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进入买方市场了吗?_买方市场论文

中国真的进入买方市场了吗?_买方市场论文

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了买方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买方论文,中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究竟什么是真正的买方市场

要搞清什么是买方市场,我们首先要弄懂什么是买方和卖方。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平狄克和丹尼尔·鲁宾费尔德指出:“买方(BUYERS)包括购买物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以及购买劳动力资金和原材料用于生产和提供服务的厂商。卖方(SEIIERS)包括出售商品和服务的厂商、出卖劳动的工人,以及向厂商出租土地或出售矿物资源的资源所有者。……买方和卖方同时相互作用,形成市场(MARKET)。市场是相互作用、使交换成为可能的买方和卖方的集合。”显然,按照上述定义,很多人和厂商既是买方又是卖方,当他们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看作是买方,当他们卖东西的时候,我们又看作是卖方。所谓买方市场,就是指当买方和卖方相互作用形成市场并发挥机制时,我们看作买方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市场形态。由此我认为,真正的买方市场不仅仅是市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其基本特征应该是:经济运行已形成了由买方行为引发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过程,换言之,即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和终点都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与需求,整个经济形态是消费至上的经济,买方市场则是消费至上的市场经济所呈现的表征。真正的“买方市场”所涵盖的基本要点有:

第一,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所谓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是指消费者的主体已经成为具有较强投资能力与消费能力的并具有完整决策权的若干独立的经济人,或者说,整个社会已形成了有效需求强劲的中产阶层或有产阶层。消费者的有效需求通过交易行为不断转化为消费行为,并且在即期需求不断被满足、潜在需求不断被发掘的同时,还能与供给方即生产厂商共同创造出能转化为消费行为的崭新需求。在总需求中,消费购买一般都占到60%以上,未被消费的收入将用于储蓄,变成贮藏着的潜在需求。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就是消费者在他们的消费和储藏的生命周期中,选择所偏好的消费方式,产生平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流,在整个生命周期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若干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的聚合,使买方成为市场互动关系中的主要作用方。

第二,基本形成了能够满足消费者边际效用最大化,可供消费者自由选择的供略大于于求的市场。这种供略大于求,不是机械的数量的平衡,而是能够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种的选择。生产者的生产行为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为起点的,衡量生产者的生产行为能否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唯一标准,是消费者对其产品的认知程度。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一直认为,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生产是起点,并决定分配、交换、消费,消费是终点。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买方市场恰恰是对这一悖论的倒置,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社会化大流通的起点与终点,但它不是原有起点和终点的循环往复,而是呈螺旋型在不断升位中引发的一个又一个新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当市场机制不断对资源配置发挥作用时,这种配置过程首先就是由消费者的需求与消费行为引发的。由于需求与消费永远不会停留在原有水平上,而是不断地产生整体向上移位,所以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就永远不会终结。

第三,基本形成了消费者理性消费、理性投资并不断对市场产生理性预期的循环。人类面对的世界是一个以资源稀缺为特征的经济社会,人类面对的自己是一个无穷欲望、追求多元化需求与消费的复合体。作为需求与消费的载体的人即消费者就是这样的有无穷的需求欲望和消费能量的复合体。买方市场就是当这一复合体作为自然人的生存需求即基本需求被完全满足后,作为经济人、理性人、社会人不断追求以满足心理需求为主要目标的效用最大化的消费中,逐渐形成消费理性、投资理性,并能根据和利用一切可能得到的信息形成理性预期,并由此提前调整自己的消费行为,约束自身的需求欲望,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影响和决定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方面。由于消费者的理性消费、理性投资和理性预期,才使市场变成真正的买方市场,才使市场的价格形成取决于供求关系,即市场价格是由买方的需求、消费与供给方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的富裕与稀缺的差异所决定的。

第四,基本形成了新的消费价值观。买方市场是买方主宰或主导的市场,需求与消费是买方的基本行为,而需求与消费是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消费特点、不同的消费者,有各不相同的需求与消费的内涵,这种内涵就是人们的消费价值观。能否形成需求与消费的新伦理,是买方市场能否成为常态的内生力量。只有把需求转化为消费,使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归于一个统一体,社会再生产的新起点才能被创造,人们的消费价值观也才能随着对商品周而复始的需求和消费得以传递,消费中的新伦理观也得以出现。例如,何为节俭?何为奢移?这些在需求与消费过程的中时时遇到的伦理问题,都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赋予了新意。

二、我国是否真正进入了买方市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是以卖方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形态,总量关系总是处于求大于供的状态,消费者即买方只能听任供给者即卖方的主宰的摆布,经济运行的态势在宏观层次上属于供给制约型,消费者权益无从实行。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承认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最终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目标,不仅是一次次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逐步培训市场、发展买方市场的过程。那么,这一过程达到了怎样的“度”,中国是否真正进入了买方市场?我认为,按照上述对买方市场的阐述,这一过程仅仅是初始阶段,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真正的成熟的买方市场,买方市场尚未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常态。

第一,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消费者的主体尚未形成具有较强有效需求的购买能力。 有人根据我国目前居民储蓄余额已达5万亿人民币推断,我国具有较强的有效需求。这种看法是不准确的。尽管我国居民储蓄余额达5万亿人民币,但据分析,在5万亿的储蓄存款中,有1万亿左右属于“公款私存”和各种形式的灰色收入或黑色收入; 另有1万亿存款属于农村居民储蓄,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 %以上,人均存款额并不高,除了满足即期需求与消费外,只能储蓄生命周期中一次性支付的婚丧嫁娶等未来购买力;其余3万亿存款中,社会20 %富有人员的存款要占到储蓄额的50%以上,对这些消费者来说,用于生活性消费的数量是有边际界限的。这样算来,城市居民中占80%的以上的消费者主体, 人均储蓄余额也难以形成对潜在需求的消费者剩余。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90元,按当年购买力平价计算,只能是满足生存需求的略有节余,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即有效需求与开发潜在需求、创造崭新需求所要求的人均购买力水平相距甚远。

从经济学意义上看,买方的需求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购买的欲望,二是购买的能力。只有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能形成现实的需求即有效需求。购买欲望是所有消费者都具有的,而且具有无限的扩张性,对欲望进行刚性约束的则是购买的能力。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真实的购买能力,就无所谓买方市场。

第二,虽然出现了供略大于求的市场,但并非常态下的买方市场。常态下的买方市场,就是在买方与卖方互动作用中买方起主导作用的市场,是供给方即卖方有不断满足买方的即期需求、开发潜在需求、创造崭新需求的创新能力,从而使买方有充分的选择余地,达到消费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市场。 国家国内贸易局对600 多种主要商品统计分析, 从1995年起,就已经有90%以上的消费品达到了供求基本平衡或供大于求。据对1997年下半年全国613种商品调查,供不应求的仅有10种,占1.6%;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大于求的达31.8%,这部分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市场上呈现的这种过剩状态,是否就说明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呢?仔细分析,这种过剩状态或供略大于求的状态,实质上是供给对于传统型需求的过剩,是满足消费者生存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过剩,是即期需求的过剩,是相对于对潜在需求的有效需求不足的过剩。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人均184元提高到1997年的2936元, 其中城镇居民从405元提高到6048元,农村居民从138元提高到1930元,以1978年为基数, 其消费指数分别为312.4和373.9。纵向比较这样大幅度地提升, 应该产生强劲的有效需求,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供给结构并未迅速调整。随着商品的更新换代,随着商品中科技含量、知识含量的增加,随着人力资本形成所要求对自身及其子女的投资,随着人们对无形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加大,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严重滞后,供给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过去需求量很大的一些消费品,现在可能需求量很小,甚至没有需求,但按传统需求设置的产业仍在运转,甚至还在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过去需求量很小,甚至没有需求的商品,特别是满足人们心里的需求的商品,尚未有相对应的供给方,或者说,我国尚未形成能满足买方潜在需求、具有创造崭新需求并将之转化为消费,从而造就经济运行起点的国家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制,所以就难以形成常态下的买方市场。

第三,从总体上看,消费者作为经济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低,特别是没有形成与市场机制运行要求相吻合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市场理性力量不足。我国是世界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节俭是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的居民储蓄,不仅要储存用于自身消费生命周期的未来的购买力,许多人还储蓄着为子女未来消费的购买力,不能及时把需求的欲望转变为购买行为,转化为消费,由此牵动市场快速运行,这既是传统的消费价值观的优点,又是传统消费价值观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恰恰是这种作为个人的传统美德,导致了“消费者聚合”时时对经济运行的阻滞,这是无法真正形成买方市场的思想渊源。如果不提倡和鼓励适度消费或超前消费,把消费同样看作一种美德(但消费不同于浪费),并实行与之相应的消费信贷等鼓励消费的政策,启动市场形成常态下的买方市场是不可能的。

第四,我国的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带有明显的过渡经济和二元经济的痕迹,形成买方市场的氛围尚不够成熟。一是市场经济的成熟度不够,虽然十五大以来加快了体制转轨的速度,但毕竟过渡中的体制是由计划经济的体制脱胎而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发挥不够,一方面旧体制被打破,另一方面新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运行机制尚未完全正常发挥作用,所以会出现政府与市场同时失灵的窘况,使买方的行为无法常规化。二是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不够,当进入市场的有形的、刚性的要素禀赋基本被商品化后,柔性的、无形的、更高级形态的要素禀赋的商品化程度比较低,这就使买方在传统需求满足后,难以使需求与消费层次尽快提升。三是知识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人们对知识与智能即形成人力资本的需求尚未被开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买方市场也必然将会有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和升位。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的买方市场

建立买方市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把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实质上是彻底摈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摈弃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以满足生存需求或传统需求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形态下的消费价值观,真正转向能够以崭新的伦理进行消费并由此营造一个又一个商品经济运行新起点的消费价值观和消费行为,从而形成在市场运行买方与卖方相互作用中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消费者有效需求的扩张、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从宏观政策上确立消费者即买方的权益等多方位的演进而发展的,它既是在我国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上重大转轨中自然积累的过程,又应该是加快这种转轨以尽快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催化剂。因此,加快培育和发展成熟的买方市场,就是一个宏伟的系统工程,就是我们在发挥政府管理经济职能正确制定宏观政策时不能不考虑的重大政策前提。

我们应该把培育国内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放在重要地位,应该把扩大内需作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前些年,我们谈与国际市场接轨时,一方面曾把开拓市场的重点放在国际市场上,在我国商品科技和智能含量较低的情况下,在我国商品生产能力和水平处于国际垂直分工下游的情况下,把自己的滞后于发达国家的商品低价销给发达国家具有成熟消费能力的消费者,使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部分处于比较劣势,尽管总量上表现为贸易顺差,但却未产生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我们却向国外商人拱手相让本国市场,中国国内市场有巨大的潜力,这种巨大的潜力,就是12亿人口的即期需求不断被满足,潜在需求不断地转化为即期需求,崭新的需求不断被创造,外国人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资本转移到中国来,谁抓住了这一点,谁就占领市场,谁就赢得了市场上的买方,谁就是市场竞争中的胜者。市场竞争中的胜者,实质上就是面向买方开发潜在需求和创造崭新需求的成功者。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考虑我们的宏观政策,我认为应该把政策支持的着力点尽快转向培育国内市场中的买方,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通货紧缩有可能出现,世界有可能产生经济下滑、市场萎缩的氛围下,我们更不能放弃国内市场,不能忽视国内市场的买方。只有使国内市场的买方成熟起来,成为具有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知识经济要求所匹配的消费群体,这种消费者聚合所产生的启动经济的作用,即形成买方市场并起主导作用的能量才能呈现出来。

第一,要逐步实现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向消费拉动的转换,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消费者主体的消费能力还比较低,怎么办?一是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创造总量需求的内生变量,从总体上拉动需求;二是要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再就业工程,只有收入,才有可能产生有效需求;三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知识经济,改变就业结构,加快劳动力由蓝领向白领的转变,造就具有较强创造力较高收入的即有较强有效需求的消费者主体;四是要转变商业银行贷款的思路,由支持生产者转向支持消费者,大力发展对住房、汽车等商品的消费者信贷;五是要尽快消除贫困,使人们能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去追求心理需求、自我价值需求的实现。

第二,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承认个人财产的合法权益,使大量的隐性收入变为显性收入和受鼓励的消费支出。要树立崭新的消费价值观,打破怕露富、不敢消费的心理障碍,对合法的经营收入和从事第二职业、第三职业的收入,要尽快转化为现实的需求,转化为消费行为。

第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培育国内需求与消费的增长点,促进我国居民消费升级。欧美等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80%,消费支出中吃穿用、汽车、住房、旅游大体各占四分之一,而且住房和旅游的支出比重还不断提高。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还比较高,尽管城乡居民的平均恩格尔系数已从1978年的70%左右降到1996年的54.2%,1997年城市居民为46.4%,农村居民为55.05%,但与发达国家比这一系数仍很高,根据恩格尔系数, 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在50—59%的是温饱,在40—50%的是小康,在20—40%的是富裕,这说明,我国的居民消费中人们用于购买食品满足生存需求的支出仍占主要部分。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也是比较低的,“六五”、“七五”、“八五”和1996年分别只有59.0%、53.6%、47.5%、45.9%和52.2%。如果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证在全球通货紧缩出现时减少受累,显然,重新审视消费政策,加快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以培育和发展成熟的买方市场为政策的出发点,启动市场,启动经济运行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标签:;  ;  ;  ;  ;  

中国真的进入买方市场了吗?_买方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