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_区域经济学论文

再论“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_区域经济学论文

“行政区经济”概念再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行政区论文,概念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0;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0)03-0042-06

“行政区经济”概念,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主任刘君德老师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出。这一概念的提出,源自他对当代中国行政区划问题的关注,并抓住了当代中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这一典型现象。依托“行政区经济”概念,刘君德老师及其研究团队,把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辟了一个行政区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他们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学术界、实际政府工作部门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我们提出的“复合行政”也以行政区经济为研究的起点。[1]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研究的深化,“行政区经济”概念,逐渐暴露出界定模糊的缺陷,这影响了行政区经济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对“行政区经济”概念进行再探讨,不仅必要,而且紧迫。只有清晰界定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凸现其特有的学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出的复合行政研究夯实基础。

一、概念梳理

(一)文献回顾

关于“行政区经济”概念,作为提出者,刘君德老师首先给出了定义。但笔者发现,刘君德老师在其相继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对“行政区经济”定义的内容,在用语、强调的重点以及评价立场方面,存在些微的不同。现选择刘君德老师的代表性研究文章①,归纳其对“行政区经济”定义内容要点如下:

1.关于行政区经济的所指

(1)行政区经济是“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或者“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而且是“一种奇特的区域经济类型”或者“一种特殊的区域经济类型”,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称”。

(2)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相对应”或者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3)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相对应”。

2.关于行政区经济的特殊性

(1)行政区经济“以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割为特征”,既“与国际上地区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也“有悖于以统一市场为标志的市场体制国家的区域经济”。

(2)行政区经济“在中国表现得最为突出”。

(3)行政区经济是“中国转型期体制环境下出现的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区域经济”。

3.关于行政区经济的表现

行政区经济可归纳为“五大表现”,即“企业竞争中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生产要素的跨行政区流动受阻、行政区经济的稳态结构、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的高度一致性、行政区边界经济衰减性”。

4.关于行政区经济的特征

(1)行政区经济“以国内区域经济的分割为特征”。

(2)行政区经济“具有‘诸侯经济’的表现特征”。但诸侯经济“只用来描述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片面追求局部发展而产生的地区封锁、市场割据、重复建设等现象”,“只是‘行政区经济’运行中消极影响的表现”。

(3)行政区经济具有行政性、封闭性、两面性和过渡性的明显特征。行政性指“行政区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这是行政区经济区别于经济区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封闭性是行政区经济的主要特征,也是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有着本质差异的重要表现”,封闭性的一个表现是“生产要索难以跨行政区流动”,“行政区经济的封闭性与经济区经济的开放性背道而驰,从整体上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两面性指“行政区经济运行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个方面”。过渡性指“行政区经济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5.关于行政区经济形成的原因

(1)行政区经济是由于行政区划这一“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横向联系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但“我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导致行政区之间横向经济联系的阻隔,从表面上看是由行政区划引起的,实质上体现的是行政区之间的利益矛盾”。

(2)“在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与体制背景,各级行政区的经济功能十分突出,在地方政府强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十分严重,地方本位与保护主义盛行,从而使区域经济运行带有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色彩,正是这种行为,使行政区划界线如同一堵‘看不见的墙’对区域经济横向联系产生刚性约束,跨区域流动严重受阻,一体化难以实现。”

6.关于行政区经济的发展

(1)行政区经济是“我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它的典型表现时期恰是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系统由纵向运行为主向横向运行为主转换的过渡时期”。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行政区经济“呈隐形形式”或“多以潜型形式存在”。但“行政区经济将逐步向以横向系统运动为主的区域经济过渡”,也就是,“我国以纵向运行为主,过渡性质的行政区经济最终将走向以横向运行为主,区域之间有序竞争,开放的,一体化的完全市场性质的经济区经济”。

(2)行政区经济“将伴随中国整个转型阶段长期存在”。虽然1990年代以来,行政区经济运行“有所削弱”,但“从行政区经济过渡到经济区经济依然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改革过程”,行政区经济运行“将长期存在”。然而,“传统封闭的行政区经济是没有出路的,从封闭的行政区经济走向开放的经济区经济是基本潮流”。“问题的关键是要寻找到突破现有体制障碍的途径,消除行政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从而使得行政区经济“将发生质的变异”,“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行政区经济;或是形成具有行政区经济色彩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是“新型的行政区经济”。它具有开放性、协调性、双重性和正面性特征。

7.关于行政区经济的评价

关于这一问题,笔者发现刘君德老师的立场有一个从模糊到明确的过程。经过最初的模糊阶段,刘君德老师逐步明确其立场,他认为:

(1)“我国行政区经济的发展,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

(2)“‘行政区经济’具有‘贬’‘褒’双重属性”,“从正面效应来讲,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这种空前积极性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行政区自身利益的驱动下,一段时期后,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刚性约束越来越强……于是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在各个层面到处可以看到的市场分割、地方封锁、重复建设等诸多‘行政区经济’现象”;“在看到‘行政区经济’消极影响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在‘行政区经济’运行初期和中期”。

(3)行政区经济运行“将长期存在”,其中一个决定因素是“‘行政区经济’自身存在的主体正面效应”,并“逐步削弱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断凸显行政区经济的正面效应”,走向具有“正面性”的“新的行政区经济”。

(二)简要评论

“行政区经济”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刘君德老师及其研究团队强烈的现实关怀情节和勇敢的学术探索精神。刘君德老师抓住了当代中国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这一典型现象,并尝试把行政区划改革研究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辟一个行政区经济研究的新领域,以期对这一典型现象做出理论的概括和解释。用刘君德老师自己的话讲,即“在我们发现并提出行政区经济现象之前,人们看到的往往只是表面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很少有人注视区际经济关系中的行政区视角的系统研究。在我们的论著发表之后,引起国内不少学者的关注。人们逐渐对这一现象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许多人开始注意中国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关注中国的行政区划体制改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发现与初步建立的‘行政区经济’理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为逐步建立中国特色的区域行政-经济科学理论打下良好基础,有着‘铺垫’的积极意义。”[2]但由于基础理论研究积累不足,刘君德老师的论述,常常纠葛在标准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普适性和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实践的特殊性的张力之间,自治性不足。这集中表现在“行政区经济”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上,从而造成“行政区经济”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明确。具体如下:

1.内涵的不明确。内涵关乎一个概念质的规定性。为了明确行政区经济的内涵,刘君德老师除了凸显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这一规定性外,还借助“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经济”、“诸侯经济”等其他概念与之区别。从刘君德老师的论述中,可以推导出:行政区经济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的区域经济分割,而经济区经济是与行政区经济相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区经济是行政区间经济一体化,而行政区经济是经济区经济分割。显然,行政区经济属于区域经济现象。但刘君德老师又认为,行政区经济不同于诸侯经济,行政区经济还是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这不是标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标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指经济区经济,以横向联系为主,具有市场性,而行政区经济按刘君德老师的说法以纵向联系为主,具有行政性。那么,行政区经济到底是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还是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如果是区域经济类型,与标准区域经济学上的区域经济又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2.外延的不明确。外延关乎一个概念量的规定性。关于“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外延,刘君德老师在不同文章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造成了外延的不明确。(1)空间范围的不明确。当行政区经济指区域经济现象时,行政区经济指不同行政区之间的经济运行;当行政区经济指一种区域经济类型时,行政区经济指同一行政区内的经济运行。(2)时间范围的不明确。一方面强调行政区经济是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的具有过渡性的区域经济现象;另一方面又认为在计划经济时期行政区经济以潜在形式存在,还提出以纵向运行为主的行政区经济未来将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行政区经济。那么,行政区经济到底是与过渡期相连的短程时间现象,还是贯通传统计划经济时期、转型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长程时间现象。而且,既然是过渡现象,行政区经济当居于事物发展的两端之间,应既不是以纵向运行为主,又不是以横向运行为主。如果转型期行政区经济以纵向运行为主,那么与过渡前以潜在形式存在的行政区经济有何区别,过渡前是行政区经济吗?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的行政区经济,以横向运行为主,与经济区经济无异,那还是行政区经济吗?

由此,造成了理论阐释和政策立场的模糊:

理论阐释上的模糊表现为学科话语体系的驳杂。由于“行政区经济”概念的提出,当单独提到区域经济时,区域经济到底是指标准区域经济学上的区域经济,也就是刘君德老师所说的经济区经济,还是既包括经济区经济又包括行政区经济?这种不确定极易造成理解的困难。比如,刘君德老师一再强调行政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分割,如果把区域经济理解为经济区经济,那么行政区经济就是对经济区经济的分割,与经济区经济相对;如果把区域经济理解为既包括行政区经济又包括经济区经济,那么区域经济的分割,既指对经济区经济的分割,又指对行政区经济的分割,行政区经济是经济区经济的分割不难理解,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经济的分割就不知所云了。

政策立场上的模糊表现为体制改革方向的摇摆。最初,刘君德老师突出的是行政区经济的消极影响,潜在地持否定态度,认为行政区经济将走向经济区经济。接着,他提出行政区经济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而且指出在“行政区经济”运行初期和中期,行政区经济的影响是积极的,之后是消极的,但仍然认为行政区经济将走向经济区经济。再接着,刘君德老师又强调行政区经济的长期性,强调“‘行政区经济’自身存在的主体正面效应”,强调“逐步削弱行政区经济的负面效应,不断凸显行政区经济的正面效应”,走向具有“正面性”的“新的行政区经济”。由此带来的一个疑惑是:行政区经济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是先利后弊或先利大于弊后弊大于利,还是始终正面性效应为主体?如果认为是前者,那么行政区经济已完成其历史使命,将走向经济区经济;如果认为是后者,那么行政区经济不再是过渡现象,将通过进一步完善,走向新的行政区经济。但新的行政区经济是经济区经济吗?

笔者认为,如果要明晰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需要进一步讨论相关的二组概念:(1)经济区与行政区;(2)经济区经济与行政区经济

二、进一步的探讨

(一)经济区与行政区

区域的概念始于古老的地理学。概而言之,区域是地球表面空间的特化,[3]形式上是一个社会-地理单元,实质上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机体。不同学科,总是根据本学科的要求,赋予区域特定的学科属性。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指经济区或经济区域。从学科发展看,在传统的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概念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德国的奥古斯特·勒施。他认为经济区与市场区的作用有关。[4]从历史发展看,经济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是面向市场企业扩张的结果。[5]由此,笔者认为:经济区是伴随市场驱动的企业扩张,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空间集聚和扩散而形成的,基于劳动空间分工与协作的,以各级城市为依托的,具有很强内聚力的空间经济综合体。

行政区或行政区域,主要是行政学研究的对象。行政区是行政区划的结果。行政区划是国家管理在地域上的划分,即区分地域进行国家管理活动,其实质是国家权力在地域上的配置。因此,行政区划具有两个构成要素:地域划分和权力划分。行政区划可作静态与动态两种理解。所谓静态的行政区划,是指行政区划的现时状态,即行政区。所谓动态的行政区划,是指国家对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的活动。[6]由此,质而言之,行政区划就是权力的空间配置。[7]

行政区与经济区是两种不同的区域类型。区别如下:

(1)行政区是与一定等级政府相对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体,本质和主导功能首先体现在政治功能方面;而经济区则是与一定能级的经济中心(中心城市)相对应的自然、地理和经济综合体,本质和主导功能体现在经济功能上。

(2)行政区具有完整而发达的自上而下的纵向行政系统,具有严格的行政级别秩序;而经济区凭借的是横向的经济网络系统,具有高度市场化特性。

(3)行政区的运行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具有全区性的决策权、调控权和自己的利益追求;而经济区的运行主体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

(4)行政区具有明确和相对稳定的区域界定,并有法律效应,行政区域的边界具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空间的分界线,二是区域强制力量的终结界线;而经济区的界限具有示意性(模糊性)和动态性的特点,没有法律效应。相邻的经济区边界不一定泾渭分明,往往形成一个过渡带。

(5)行政区的创置和变更以政治因素为主,综合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等因素,行政区的大小和层次的多少主要取决于行使职权的需要,是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属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着眼于经济为主,大小规模主要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实力、区域经济联系、交通条件等,其形成不是人为的,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经济基础范畴。[8]

但在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又有紧密的联系。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一种以行政区域单元组织经济活动,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具有综合特点的空间经济。刘君德老师称之为“行政-经济区”。他认为,“行政-经济区”是与非行政-经济区(流域经济区,城市经济区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区)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区,并根据等级体系,把“行政-经济区”划分为省级-地区级-县级经济区。[9]

笔者认为,刘君德老师所谓的“行政-经济区”是1978年以来中国分权改革的产物。由于市场化改革初期,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经济区,中央向地方的分权,事实上使空间经济发展采取了行政区对经济区替代的方式。这就相当于同时期政府对市场的替代、政府对企业的替代。“行政-经济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区,其实是中国语境下空间经济的“块”现象。但这种行政区对经济区替代的改革方式,催生了真正意义的经济区的产生,而且经济区的发展,必将打破行政区空间藩篱。中国空间经济后续发展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都与之有关。

所以,尽管在当代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有关联,但行政区不是经济区,而且行政区与经济区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经济区往往跨越不同行政区。

(二)经济区经济与行政区经济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不言而喻指经济区经济。但刘君德老师认为,行政区经济既是与经济区经济相对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又是与经济区经济并列的区域经济类型。作为区域经济类型的行政区经济,在朱舜、鲁勇等中国区域经济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被完整地称之为行政区域经济。

行政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命题,在理论上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经济学家刘伟就提出了自己的疑惑。[10]首先,什么是行政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等,都是有待讨论的问题。其次,行政区域经济研究不是总量的宏观经济研究,也不是微观的企业研究,但不能不反映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如何处理相互间的关系,如何真正统一相互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突出行政区域本身的特殊性等等,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再次,行政区域经济活动中的政府行为,主要是地方政府行为,还是或者说在多大程度包括中央政府行为,地方政府行政与中央政府行政是有区别的,至少存在行政级别和层次的区分,但是,政府作为行政权力行使单位,各级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垂直性,从而使之权力运用不能不具有同一性,因此,是分析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还是分析包括中央政府在内的政府经济行为,很难区分,但不做严格的界定,行政区域经济分析的特点又如何体现。最后,如果在封闭条件下或在现实中,存在一定行政区域内的市场与企业,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与企业不受行政区域的限定。因此,如何在行政区域经济范畴内讨论市场和企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笔者认为,这反映了标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概念与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实践之间的张力,与其套用区域经济概念,不如直接用中国语境下学者非常熟悉的“快快经济”概念。

另外,从字面上讲,“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只有一字之差,甚至可以认为“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域经济”的简称。但作为刘君德老师研究团队的一员,陈占彪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区域经济学出身的学者一律选择用“行政区域经济”,而“行政区经济”几乎成为刘君德老师等使用的专利。经过分析,陈占彪认为,“行政区经济”与“行政区域经济”这两个概念,从目前学者对其界定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但差异是主要的,甚至也是完全相反的。从共同点来看,两者都将其界定在地方政府经济行为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但不同点很多:

第一,性质不同。行政区经济概念主要指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特定区域经济现象,强调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关系。而行政区域经济概念则将其定义在行政辖区法定政府所具有的一种自组织的经济活动,强调地方政府内部的自组织经济功能。

第二,着重点不同。行政区经济概念主要强调,地方政府间即行政区域之间,由于利益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因行政区划而造成的经济分割现象,是针对出现的消极现象而言的。而行政区域经济概念的着重点,则在于地方政府作为一个自组织经济主体,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定区域所独具的经济功能,是针对其积极一面而言的。

第三,评价态度和基本取向不同。行政区经济概念主要是对行政区经济采取一种批评态度,主要强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健全和政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行政区经济应该逐渐消失。而行政区域经济概念则是一种积极态度,正视行政区划是一个客观存在,倾向于通过对行政区域内部的政府管理行为不断改革,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功能。[11]

笔者认为,陈占彪对“行政区域经济”与“行政区经济”两个概念的区分,印证了笔者对刘君德老师“行政区经济”概念界定存在模糊性的判断。刘君德老师事实上是从标准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概念入手,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强调的是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对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但遗憾的是,又赋予行政区经济以特殊区域经济类型的规定,这模糊了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独特学术视角。

为凸显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特有学术价值,笔者将澄清界定取向,对行政区经济予以再界定。

三、概念的再界定

(一)界定取向

梳理刘君德老师及其研究团队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政区经济”概念,笔者认为,事实上存在四种界定取向:

1.相对于国家经济的地方经济或次国家经济。这种界定取向认为,行政区经济是一国之内非国家层面的按行政区边界划定的空间经济。由此,把行政区经济与国家经济和国际经济相区别。行政区经济,作为相对于国家经济的地方经济或次国家经济,类似于相对于国际经济的国家经济。这突出了经济的空间层次和空间幅度的属性。

2.相对于中央政府主导的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即国家通过中央对地方的分权改革,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推动所在辖区经济的发展,在各辖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地形成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按行政区来组织国家经济发展,强调地方政府对辖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这种空间经济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央政府主导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并同属非企业主导的政府主导空间经济发展模式。

3.相对于区域经济的特殊空间经济类型。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空间经济发展的一个路径依赖特征:行政区对经济区的替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计划经济,不存在市场经济下的区域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中央向地方的分权改革,使空间经济发展采取了行政区对经济区替代的方式,这类似于同时期政府对市场的替代和政府对企业的替代。于是,出现了一个不同于标准区域经济学中区域经济的空间经济类型。其实,这是中国语境下,学者非常熟悉的与条条经济相对的块块经济。

4.相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行政分割。这种界定取向,反映了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凸显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揭示了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

以上“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四种界定取向相互关联,采取何种界定取向,取决于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刘君德老师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真正价值,在于敏锐地注意到,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并从经济区与行政区关系的视角,把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与行政区划改革研究相整合,开辟了一个行政区经济研究新领域。他事实上是从标准区域经济学所理解的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切入行政区经济研究的,突出的是行政区经济的区域经济分割的内在规定性。但同时,他又放宽了标准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界定的条件,把行政区经济纳入与经济区并列的区域经济类型,这反倒模糊了行政区经济的聚焦点,损害了其应有的学术价值。为了凸出“行政区经济”概念的独特价值,笔者选择第四种界定取向。

(二)本文的界定

笔者认为: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而产生的一种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的区域经济分割现象,典型地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

对此界定,笔者强调以下要点:

第一,行政区经济是当代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空间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在传统计划经济下不存在,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亦不存在,是转轨时期的过渡现象。

第二,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分割是行政分割,分割的对象是区域经济,分割的形式是行政区划,但分割的实质是行政分割,即地方政府利用行政权力对区域经济的分割。

第三,行政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空间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行政区经济是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行政分割,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是通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对象。

第四,行政区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分割现象,而且是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市场一体化,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市场的行政分割,不是自然经济下非市场的封闭型分割,[12]也不是由运输费用、风俗习惯等非行政因素形成的自然市场分割。[13]

第五,行政区经济的典型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的冲突。这种冲突,实质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行政区与经济区的冲突,进一步说,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行政区与行政区的冲突。因此,行政区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行政区间经济现象,而不是行政区内经济现象,是跨行政区的经济区内行政区与行政区之间区域经济分割现象。

总之,“行政区经济”作为行政区经济研究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其界定的科学性,决定了构筑其上的行政区经济研究的基础是否牢固,也决定了行政区经济研究到底能走多远。本文对“行政区经济”概念的再探讨,仅仅是推进行政区经济研究以及以其为起点的复合行政研究的一小步。

注释:

①这些代表性文章,按发表时间先后次序,包括:刘君德,舒庆.一种奇异的区域经济现象——行政区经济[J].战略与管理,1994(5);舒庆,刘君德.中国行政区经济运行机制剖析[J].战略与管理,1994(6);刘君德,舒庆.中国区域经济的新视角[J].改革与战略,1996(5);刘君德.中国转型期凸现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分析[J].理论前沿,2004(10);刘君德.中国转型期“行政区经济”现象透视——兼论中国特色人文—经济地理学的发展[J].经济地理,2006(6).

标签:;  ;  ;  ;  ;  ;  

再论“行政区域经济”的概念_区域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