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_创新论文

论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_创新论文

论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是人一生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未来时代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和手段。人类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或称适应性学习),其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其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应对社会日新月异变化发展的需要。

创新学习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科技进步、市场竞争、知识经济呼唤创新学习;文化继承、能力培养、教育改革呼唤创新学习;信息时代、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也呼唤创新学习。国家急切需要创新人才,教育必须创新,学习也必须创新。

一、创新人才的特征

对于创新人才究竟有什么特征,人们议论颇多,说法不一。基于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研究和教育实践,笔者认为,创新人才具有以下八项基本特征。

(一)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

理想实际上是人的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一种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向往未来、具有现实可能性的一种稳定的想象。理想能发出关于需要的产生或满足的信号,对人们的活动起到激励作用,它能使符合自己愿望的活动加强,也能抑制与奋斗目标相悖的活动产生,使某些活动消失。

目标是实现理想的现实。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人为了实现远大目标,就要确定每一步应该达到的具体目标和近期内要达到的目标;既要树立崇高理想,又要确定实现理想的具体步骤,在完成一个个近期的、具体目标的过程中,一步步迈向理想的境地。古往今来,每一个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并确立奋斗目标的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那他就没有创新的动机,只能是安于现状,碌碌无为,因而也不会到达成功的彼岸。但由于所处境况不同,每个人必须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根据社会的需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立切实可行的理想抱负。

(二)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趋向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一个人渴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接近该事物或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和爱好,就能提高完成这种活动的效率。兴趣使学习具有自觉性、积极性和持久性,是影响学习尤其是创新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兴趣的产生基于需要,但不能完全归结于需要。需要表现为必要性,而兴趣表现为个人对某种活动的爱好。深刻而巩固的兴趣可以成为需要。人的兴趣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短暂的也有稳定的。创新人才具有稳定、集中的兴趣和爱好,能将其上升到志趣阶段,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

达尔文说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贝弗里奇也说:“最具成就的科学家具有狂热者的热情。”正是由于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达到了发狂的地步,所以哥白尼曾被称为“发疯的牧师”,居里夫妇曾被看作是“两个疯子”……的确,科学家们从兴趣和爱好中获得了追求创新的原动力。科学家如此,青少年亦然。

(三)有勤奋踏实、锐意进取的精神

勤奋是学习、创新与成才的重要前提条件,是成功的基石。有人曾研究过聪明程度不同的几十位高级人才,结果发现,他们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勤奋”。创新需要创新者以勤奋踏实、奋力拼搏的精神作支点。爱迪生研究白炽灯时,单为了寻找能避免氧化的灯丝,就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科学家在分析了上百万次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之后才发现π介子的两种激发态。创新离不开灵感,但灵感是对勤奋踏实、艰苦劳动的奖赏。没有艰苦持久的奋斗,没有勤奋踏实的工作,就不会有创新性的成果。

进取精神是人们在竞争中产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称。它是人们敢于以坚强意志和胆略向未知领域和未知事物挑战、向高深而艰难领域发起冲击的一种心理特征。其具体表现为,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敢于向陈腐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同时也向自我挑战。一个人在既定的环境、条件下,在已有的机遇和天赋面前,是成为具有创新才能的强者还是成为循规蹈矩的弱者,就取决于他是渴望进去还是甘于平庸。

(四)善疑好问、独立思考

大胆怀疑是创新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我国宋代学者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表现了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质疑,是一种探索精神,孕育着创新。有一个同学平时喜爱阅读,当他看到《三国演义》中写刘备身高7.5尺,张飞身高8尺,关羽身高9尺,又看到《水浒》写武松身高8尺,武大身高5尺时,突然,一个问题冒出脑际:“古人身高超过今人吗?”他想不会的,因为从马王堆出土的女尸和有关资料都证明了这一点,那么文学书上描述错了吗?于是他悉心研究,终于得出:秦汉时尺相当于现时27.65厘米,而宋时尺相当于现时30.70厘米的结论,他的研究也得到史学家的赞许。

创新人才都表现出惊人的探索精神和强烈的探索欲望,遇到问题总爱“打破沙锅纹(问)到底”,不达目的,不甘罢休。有时他们提出的问题看似荒谬,好像在钻牛角尖,仔细回味却很有见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学问应该既“学”又“问”。问是学的先导,是思考的起点,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是向创新领域进军的“号角”。“问”就是向人请教,得到启发,揭开疑惑。

创新人才往往不迷信权威,不盲目屈从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不惧怕周围环境的压力,敢于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和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同时也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和纠正自己的偏见。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就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从不迷信权威。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究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种独立思考就是思维独创性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显露。

(五)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思维不仅能提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结合已有知识,产生新颖的、比较独特的思维成果。例如,同样解一道题,多数学生解题思路都差不多,而有一个学生却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解法,其思维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它与其他思维的区别就在于它提供了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特征。

创新思维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的思维,它包括一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创作新作品、发明新技术、研制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张衡发明地动仪,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赫歇尔发现天王星等,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辨证思维活动,是各种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

(六)有丰富的创新想象

在科学、创新活动中,完全依赖头脑中已有的知识,逻辑地推导出新的成果,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为了创新某种新东西,开始必须在头脑里想象出将要体现在物质客体中的东西。这正如英国物理学家延德尔所说的:“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测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力便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科学家中最杰出、最具有创新才能的人都具有高度发达的想象力,尤其是创新想象。

创新想象在学习过程中不同于再造想象,它不是以接受知识为主,而是以创造新的、独特的形象为其特征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共同组成了人类的创新活动。爱因斯坦曾评价想象力的重要性,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中的实在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创新人才还时有灵感闪现。灵感是人类创新活动中一种最神妙的精神现象、一朵最美妙的创造之花。灵感不是“神灵感应”,它是人在以全部的精神力量去解决所思考的问题时,由于偶然因素的触发而出现的顿悟现象。阿基米德在浴池中发现了比重原理,是源于灵感;凯库勒在睡梦中解决了苯的环状结构,是源于灵感。然而,灵感也决非偶然,而是科学家艰辛劳动的产物。

(七)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举办了一个中小学发明实验班。按设想能力和制作能力可以把实验班的学生分成三类。A类:设想能力较强,制作能力较强;B类:设想能力较强,制作能力较弱;C类:设想能力较弱,制作能力较弱。在这三类学生中,B类人数最多,他们往往想得出,却不一定做得出,制作能力一般远远低于设想能力。有一位学生共提出26个创造发明设想,但由于动手能力较差,到学习结束时,一件作品也没完成。

实验情况表明,青少年能否进行创造发明同他们制作能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实验班学生的创新设想能力都较强,制作能力就成了成败的决定因素。实验班的学生中,参加航模船模或无线电等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因为动手能力较强,所以创造发明的成功率较高。由此可见,善于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

实践能力是人全部能力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把人的智力转化为实践的物质成果;二是检验创新思维的正确性;三是对于意外或偶然现象萌发创新设想。学习始于问题,问题来源于实践,发现问题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实践操作是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实践活动的规律作了高度的抽象,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往复循环,直至无穷,便是创造新知、检验新知、应用新知、发展新知的法则。

(八)有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

人要有所作为,总离不开获取他人知识以启迪自己,而这些知识信息的获取必须通过利用图书、情报资料,通过人际交往或身临其境的见闻,运用信息技术进入网络世界等有效途径和手段。伽利略发明望远镜,是他从巴黎的一位朋友来信中得知荷兰有人将凹凸镜叠起来能将物体放大几倍的消息后,连夜制作、观察天体而成功的。这说明,创新人才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运用信息、加工信息,为创新成果奠基。

现代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信息资源的全球交流与共享正在变成现实。信息存储、检索和加工的地理界限已经打破,所有人都能通过网络,可以随意查询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数据、图表、文献等各种信息。创新人才更应该学会网络学习,利用好网络中的大量学习资源。

二、中小学生创新学习的特点

创新学习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已有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当然,对于中小学生,不能要求他们像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那样创新,中小学生创新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一)注重主动学习

学生的学习具备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但它还有自己的特点:学生要掌握的是人类积累的现成知识,而不是去发现新知识;必须运用有效的方法去巩固记忆,才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取新知识;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显然,这些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有利条件,尤其是由于有了教师的指导,犹如在黑夜里行路有了明灯指引,可以减少自我摸索的过程,少走甚至不走弯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运用这些特点,就容易养成被动学习和呆板学习的毛病。加之传统教育观念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上课听讲义,下课背讲义,搞填鸭式教学,考试主要靠死记硬背,这就使学生完全陷于被动的地位。本来在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地获取知识。

主动学习要求学生必须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学生懂得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控制。主动学习是创新学习的主要特点。学生一要知道学习的主人是自己;二要大力提高、优化主动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使自己真正成为创新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内涵有两点:一是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结合;二是因材施(施与)教与因材施(实施)学良好结合。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要建立“两个‘老师’教一个学生”的观点,其中一个“老师”是教师,另一个“老师”是学生自己。

(二)注重目标学习

创新学习要求学习者有明确的目标,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其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曾这样形容学生:“学生是已经有了某种程度而想更上一层楼的人。”他的话指出了学生的两个重要特点:有知识并有追求知识的欲望。因此,学习者要学会有目的地学习。

学生的智能潜力很大,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因此学生必须给自己选择更高的学习目标。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但人脑的潜力还很大则已为很多研究成果所证实。有学者说,“人类的大脑像沉睡的巨人”,具有创新学习意识的人是不能“让大脑沉睡的”,而应树立高目标,并通过努力奋斗、改进方法等,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水平低的人必成不了大才,目标水平高的人方有成为大才的可能。因此,从可能性与必要性来看,创新学习者要给自己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然后再努力达成目标。

(三)注重质疑学习

知识来源于问题。著名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得好:“唯一愚蠢问题是不问问题。”因此,创新学习要求学习者要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或结果,对所学内容能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从多种角度认识同一事物,或从同一事物进行多方分析。

质疑学习将学习的过程看作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产生了疑问,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有所“创新”。

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这是学习的心理过程。学习者要始终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信念,以事实为依据,不迷信任何权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中缺少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新。总之,质疑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创新学习的重要环节,学习者只有能质疑、会质疑,才有创新的可能。

(四)注重反馈学习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学习的价值,从而进行自我调节,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信息活动。反馈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反馈学习主动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更是创新学习的特点。

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可以是内在的,即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的全面评价;也可以是外在的,即他人对自己学习的全面评价。两种信息反馈对学习者来说都是必要的。学习者应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精益求精,以获得学业上的成功。策略性学习是反馈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都可看作是策略性学习的运用。学习策略的制订有以下几条途径: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人体生物节律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学习规律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学习任务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学习的阶段性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学习条件来制订学习策略;根据老师的教学来制订学习策略。

三、中小学生创新学习的方法

一般认为,学习方法是通过认识过程完成学习任务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或方式。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运用科学思维,遵循学习过程、学习规律、心理特征与个性发展等原理,去解决一系列学习矛盾的方法论体系。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性、普遍性、必然性和实效性特征,是学习规律的客观反映。创新学习的方法,是建立在科学学习方法基础上具有创新特色的学习方法。

(一)研究性学习法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理解,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上海市的教育工作者主要进行了后一种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已有不少成果,此不赘述。

(二)问题解决学习法

所谓问题解决,就是运用先前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新情境问题答案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是在新情境下通过思考去实现学习目标的活动。对问题的思考活动和探索过程就是问题解决方式。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原理,问题解决学习法有五个基本步骤。

第一,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最困难和最富挑战性的方面,因为它需要创新和坚持。学习者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行为。

第二,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指将发现的问题明确、准确地表达出来。如何明确问题,将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难易与进程。明确问题有两种形式:一是心理明确,只是简单地在头脑中考虑问题;二是外在明确,将问题以文字表达、示意图、表格、方阵、模型等具体方式表示出来。后者由于可大大减轻记忆负担,有利于问题解决,故应用较多。

第三,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明确问题的形式不同,形成的解决方法也不同。问题解决者在搜索方法时,主要采用算法式和启发式。算法式,就是把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所有操作方法都列出来,将之具体化,逐一加以尝试。启发式,就是从日常经验中借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帮助我们找出问题解决的一种提示或经验估计。此外,还有一些具体的问题解决方法,如重新表述问题法、尝试错误法、手段目的分析法、逆向法、类比法、分半法等。

第四,执行问题解决策略。在这一环节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经验的问题解决者,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会很快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更适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示出较强的灵活性。

第五,对问题解决的回顾与总结。对问题解决的评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一具体方法的适用性,通过自我反思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断改进问题解决的技能,加深对问题解决的理解。

(三)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是指主动地、有主见地学习,是人的自主性在学习上的表现。中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学龄前期为自发朦胧自主学习;学龄期为教师主导下的自主学习;学龄后为自觉独立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实质所在,未能科学地、充分地自主学习的人,巨大潜力尚待发掘。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预期性和参与性。预期性是思维态势超前的表现。在基础教育中,预期性的教育和教学在于能引导学生为未来而学;在学习上表现为能有目的地学、能有选择地学、能独立地学、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今后的学业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参与性是化个体思维为创新性的社会功能的实践。在基础教育中,参与性教育在于引导学生具有团体意识、行为和社会责任感,具体表现为: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知道并自觉遵守其规则,能为群体所接纳;具有人际交往的意愿和能力,能和集体成员相互协作、互相尊重,根据集体的需要承担和转换自己的角色,能在参与集体活动中主动学习;积极维护社会利益,在社会活动中自尊、自重,能发挥个人独特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应有的正当权利。

自主与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与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培养出具有完美人格的创新人才。

(四)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是学习者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以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学习过程。合作学习法是学习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学知识、长智慧、出成果的最佳途径。

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校因素,如内教学条件,教师教育,同学交往等;社会因素,如社会风气,社会教育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等;自身因素,如学习动机,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等。其中,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客观因素,自身因素是主观因素。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只要学习者在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的前提下与学校、社会、家庭密切合作,就能使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得到很大提高。

合作学习法具有以下价值:能全面地发展和锻炼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伴侣;使学校、社会、家庭、学习成员本身多方面能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系统,发挥整体效应;使学习者同新知识、新方法打交道机会增多,扩大信息传播量,将单纯的师生双向交流变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社会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的多向交流。

(五)发现学习法

发现学习法是指让学习者通过自己的“选择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发现学习法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使其独立实现认识过程,即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

发现学习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就是说人们的发明创造是一种发现,主动地学习、探究和运用已有的知识,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发现。科学上发明创造的原发现与发现学习中的再发现的差别,仅在认识程度的深浅,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顿悟、领悟。

发现学习法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在学科上,它最适合于那些能够引出多种假设、原理,能明确展开的数理等学科;在实施主体上,它适合于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想水平的学生。发现学习法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必须同其他学习方法结合一起使用,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法的使用,还需要配合逻辑性较严密的教材,尤其是具有较高的本学科学识水平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用发现学习法的中小学生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知识促成发现,对提出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渴望。创设特定问题的情境,要注意量力性原则。即是自己独立探究能力所能达到的“最近开发区”,发现既能答得了又能使之前进的难易度“适中”的问题。

标签:;  ;  ;  ;  ;  

论中小学生的创新学习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