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毅[1]2004年在《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为研究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提供良好的对照模型。 方法 选用封闭群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节段性小肠移植。带补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门静脉和受体肾下下腔动脉端侧吻合。静脉吻合采用下腔静脉前壁“一”字形切口,间断缝合的技术改进。肠道重建采用切除受体部分回肠,将供肠近端与受体肠近切端端端吻合,供肠远端与受体肠远切端端侧吻合后把供肠远端拖出,腹壁造口的方法。 结果 正式实验40次,术后5天成活率90%。手术未能成功的4只大鼠死亡原因分别为静脉吻合口血栓形成2例,术后腹腔内出血1例,不明原因1例。供体平均手术时间42分钟,受体平均手术时间58分钟,其中动脉吻合平均8分钟,静脉吻合平均10分钟。 结论 采用改进的方法行静脉吻合明显减少了静脉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为小肠移植实验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模型。
逯宁[2]2002年在《大鼠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研究肝肠联合脏器移植的免疫反应规律,探讨手术技术的可行性和两个脏器间的彼此作用。我们采用Wistar→SD种系组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构建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摸索模型制作的技术要点,观察术后受体及移植物生存情况,并与单独肝移植和小肠移植模型进行比较。分别在术后5、7、14天获取移植物标本,观察分析移植物浸润细胞组织学改变以及排斥反应强度,用TUNEL法检测移植物细胞凋亡,利用半定量PCR方法分析移植物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物Fas/FasL表达,并观察雷公藤多甙对肝肠联合移植后免疫反应的影响。 在造模过程中共进行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手术103次,技术稳定后手术成功率达到63.15%。其中70%以上受体获得长期存活(>28天),同期所行肝移植受体全部获得长期存活,小肠移植受体则在20天内死于排斥反应;组织学检查显示,术后5天移植小肠出现排斥反应,术后7天,单独小肠移植组移植物出现中-重度排斥反应,联合移植组移植小肠排斥较术后5天加重,但比单独小肠移植轻,至术后14天,肝肠联合移植组移植小肠病理改变开始消失;术后7天移植肝脏汇管区有炎胞浸润,14天加重,肝肠联合移植组和单独肝移植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术后移植肝和小肠都出现细胞凋亡,肝肠联合移植组移植小肠凋亡细胞较单独小肠移植组明显减少;单独小肠移植组移植小肠颗粒酶/穿孔素表达较肝肠联合移植组高:联合移植组移植小肠FasL表达较单独小肠移植组高。在移植肝脏,术后14天FasL表达较术后7天高,而联合移植组与单独肝移植组无明显差别;给以雷公藤多甙可使术后7天联合移植组移植小肠浸润细胞减少,术后14天移植肝脏浸润细胞也减少。 研究结论:(1)大鼠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模型,其制作成功有赖于精巧的显微外科操作和细致的围术期处理;(2)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手术与临床术式相近,可以满足临床前研究的需要;(3)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可保证两个移植物的同源性,且移植物血运符合生理要求,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后免疫反应规律的理想模型;(4)采用Wistar→SD大鼠种系组合行肝/小肠联合移植,移植物可被自然接受;(5)肝肠联合移植后免疫耐受的 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研究主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形成涉及淋巴系统活化,是一种主动调节过程:(6)移植后实质细胞凋亡与排 斥反应强度紧密相关;(7)穿孔素顺粒酶作为CTL活化的重要标志可以敏感地 反映m+CTL的活性,与排斥反应的强度密切相关:侣)在耐受形成过程中, 移植物Fas卜表达明显上调,提示机体可能通过这一机制调节免疫反应仰雷公 藤多贰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减轻排斥反应,有利于耐受诱导状态。
张洪义, 寿楠海, 李兆亭, 姜希宏[3]1999年在《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一种新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探讨移植肝脏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 大鼠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先进行肝脏移植,再进行小肠移植,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肠系膜上动脉与左肾动脉吻合,供体肠系膜上静脉袖套式与受体左肾静脉吻合,回肠下端在左下腹部造瘘,完成肝肠联合移植。 结果:手术成功率为62-5 % (15/24) 。手术平均存活为11-2 d 。手术后组织学发现:移植肝脏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1) 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在大鼠身上建立的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2) 肝肠联合移植后移植的肝脏不能起到保护移植小肠的作用。
娄诚[4]2002年在《大鼠肝肠联合移植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认为肝肠联合移植不仅是治疗短肠综合症患者并发肝功能衰竭的临床需要,同时也是在包括小肠的联合移植中利用肝脏的“免疫特惠性”,克服移植小肠排斥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本实验对相关细胞因子在肝肠联合移植免疫耐受中的特点加以研究,以期认识移植耐受的本质。 在Wistar→SD大鼠品系组合间,在无任何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原位移植肝被自发的接受,而移植小肠则被排斥。由此依据,本实验分为叁组:1.Wistar-SD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n=18);2.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n=12);3.Wistar→SD大鼠原位肝移植(n=12)。观察叁组动物各自术后生存情况,肝移植组和肝肠联合移植组大鼠分别于术后7、14天获取供肝,小肠移植组于术后5、7天,肝肠联合移植组于术后5、7、14天分别获取供肠,所获标本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各时段移植肝、移植肠中IL-2、IL-4、IFN-γ等细胞因子基因转录水平。 结果发现:肝肠联合移植大鼠和单独肝移植大鼠均获长期存活,而小肠移植大鼠于术后19天内全部死亡。移植物组织学检查证实,叁组大鼠各时段移植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排斥反应,单纯小肠组术后5、7天小肠排斥反应明显重于联合移植组小肠(p<0.05),至术后14天,联合移植组小肠排斥反应已有明显缓解趋势。细胞因子检查发现:IL-2基因转录水平在各组比较中无显着性差异;术后5天,单独小肠移植组IL-4水平明显高于联合移植组的小肠。术后14天,肝肠组移植肝中IFN-γ表达明显高于同时段肝脏组 天津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中文摘要 中<005),术后5、7天,小肠组移植肠fN-Y表达明显高于同时段肝肠 组(p<0*5)。 实验者认为:l在大鼠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中,肝脏成功诱导小肠耐 受。2肝脏耐受是一个与免疫激活相关的耐受。3.n-2是移植排斥反应中重 要的始动因素,但术后早期,移植物内n.2基因表达水平与移植物的最终 毁损无关。4 n-4同样参与急性排斥反应过程,术后早期 IL-4基因表达的下 调可能与免疫耐受有关。5移植物中fN-Y基回转录水平是判断排斥反应强 度,评价预后的重要指标,同时,术后早期持续低水平的IFN-Y表达是肝 脏诱导小肠耐受的重要原因之一。
张洪义, 寿楠海, 姜希宏, 李兆亭[5]1999年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建立一种新肝肠联合移植手术模型,探讨移植肝脏对移植小肠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同种异体肝肠联合移植,供体手术时门静脉和肠系模上动脉进行双重冷灌注,用冷新霉素液冲洗小肠肠腔并清洁.受体手术的先进行肝脏移植,再进行小肠移植,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肠系膜上动脉在显微镜下与左肾动脉油套式吻合,供体肠系膜上静脉袖套式与受体左肾静脉吻合,回肠下端在左下腹部造□,完成肝肠联合移植.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62.5%(15/24),手术平均存活为11.2天.手术后组织学发现:移植肝脏和小肠发生排斥反应.结论(1)袖套式血管吻合技术在大鼠身上建立的肝肠联合移植模型是可行的.(2)肝肠联合移植后移植的肝脏不能起到保护移植小肠的作用.
艾乐民[6]2007年在《腹部器官簇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简化型猪原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一种无静脉转流条件下的简化型猪原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方法50头长白幼猪配成25对,供受体为同一胎猪。经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原位灌注,摘取供体猪全腹腔器官,在后台修剪成肝、胰、胃、十二指肠以及近端2米空肠的器官簇,整块移植到切除整个前肠和中肠器官的受体猪。血管重建行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腹主动脉端侧吻合和肝下下腔静脉端端吻合。胃肠道重建行食管胃底端侧吻合和末端小肠腹壁造口。术中未使用静脉转流。结果进行移植模型25例,完成19例。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受体猪术后生存2小时~146小时。结论尽管围手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率较高,在无静脉转流条件下建立简化型猪原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是可行的,为临床腹部器官簇移植的开展和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改良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方法进行65次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手术。供体手术,先切除结肠和脾,再切除肝左叶和肝中叶。经腹主动脉行原位灌注,将肝、胰、十二指肠和约40厘米近端小肠及其所属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等一并切取,在冰水浴中修剪。受体手术,将供体器官簇的腹主动脉桥接血管与受体肾下腹主动脉端侧吻合,供体器官簇的肝下下腔静脉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然后开放血流。再将供体器官簇的十二指肠近端关闭,其小肠末端与受体十二指肠行端侧吻合。结果在旌行的65例手术中,后20例正式实验中有15例成功,成功率为75%,最长存活可达3周。结论成功建立了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腹部器官簇移植的相关研究。第叁部分:抗CD52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在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中的初步观察目的观察抗CD52单克隆抗体(Campath—1G)诱导治疗对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81只大鼠,其中36只为Wistar大鼠为供体,其余均为SD大鼠。分为5组,每组9只,A组为正常对照,B组为移植后无处理,C组为移植后小剂量环孢素A(1mg/kg/d,day0-day6皮下注射)免疫抑制组,D组为移植后正常剂量环孢素A(10mg/kg/d,day0-day6皮下注射)免疫抑制组,E组为移植后加Campath—1G(0.3mg/kg术中静脉注射)诱导+小剂量环孢素A(1mg/kg/d,day0-day6皮下注射)免疫抑制组。观察同种异基因大鼠wistar→SD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术后3、7、14天的不同器官的急性排斥反应病理,同时用ELISA法测定受体鼠的外周血中INF—γ、IL—2水平,分析比较Campath—1G诱导治疗对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与B组、C组相比较,在相同时间段的D组、E组外周血IL—2水平和IFN—γ水平均有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C组相比较,在相同时间段的D组、E组的各移植器官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次数要明显下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严重程度要减轻。结论在大鼠异位腹部器官簇移植模型中,抗CD52单克隆抗体(Campath—1G)诱导治疗和术后小剂量环孢素A联用并不增加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逯宁, 娄诚, 王鹏志, 朱理玮, 刘彤[7]2004年在《肝肠联合移植对小肠移植物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肝肠联合移植中肝脏对小肠移植物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肝肠联合移植、单独小肠移植及单独肝移植模型 ,每组取 12只受体大鼠观察生存期 ,另取 6只大鼠分别于移植术后 5、7、14d收集小肠及肝脏移植物 ,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并利用半定量RT PCR方法检测移植物中IL 2、IL 4、穿孔素以及颗粒酶B的mRNA表达。结果联合移植组受体生存时间 (2 7 83±4 4 7)d较小肠移植组 (11 5 8± 3 2 6 )d明显延长 (t=7 19,P <0 0 1) ,与肝移植组 (2 8 92± 2 39)d相比 ,差异无显着性 (t=0 75 ,P >0 0 5 )。联合移植组小肠移植物排斥反应较小肠移植组明显减轻 ,穿孔素及颗粒酶B表达水平降低。结论肝 /肠联合移植可以为小肠移植物提供免疫保护。
杨进城, 王志伟, 李朝龙, 林建华, 刘兴国[8]2004年在《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的损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5只,分全肝缺血、肠缺血及肝肠联合缺血3组,分阻断前、阻断末(45 min)、再灌注后0.5、2、6 h共5个时间点,分别活杀5只大鼠取材,测定血浆及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并观察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肝肠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血浆及肺、心、肾、胰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发生显着变化,血尿素氮、血淀粉酶及肌酸激酶混合性同工酶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结论肝肠联合缺血再灌注早期可引起机体其他脏器严重损伤;在相同热缺血时间内,肠缺血可能比肝脏缺血引起更大的其他重要脏器损伤。
张洪义, 张英谦, 寿楠海, 李兆亭, 姜希宏[9]2000年在《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的动物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多器官联合移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供体器官的获取、保存、如何进行移植手术、手术后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并发症的处理等多方面问题 [1 ]。我们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模型 ,并观察肝肠联合移植手术后动物存活状况及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逯宁, 何小玲, 田伟军, 梁晓宇, 王鹏志[10]2005年在《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方法分别以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进行肝/小肠联合移植,并进行单独肝移植或小肠移植作为对照,不同移植组各取12只受体进行生存期观察。结果肝/肠联合移植手术52次,手术成功43例,成功率82.7%。联合移植组受体有9只(75%)存活时间超过60 d,且小肠移植物存活。单独小肠移植组受体均于20 d内死亡,单独肝移植组10只受体(83.3%)存活60 d以上。结论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是研究肝/肠联合移植免疫学特性的有力模型。
参考文献:
[1]. 肝肠联合移植肝对小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肇毅. 南京医科大学. 2004
[2]. 大鼠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D]. 逯宁.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3]. 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J]. 张洪义, 寿楠海, 李兆亭, 姜希宏. 空军总医院学报. 1999
[4]. 大鼠肝肠联合移植相关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研究[D]. 娄诚. 天津医科大学. 2002
[5]. 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J]. 张洪义, 寿楠海, 姜希宏, 李兆亭.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1999
[6]. 腹部器官簇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D]. 艾乐民. 浙江大学. 2007
[7]. 肝肠联合移植对小肠移植物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 逯宁, 娄诚, 王鹏志, 朱理玮, 刘彤.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8]. 大鼠肝肠缺血再灌注对远隔器官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 杨进城, 王志伟, 李朝龙, 林建华, 刘兴国.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4
[9]. 用袖套式血管吻合法建立肝肠联合移植的动物模型[J]. 张洪义, 张英谦, 寿楠海, 李兆亭, 姜希宏.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0
[10]. 大鼠肝/小肠联合整块移植模型建立[J]. 逯宁, 何小玲, 田伟军, 梁晓宇, 王鹏志.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