方略来保障和促进。它既是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必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法制的神圣使命。科技进步呼唤着法制建设,法律是科技进步的保护神和推进器。一是科教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二是科技活动引起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三是参与国际科技经贸的合作与竞争需要法律加以保护;四是防范禁止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需要法律加以引导和规范。

法令通行则国治,法令松弛则国衰。为了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定要加强依法治国方略。保证民富国强,国泰民安,实现跨世纪的伟大目标,为黑龙江“二次创业,富民强省”做贡献。

标签:;  ;  ;  ;  ;  

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处理好十个关系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