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劳动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论论文,市场论文,基础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10)03-0142-05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均衡模型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然而,这些模型本身却是建立在市场表面的价格之上,缺乏牢固的价值基础。近年来,一些经济学家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他们或者在现存的一般均衡理论中引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如利润的平均化、利润率的下降趋势等等,或者直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一般均衡理论[1]。可惜的是,这些努力一直未能真正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建立起一般均衡理论。此外,国内一些学者也对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提出了若干设想[2][3]。
本文在完全竞争的假定条件下,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4],按照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建立了一个既包括劳动市场又包括产品市场的双市场一般均衡模型。
一、劳动价值论
设某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全部活劳动量为L,生产的产量为Q。Q=Q(L)是该行业的(短期)生产函数。假定Q(L)过原点、先递增上升然后递减上升,即当L=0时,Q=0;dQ/dL大于0;先大于0后小于0。根据劳动价值论,该行业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总量(用Z表示)可写成Z=L,单位产品价值量(简称“产品价值”,用z表示)为:
二、劳动市场
(一)劳动需求函数
现在根据劳动价值论和企业的剩余价值最大化行为推导劳动需求函数。设企业使用的劳动量为l,生产的产量为q,q=q(l)是企业的生产函数。企业的剩余价值函数可表示为:
即劳动需求量随产品价值的提高而增加。
(二)劳动供给函数
下面根据劳动价值论和工人的最优行为推导劳动供给函数。设工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为T。T或者用于劳动供给,或者用于休闲需求t,即T=
+t。于是,可以把劳动供给看成是休闲需求的“反面”。
休闲的意愿和能力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劳动力价值,一是非劳动收入(用I表示)。前者是维持劳动力再生产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价值,后者则包括来自财产的收入、来自政府的转移支付等。
劳动力价值与非劳动收入合在一起,决定了工人休闲(即不依靠劳动而“生存”下去)的能力和意愿。当非劳动收入给定时,劳动力价值越高,休闲的意愿和能力就越低;另一方面,当劳动力价值给定时,非劳动收入越高,休闲的意愿和能力就越高。由此可见,休闲需求与劳动力价值的变化方向相反、与非劳动收入的变化方向相同。
由休闲需求的变化规律不难推知劳动供给的变化规律:劳动供给随劳动力价值的提高而增加、随非劳动收入的提高而减少。用公式表示即是:
(三)劳动市场均衡:
它意味着,均衡劳动力价值随非劳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三、产品市场
(一)产品供给函数
将企业的劳动需求函数(1)代入生产函数q=q(1)即得相应的产品供给函数:
故随着劳动力价值的上升,产品供给量将减少。
(二)产品需求函数
前面根据劳动价值论和企业的生产函数推导了产品的供给函数。现在要根据劳动价值论和个人的效用函数推导产品的需求函数。生产函数帮助说明了价值与产品供给量的关系。与此相似,效用函数将帮助说明价值与产品需求量的关系。在这两个场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劳动和劳动创造的价值,但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也不可或缺。
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中,曾经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效用概念被有意识地回避了。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效用”不过就是“使用价值”,并没有什么“阶级性”[5]。他们对效用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必须是效用。”第二,“如果一个使用价值不用劳动也能创造出来,它就不会有交换价值,虽然作为使用价值,它仍然具有它的自然的效用。”[6]换句话说,效用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设个人的产品消费量为q,从中得到的效用为u,u=u(q)是个人的效用函数。个人的福利函数可表示为:
该模型决定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价值、均衡数量以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偏导数的符号表示:市场的产品供给量随产品价值的提高而增加、随劳动力价值的提高而减少;市场的产品需求量随产品价值的提高而减少。
将产品市场模型中的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代入均衡条件得:
用几何的语言来说就是: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力价值曲线和产品市场的均衡产品价值曲线不相互平行。
五、一般均衡的变动——比较静态分析
由模型(5)显而易见,一般均衡的劳动力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变动最终归结为五个方面的因素,即非劳动收入、劳动供给函数、劳动需求函数、产品供给函数、产品需求函数。
(一)非劳动收入的变化
假定非劳动收入I增加。根据劳动市场的均衡解方程w=w(z,I)有w/
I>0,故当其他因素(如产品价值z)不变时,非劳动收入增加导致均衡劳动力价值上升。从几何上看,它意味着劳动市场均衡曲线向上方(或左方)移动。劳动市场均衡曲线上移对一般均衡的影响有两种可能:如果劳动市场均衡曲线比产品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则一般均衡点将沿着后者向左下方移动,从而,一般均衡劳动力价值
和产品价值
都下降;反之,如果劳动市场均衡曲线比产品市场均衡曲线更加平缓,则一般均衡点将沿着后者向右上方移动,从而,
和
都上升。
(二)劳动供给函数的变化
(六)关于比较静态分析的一个结论
从上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无论造成一般均衡变动的原因是什么,一般均衡劳动力价值和一般均衡产品价值
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总是朝着同样的方向运动。换句话说,如果
上升,则
也上升,反之亦然。这个结果揭示了蕴含在劳动价值论中的一个重要规律:设某种劳动的劳动力价值越大,则它在单位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也越大,反之亦然。
六、一般均衡的实现——动态分析
(一)产品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稳定的一般均衡
先来看产品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均衡状态具有稳定的特点: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市场的竞争力量会促使它恢复均衡。
根据失衡的调整方向,可以确定系统从任意初始点出发的动态运动过程,即流线。图中给出了8条有代表性的流线。其中,有些流线一直保持在同一区域之内,有些流线则穿越边界,从一个区域进入到另外一个区域。但是,无论这些流线具有什么样的形状,它们最后都指向一般均衡点,即指向劳动市场均衡曲线和产品市场均衡曲线的交点。换句话说,经济“最终”将趋于一般均衡状态。由此可见,当产品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时,一般均衡是稳定的。
(二)劳动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不稳定的一般均衡
再来看劳动市场均衡曲线更加陡峭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均衡状态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市场的竞争力量不会使它恢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