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研究论文_李晓旭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

【摘 要】目的:了解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3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病例,统计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350例术式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的病例中,检出32例(9.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其病理特点主要为间质纤维化、突向滤泡腔与囊腔的乳头状突起、毛玻璃样核等。结论:病理特征的不同会导致检出结果的不同,对此临床外检应全面仔细,继而有效的降低检出错误率。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理特点;临床诊治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主要区别在于肿瘤原发灶直径。由于该疾病发病相对隐匿,容易出现漏检等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此加强其病理学特点的分析尤为重要,从而更好的保证诊治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5月~2015年5月我院病理科收治的350例术式治疗甲状腺良性疾病患者资料,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2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1,平均年龄46.5±7.6岁。其中甲状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甲亢疾病患者分别为10例、9例、13例。

1.2方法

将标本用10%福尔马林组织固定,间隔0.5cm呈书页状切开,组织酒精脱水,石蜡浸渍包埋。连续切片厚度控制在2~3μm之间,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 [1]。

1.3数据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巨检

大部分肿块存在分叶状、结节状、不规则状等组织形态,部分肿块存在局部硬化以及数量、大小程度不同的结节。甲状腺实质组织出现萎缩,纤维组织呈增生现象,在血管的周围还会存在浆细胞浸润情况,存在一般程度的纤维化,呈纤维瘢痕样改变。标本组织切面边界模糊、小片状实质病变,呈灰黄、灰白颜色,存在沙粒感。肿块直小于1cm,大部分为单发、少数多发。

2.2镜检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肿瘤组织标本具有典型的乳头状癌结构特征,且包含真乳头、滤泡,乳头可多可少,分支相对复杂,包括Ⅱ级、Ⅲ级、多级的分支乳头,分化能力较强。甲状腺细胞核分裂并不是很多,但是呈毛玻璃样改变,滤泡紧密排列,细胞合并且呈纤维反应促使间质增生。其中包括10例核重叠、核沟明显,8例核内可明显观察到粉染包涵体,9例常态分裂象,5例呈钙化砂粒体患者,砂砾体形态结构主要表现为同心圆,并在纤维间质内分布者密集的淋巴管。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黑色、深蓝色,检查血管内没有发现癌结节[2]。

2.3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情况

检出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2例病例中,男性淋巴结转移患者4例(12.5%);女性患者3例,转移率9.4%,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P﹤0.05说明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4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大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如表1所示

表1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大直径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3、讨论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肿瘤直径不超过1.Ocm,肿瘤体积相对较小较为隐匿,缺乏一定的临床诊断特征,对此在一般检查中并不能准确检查到,只有在尸检、组织标本研究中才能发现的到,研究报道表明标本组织切除疾病检出率达到了3%~24%。此种疾病不至于威胁患者的生命,且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国内外对其发病例、转移发生率的报道也不统一,但大都在发现后临床干预效果良好。

资料整理发现女性发病率要远远的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生活环境、压力、心理状态等有一定的关系,工作压力、生活抑郁等都会导致内分泌紊乱,性激素水平也是提高疾病发病几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不难看出此疾病的发病趋向。但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男性要比女性淋巴结转移率高,且P﹤0.05,说明对比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最大直径以0.7cm为界限,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最大。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组织为乳头状形态,包含纤维血管轴心,肿瘤细胞分化能力较强,乳头分支复杂,包含Ⅱ级、Ⅲ级或多级分支,上皮覆盖肿瘤面积相对较广。肿瘤在近甲状腺被膜处且无包膜,呈多发性硬化。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毛玻璃样核。核染色质有以下表现,不仅细致、弥散,核染色并不是很明显,且呈水样相对明亮。核膜增厚不明显,核仁不大。第二、核膜包裹的外源基因,继而出现了不溶性蛋白质颗粒。第三、核沟。核形状相对不固定,包括星行、分叶状等,主要原因与核膜折叠程度有关,砂粒体、滤泡型肿瘤是常见情况 [4]。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大部分都不会显现出恶性肿瘤,都临床诊断为良,且大都不会向显性癌趋势发展,部分患者甚至长期、终身都不会出现此病症状,针对于此类患者只需要定期或是不定期的进行随诊即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在环境下、刺激下等也是会发生进展的,为了保证患者的治愈率,对此建议手术治疗,介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一般临床会尽可能的缩小手术范围。当患者存在甲状腺外浸润病理特征时,建议采取甲状腺全切除术,继而保证患者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对病理的诊断需要以乳头结构、特征性核形成等为参照,才能更好的采取针对性治疗手段;而研究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呈典型乳头状结构,包含复杂分支,肿瘤组织包括滤泡与真性乳头、核空呈毛玻璃状改变、核内胞涵体、核膜折叠形成不同形态的核沟、纤维化间质、钙化砂砾体。以上病理学特点的掌握,能够对临床医学起到参照性作用。但是作为病理科医师,要细致观察标本组织形态特征,尽可能的规避漏诊情况,继而在增加国内临床报道的同时,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伟,孙保存,邱志强.32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J].天津医药,2012,40(8):829-830.

[2]郭梅,杨海军,张静芳,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84例临床病理分析[J].中国癌症防治杂志,2011,03(4):330-332.

[3]朱文标,廖志东,郑少秋,等.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侵袭性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4,35(2):260-262.

[4]张瑛,王志明,李新营,等.超声下甲状腺结节内微钙化对良恶性的鉴别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1):1548-1552.

论文作者:李晓旭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4

标签:;  ;  ;  ;  ;  ;  ;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点研究论文_李晓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