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原则与模式选择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原则与模式选择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系统原则与模式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持续发展论文,原则论文,模式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大纲的要求,到本世纪末,我国粮食总产50000万吨,棉花600万吨,油料2630万吨,糖料1.1亿吨,肉类3125万吨,奶类1875万吨,蛋类1250万吨,水产品1800万吨,农业总产值18569亿元,农村人均收入达800元。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对农业发展的技术系统进行合理地优化组合,确定其发展模式。我们认为,建立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目标模式应坚持的原则是:

1、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适应性原则

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适应性原则指的是某地的农林牧渔协调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技术、自然条件为转移。农业生产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作为农业生产对象的生物因环境而异,因而我们选择的农业技术必须因地制宜,无论农业系统平面结构、立体结构、时间结构、食物链结构以及能流最密集、经济效益较高的庭院经济结构,都必须依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特点,用系统分析方法以资源最佳利用为目的,从农林牧渔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以及农田中各种群分布结构三个层次上进行调整、优化,才能获得高效益。

2、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原则

绝对优势原则就是在选择农林牧渔结合方式和进行合理的农林牧渔布局时采用的相应的技术,应合成考虑各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选择最能适应该地区的生产水平最高、效益最大的行业技术进行规模种养,以取得农业持续发展的最佳效益。相对优势原则就是某地区按照相对比较优势原则,优先安排相对比较优势较大的作物及畜牧业、渔业来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基地。

3、注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原则

粮食问题一直是萦绕我们的四大问题之一,它是关系到12亿人口吃饭的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有限,解决好粮食问题至关重要。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仍不充裕,最高的1984年只有412公斤/人,因此,稳定粮食生产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另外粮食生产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特别是生猪业的发展。据测算,1991年我国猪肉生产的51.17%依靠粮食生产,牛羊肉生产的37.02%依靠粮食及其秸杆饲料。可见,粮食生产对畜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粮食的重要性,我们在选择技术系统模式的时候,就应注重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其技术含量,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4、整体性原则

整体论是系统论的核心,是技术系统建设的一大前提。这种整体效应的产生于系统整体结构的有序性,亦各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好的配合,只有当农、林、牧、渔各业技术,加上产前、产后的供销、加工、运输、服务、设备等技术及科技推广等环节配合得当,协调发展时,才能形成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高效率的整体功能,实现农业组织的最大生产力。

5、生态经济效益统一原则

建立持续农业技术系统要达到的根本目的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农民经营活动的根本利益,因此经济效益是进行农业技术组装与设计的前提。没有经济利益,生态效益就失去了经济目的和动力,也就谈不上建立持续农业。但是,没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农业生产也会失去“后劲”。在这里应该强调的是,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农业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生物与环境的整体功能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应根据山地、坡地、平原、湿地、滩涂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改造或调节可控制的环境因素,改善农业环境,以达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总体来说,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的目标模式应根据各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来确立,很难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模式,本文试图探讨的是具有方向性、指导性的发展模式。

(1)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中实现农林牧渔业之间持续发展的组装技术。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的建立必须综合考虑农林牧渔各业的协调发展。如前所述,各种农业技术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如果合理采用,将会带来更大的功效。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农业生产技术结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农林结合型、农牧结合型、林牧结合型、农林牧结合型、农林渔牧结合型等等。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中,应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养殖业,强调种植业与养殖业,尤其是与畜牧业的综合经营,实现农业系统中充分利用有机物,实现物质多层次的循环利用。与此相配套一系列技术将是今后重点研究的对象。

①农区农牧结合的持续农业模式。农牧结合方式和畜牧构成应当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畜牧业必须从饲料的供应类型、社会需求状况来决定发展的重点经营方向。即使是以商品饲料为来源的专业户或牧场,也应考虑就地取材。城郊型畜牧业应以发展养鸡、奶牛和养猪为主,除饲喂一部分粮食以外,要利用食品工业下脚料,增加肉蛋奶;农区以发展猪鸡为主,使剩余粮食转化增殖;牧区或半牧区以发展草食畜为主,但要避免超载放牧,破坏草原,导致产草量下降,最终使畜牧业不能发展。同时,应重视配合饲料的发展,提高初级产品向次级产品转化的效率。此外,发展农区畜牧业,要逐步打破现存的小农经济饲养方式,使畜牧生产户具有一定规模,以经济手段促使学习技术,饲养良种,销售产品,由目前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向商品生产转化。

②农林复合技术系统类型。农林复合技术系统是指将乔木或灌木作为农作物或牲畜生产的组成的技术,构成多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系统,实现高产稳产。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三大危机。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粮食、牧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毁林种粮,弃林从牧的问题,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气候失调,环境恶化。因此,除了对现有的天然林加以保护及合理开发外,发展人工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保护环境的战略措施。但是,为解决农林之间争地的矛盾,必须将农、林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建成生产力高、综合效益大的农林复合系统。它既可以提供粮食和农副产品,又可以提供木材及其它林产品,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减轻对天然森林资源的压力,进而有助于增强地力和提高农业系统的生产力,缓解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减轻农田害虫数量。

为了发挥农业技术系统的整体效益,其模式必须建立在农、林、牧、渔结合最佳比例的前提下,渔业同农、林、牧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整个系统的良性循环。由于鱼能量消耗少,饲料转化率高,不与种植业和林、牧业争地,因此,在有条件的多水地区应大力推广;以林养牧,以林牧促渔,林牧渔促农、养农、护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林牧渔结合生产结构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大力推广;林下种植草物,或在原有草地栽植树木,主要发挥林木保持水土及改善小气候,把植树造林的长期效益与农民的眼前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凡此种种,都需采取较高的复合技术,促进农业系统的协调发展。

③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系统模式。持续农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物质多层次多途径循环利用,通过生产与环境良性循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为了实现生物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主要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动、植物种群,通过食物链及生产加工链的组装、优化加以实现。为此首先要确定系统内的产业数目和农业生物种群数目及其之间的合理配置。由于植物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尽量扩大初级植物是生物能多层次利用的前提。为使整个系统的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利用获得充足的原料,使生物利用的途径和多层次有效地运转起来,尽可能多地安排以粮食生产为核心的初级植物,这是持续农业的首要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生物能多层次循环利用的模式及配套技术。

(2)实现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内生产组织、子系统内各种群组织的优化组合技术,以及各个环节提高效率的技术。农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系统与环境持续系统的协调关系,要靠技术结构来实现,如种植业的时间及空间配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因此,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调整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种植比例和结构,由单一的粮食作物结构逐渐向粮食、经济、饲料作物复合转化。通过农、林、牧、渔合成发展,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达到提高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农业生产措施的成功和失败,与农业持续系统各个环节的技术效率高低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农、林、牧、渔各业的技术成为制约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选择其发展模式时,必然要注重解决各环节的薄弱技术。

①种植业。在作物种质资源、高产抗性品质育种、杂种优质利用、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中低产土壤改良、土壤培肥和提高化肥利用率、节水增产灌溉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病虫草鼠和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等主要技术领域,要取得较大进展和突破。其中水稻、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继续保持国际上领先地位;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50%,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5%-50%,旱作农业技术的自然降水有效利用率达每毫米生产粮食0.6公斤,果园、茶园、桑园技术改造面积达到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达到1亿亩。

②畜牧业。以草食家畜品种培育、草场改良和建设、蛋白饲料开发和防治畜禽主要疾病等为重点,提高草场放牧集约化饲养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北方半农半牧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建设1.2亿亩人工草场,使产草量比天然草场的产量提高4倍以上,北方达3~5亩一只羊,南方2亩一只羊,研究牧区建设人工和半人工打草场技术,以及草地合理利用技术,防止草原退化;广辟蛋白饲料,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使饲料报酬率有明显提高。

③水产业。重点研究人工养殖、增殖技术、淡水鱼精养技术、近海水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增殖技术、饵料开发和配方技术、外海和远洋渔场捕捞技术,以及水产品保鲜、保活、贮运和加工技术。

④林业。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在营林方面,开展遗传育种研究,不断培育新的、生长率高的树种;在采运和木材利用方面,大力进行技术革新,提高木材的出材率和利用率,加强木材代用品的研究,以减少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研究,以减轻森林疾病的侵害;提高森林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森林资源的潜力,尤其是加强对中、幼林进行抚育改造,在不增加造林面积的情况下增加森林蓄积量。

⑤合理确定各业技术结构配合比例,促进各业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四季的差异,昼夜的交替,带来农业系统的时间节律。如光、热、水、肥都有明显的年循环和日循环,具有时空分布的不均性,如不及时地利用,转化这些资源,就不能形成产品,白白浪费。

农业时空结构设计,就是利用作物种群对环境资源需求的不同规律及农业生产的时间节律进行作物种植安排,使之与自然环境保持有限度地同步协调。减少各类型种群交替的空隙,力争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均衡利用投入的物质和能量。此外,创造一些条件改善资源中的某些限制因素,延长其它资源利用和转化的时间,也可增加系统的产出,提高其综合效益。

(3)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应注重人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主动性,将各种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应以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密切协调为中心,因此,必须将现在主要集中于生产过程的单一农业技术向两头延伸,形成开发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相结合的综合配套技术。而要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不论从技术创新、技术推广,还是技术使用,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农业持续发展技术系统的目标模式应是不断提高人员素质的动态系统,尤其是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①提高农民的素质,要让农民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自我组织,自我发展。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和现代科学知识,要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我国农村也有一些科普性质的协会,参加的人也不少,除少数开展一定的活动外,大多徒有虚名。农民自我组织意识不强,还缺乏自觉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动性。要提高农民素质,让他们之中有能力的佼佼者带头组成产业性的经济合作,推动技术的推广应用。我们认为这种农民的自我组织应当成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有效组织措施。

②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硬科学技术与软科学技术相结合。农业持续发展是个动态发展的长过程,也就是不断以现代化农业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农业技术的过程,走选择性农业现代化到全面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硬科学技术包括农机、水利、农艺、资源、开发、产品加工等科学技术;软科学技术包括规划、论证、经营、管理、预测等科学技术。如果缺乏全面规划,可行性论证、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及科学的经营决策,严密的管理措施,那么硬科学技术再好也难充分发挥其作用。那种认为只有硬科学技术才是科学技术,而软科学技术不是科学技术,至少不是重要的科学技术的传统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其错在于,忽略了软科学技术是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忽略了经营管理出效益,同样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大量事实。总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推进持续农业的发展。

标签:;  ;  ;  ;  ;  ;  ;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原则与模式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