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制定就业与经济政策的瓶颈与冗余标准_劳动生产率论文

政府制定就业与经济政策的瓶颈和冗余判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判据论文,冗余论文,经济政策论文,瓶颈论文,政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4X(2006)03—0040—06

为了解决中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①,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就业政策②。然而,由于传统经济和社会理论的局限性,使得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缺乏足够的理论判据,致使一些政策非但没有显著效果,甚至还损害了市场公平和效率。例如政府规定,小企业实体在新增岗中招用下岗工人达到30%的,三年内享受减免有关税收的政策③,显示了政府想要兼顾公平(解决下岗工人的贫困)和效率(增加劳动产出)的意图。这样的政策只是将有限的就业岗位尽可能让与下岗职工,客观上造成了对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的就业歧视,扭曲了劳动力市场。倘若政府没法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杜绝招聘新职员中的性别歧视和年龄歧视等不规范的行为,下岗职工仍有可能凭借其自身经验优势,自然达到30%的再就业率。

政府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是突破现有理论的一个尝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超前于理论研究这一普遍现象的实例之一。现有经济理论强调效率,社会理论强调公平,而两种理论都是以社会最大福利为价值取向的,同样的价值取向得出不同的政策制度准则,这就给理论研究留下了空间。按现有经济理论,把下岗职工造成的社会负担视为外部效应,而把税收政策用于外部效应的内部化④,这也符合在市场失灵时政府干预的原则。只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这一内部化政策反而扭曲了劳动力市场。为了制定有效的政策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我们还需要有更新的理论依据。

一、成熟经济理论的局限性及瓶颈和冗余判据的引出

宏观经济中对就业问题最成熟的两个理论就是工资刚性假说和菲利普斯的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替代的理论⑤。按照菲利普斯理论,政府可以通过提高经济增长来消除失业。但事实是我国经济已经连年高速增长⑥,而失业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如何缓解的迹象⑦。工资刚性假说认为劳动力市场工资刚性使得失业不可避免,即失业不是经济学可以解决的问题。由此,失业就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社会问题,由效率问题让位于公平问题,让位于政府再分配。依照这一理论,西方的福利国家将很大比重的税收用于福利,以减轻失业带来的痛苦。我国政府的许多社会救助政策也是建立在这一理论上的。但是,如今福利国家也面临着危机,面临着对这一再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的质疑⑧。同时,福利增加也提高了工资刚性,更恶化了就业形势。我国政府鼓励再就业政策,显然想避免重蹈福利国家之覆辙,避免贫困群体被市场经济所排斥⑨。政府的这一实践为我国经济学界提出了理论问题:是否存在兼顾效率与公平、既发展经济又避免两极分化的政策?

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⑩,他认为经过工业化的资本积累,经济发展将自然吸收掉劳动生产率低的农业人口。然而,在刘易斯理论中城市没有失业人口,而且农村的潜在失业人口有最低生活保障,故此政府无需任何干预。我国现实与刘易斯假设不同,我国城市失业人口和农村贫困人口都是政府和社会的沉重负担,是需要政府干预的。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对贫困和失业现象的解释性经济理论,我们还需要构造政府制定政策的可操作性行动理论。那么,政府制定促进就业政策时应该根据什么准则呢?西方宏观经济学认为政府开支有利于扩大有效需求,但并没有给出政府如何开支的政策选择判据。为此,我们引入系统科学中的瓶颈与冗余概念,并认为政府制定政策时可以依据这一概念进行政策优先排序。

系统科学中认为经济系统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所有资源的有效性,而是取决于瓶颈资源的有效性。例如,兰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模型中,农业人口超过一定水平后,农业人口就成为冗余资源,其量的增加和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都没有任何贡献(11)。这时农业的进步主要是资源利用率的进步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的进步。政府提高贫困人口劳动生产率的政策,从系统观点来看仅仅提高了冗余资源(劳动力)的效率,这种效率的提高不能产生正面经济效果,反而会产生负面社会负担。

西方经济理论总是假设市场是完善的,而且资源是可替代的。这些假说是一种高度抽象,按照这种抽象基本不用政府干预经济,所以,当政府干预经济时,恰恰不能运用这些西方经济原理,而应该采用系统理论中瓶颈与冗余的概念来指导政策制定。瓶颈概念在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时用得比较多(12),而在其它政策制定时则常常被忽略。

我们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看:为什么不是所有要素的效率提高都产生经济效益。例如,一个机床加工工厂,其车床24小时运转,使用率为100%,而钻床和刨床的使用率分别是80%和60%,这时车床是瓶颈资源,其效率唯一决定产出。如果我们有办法把车床的效率提高20%,则工厂的总产出也会相应地提高20%,而钻床和刨床在原来的效率下分别达到%96和72%的使用率。如果这一工厂要增加设备,首先要增加的是车床而不是钻床和刨床,增加钻床和刨床只能降低它们的使用效率。错误地增加冗余资源的现象在现实中也不难观察到:1995年我国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13),笔者在黔东南州调研时,当地报道有80%的金属硅厂停产,这些案例都跟上例中的钻床和刨床类似。我国一方面缺乏资金,另一方面资本利用率极低,就是因为经济学中要素替代原理的失效所致:由要素可相互替代假设,任何资本的添置都能增加GDP,而实际上只有瓶颈资本的增加和瓶颈资本的效率提高才真正对GDP增长有贡献,而冗余资本的增加只能降低资本利用率。

我们可以将瓶颈与冗余理论初步总结如下:

1、定理与推论

瓶颈冗余定理:系统总产出是由瓶颈资源的能力和效率来决定的。

瓶颈冗余推论一:无论我们如何提高冗余资源的效率和能力都无法提高系统的总产出;

瓶颈冗余推论二:如果我们把冗余资源用于缓解瓶颈压力,则无论冗余资源的使用效率比起瓶颈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多么微不足道,对提高系统总效率都是有效的。

2、瓶颈与冗余的判别

判别方法一:时间利用率低的为冗余资源,反之为瓶颈资源;

判别方法二:需要排队等着用的资源是瓶颈资源,反之为冗余资源。

3、关于冗余资源

冗余资源在要素无限可替代的传统经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且传统经济学基本就是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科学。冗余资源从来就没有被关注过,即使人们经常在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中反复用到瓶颈概念,作为与瓶颈对立的冗余资源依然被忽视。我们不能忽视冗余资源,是因为有些冗余资源具有负面外部效应,是政府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即使有些冗余资源的存在不消耗任何社会成本,如果能用于提高瓶颈效率,则瓶颈冗余法则依然是有效的。

二、按一般经济学原则制定的无效政策

政府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往往是传统经济学所无法解决的。例如,在消除西藏贫困政策中,提高牧民的劳动生产率似乎是消除贫困的一般的经济常识,然而,正是这一经济常识导致西藏牧民赖以致富的草原资源被破坏。西藏牧民劳动强度并不高,闲暇时间也较多,所以劳动力并不是瓶颈资源,其效率提高对于形成具备自生能力的资本积累毫无作用:草原是有限的资源,而且是瓶颈资源,提高劳动力(冗余资源)的生产率只能对瓶颈资源(草原)造成更大压力。所以政府投资政策首先应该关注草原资源生产效率的提高(如人工草场,变游牧为畜牧,发展饲料业等),而不应该急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果为了提高草原效率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我们还有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潜在失业大军等待就业机会。类似的问题在西部其它地区的开发和扶贫项目中也存在,而且同样已经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14),以至现在内部要实行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西部矿产资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国家仅仅发展培养西部市场经济而不在同时制定法规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单自然资源会被破坏,而且污染排放也会增加。这里,政府应该关注的是瓶颈资源的效率,虽然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的规划与实施成本都要增加,局部看似不经济,但从中国人均资源仅仅是世界人均资源的三分之一这一国情出发,从系统科学总体发展取决于瓶颈资源效率的提高这一原则出发,这些成本大部分是管理人员的人力成本,而面对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完全应该投入更多的人力保护国土资源,才能产生长远效益,才可以避免以后类似退耕还林还草之类的亡羊补牢之举。政府政策不应追求每个资源的效率优先,而应该追求系统整体有效性优先。

政府开支受到传统经济学“进步”理念的影响,以为有机构成越高越进步,以为劳动生产率越高越好。这两个例子中,劳动生产率确实很高,其代价却是宝贵瓶颈资源的浪费。

三、常见的忽视瓶颈冗余定理的政策误区

1、成本核算谬误:

按利润最大化假说,公司所付的工资率W等于劳动力边际产品R。即W=R

然而,当失业人口需要消耗政府低保转移支付G时,政府劳动力边际产品R可以低于工资率W,即R≤W;RR+G

当然这一不等式也不能随意滥用,而应该用于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2、劳动力人口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谬误:

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型中,劳动力人口往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属于市场自身规律,无需政府干预。如果政府要干预,也是完善社会安全网和劳动力市场。政府真正要转移劳动力时,恰恰不能只盯着生产率高的产业,而应该盯着瓶颈产业。让我们用一个小模型来说明这一问题。假设一个小小的“牛郎织女社会”,其中有10个织女织布,10个牛郎耕田,产品都拿到市场上交易。市场均衡时刚好人人丰衣足食。一天,名叫黄道婆的织女发明了织布机,她把纺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于是她以半价出售她的产品。就物质基础而言,这一发明可以提高福利;但按照经济学理论,这一发明反而有可能使社会陷入经济萧条:另外9个织女都由于缺乏竞争力而失业了, 由于她们的失业导致市场需求不足,结果市场需求不足和失业并存,社会进入经济萧条。如果政府迫于下岗织女生存无保障的社会压力,用转移支付手段进行再分配,无偿供给9 个织女衣食费用,这一扩张性财政政策固然是阻止了市场的萎缩,但同时也损害了黄道婆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技术创新的还要劳动,而不进行技术创新的却接受政府低保支付,这显然破坏了市场激励机制。但是扩大内需是政府的当务之急,否则另外10个牛郎也会由于粮食市场缩小了9/20而造成4~5个牛郎进入失业状态。考虑到无偿转移支付可能会破坏市场激励,于是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另外9个下岗织女再就业。这时,纺织行业是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粮食生产是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政府想把9个妇女都培训得能够使用织布机,这很符合向劳动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的经济学理论。其结果是增加了纺织业的市场竞争,毕竟市场已经不缺纺织产品了,结果黄道婆也得把另外半天用于市场营销,这就势必引起社会劳动强度将普遍上升。可行的方法应该是政府将9个织女转移到劳动生产率低的粮食生产部门, 使得黄道婆技术革新后的最终市场均衡效果是全社会成员都可以少工作半天,从而实现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经济社会演进的路径是否能够达到这一平衡点是值得研究的。这个粗糙的模型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制定政策时,不应该盲目地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而是应该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社会的瓶颈部门,无论这一部门劳动生产率是高还是低,这样才能把技术进步的结果实现为社会福利。

如果9个织女能够技术创新,应用新材料、新能源,开辟新市场, 这当然是好事,对此政府应该鼓励。但政府不得已要解决9个织女的下岗就业问题时,就应该用税收政策或补贴政策将他们导向粮食生产部门。这样的政府决策模式,可以使得政府摆脱了既想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又想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就业的两难境地。政府并不需要在技术含量高低中做两难选择,政府只需对瓶颈与冗余做出判断。

作为一个可能的政策应用,我们可以将东部下岗职工视为冗余资源,而西部封闭文化视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之一。东部下岗工人实际上技能和知识都高于西部贫地区人口。可以在旅游淡季,组织东部下岗职工到西部1~3个月传播技术和知识。这时铁路和旅店都有冗余能力,而西部人力资本可以在东部下岗职工频繁的帮助下加快积累,这看起来成本似乎很高,而且效率好像也很低,但实际上利用的都是冗余资源,帮的都是瓶颈的效率,东部下岗和退休职工或许还可以在西部发现许多商机,自己创造就业就会。城市失业人口是社会最大负担,但城市失业人口一般都具备相当教育水平,有些甚至是工程师水平。只要经过短期训练,大都可以胜任许多提高瓶颈效率的工作。如农村的扫盲和计算机普及工作,一般高中文化水平人员即可从事,这种活动还可以帮助农村了解市场经济信息,进而改变落后观念。对比国外,我国农村人口素质过低且技术推广员比例太少(15),组织各种利用冗余资源支援西部的项目大有可为。

通过例子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瓶颈效率的提高,会促进其他资源的有效利用。如车床效率的提供自然带动刨床和钻床利用率的提高。或者说,我们将部分失业人口用于提高瓶颈资源效率时,直接地提高了其它社会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并由此可以提高社会总体就业水平。例如,如果我们关注耕地产出效率,我们实际上是扩大了农业技术产业的市场,并推动了农产品加工的下游产业链的发育,因为上游的农业技术产业和下游的农副产品加工都受制于耕地这一瓶颈资源的制约。因此,瓶颈与冗余理论,可以解决困扰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不一致性难题(16)。

另一方面,政府支出如果是资本密集型的投资,就会产生“挤出效应”,会与市场争夺瓶颈资源。然而,如果政府支出主要是利用冗余资源,而且是用于提高瓶颈效率,则不但不会与民间争夺瓶颈资源,而且为社会解决了就业问题,为经济提高了瓶颈效率,因而同时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按照宏观经济学原理,没有“挤出效应”的财政扩张政策是最有效的政策,能发挥潜在生产能力利用率的政策就是增加就业的政策。

四、政府如何依据瓶颈冗余理论制定鼓励就业政策

首先,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低保应该仅仅支付给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而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不应该列入享受低保生活补贴范围,除非这一补贴是为了使他能够进入为提高瓶颈资源效率的工作,如必要的培训费用和搬迁费用等。

其次,要对我国瓶颈资源做一个评估。我国最大的瓶颈是自然资源,其次是资本存量。而为了提高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的利用率,应该大量发展知识密集型第三产业:包括金融服务、管理咨询业、质量认证、技术咨询等。因为我国国际竞争的瓶颈是产品质量和管理稳定性问题,是技术转化为市场价值的问题,而我国中小企业存活率的瓶颈是完善管理和融资环境等降低商业风险的问题。如果产品质量提高了,我们国际市场就能进一步开展,整体就业率就能提高;如果中小企业成活率提高了,经济活跃程度就能提高,就业水平也会提高。

我国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所等帮助失业人员就业的信息服务业,是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必要组织,但这些服务仅仅是从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需求方面解决就业问题。发展知识密集型和信息交流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可以改善商业的金融、管理、技术等服务环境,是从就业供给方面解决就业问题,是从根本上增加就业机会。由于这些高端第三产业潜在经济和效益如此之大,政府只需在法律建设上制定公平规则,就有可能促进金融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第三产业的发展(17),并由此增加总体就业水平。

经济学最基本原则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迄今为止,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对促进物质财富积累已经成效卓著。然而,物质财富的积累对社会福利最大化虽然是必要的,但不是充分的。我国经济发展伴随的失业增加和贫富分化,就严重阻碍了现有丰富物质转化为社会最大福利。为此,政府再分配政策的制定需要一个理论,使得再分配实施既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又不损害物质财富积累赖以进步的市场激励。瓶颈与冗余定理就是为此而构造的一个理论。

市场在经济中最显著的作用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在经济中有两个作用,一是为保障经济平稳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二是为保障社会公平而发挥再分配功能。由于稀缺资源以市场机制配置为最有效,所以政府应该更注重冗余资源的配置。

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是我国两大瓶颈,失业人口是我国最大的负荷着沉重社会成本的冗余资源,将失业人口用于提高自然资源和资本存量的利用率,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政策。政府制定政策,考虑的不是冗余资源的效率,而是政策的有效性。而考虑政策有效性的理论之一就是瓶颈与冗余理论。

注释:

① 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6期,第33~40页。

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经济日报》,2004年4月27日。

③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2)208号)。

④ 洪银兴:《政府干预市场的效率和规则》,《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第1~9页。

⑤ 蒂格利茨著,梁小明、黄险峰译:《经济学(第二版)》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719~761页。

⑥ 李德水:《中国经济将长期保持稳健快速增长》,《管理世界》,2004年第3期,第1~4页。

⑦ 赵晓、范剑平、李培林等:《观点交锋:效率与就业孰先孰后——我国就业问题讨论概览》,《中国劳动保障报》,2004年3月13日。

⑧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93~112页。

⑨ 周林刚:《论社会排斥》,《社会》,2004年第3期,第58~60页。

⑩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37~114页。

(11) 叶静怡:《发展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页。

(12) 宋小佳:《正确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若干问题》,《中国经济问题》,1995年第2期,第46~50、53页。

(13)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4) 陈育宁主编:《中国西部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第83~181页。

(15) 王怀明、宋怡:《我国农民素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04年,第1~5页。

(16) 唐、刘勇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变动的非一致性研究理论综述及评论》,《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年第6期,第8~15页。

(17) Guo Xiaoming:The Effect of the Legal Environment on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Market,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China and U.S.Advanced Workshop in Electronic Commercepp.54~56,2004 Chendu China.

标签:;  ;  ;  ;  ;  ;  ;  ;  ;  

政府制定就业与经济政策的瓶颈与冗余标准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