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_外交争端论文

“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_外交争端论文

“‘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外交论文,和谐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谐世界”理论是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哲学的新概括,是新时期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方针和指导外交工作的理念。“和谐世界”理论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由中国15家著名国际问题教学与研究机构联合发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07:‘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于2007年6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7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围绕“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脉络、提出背景及原因、内涵与特征、影响与意义及其在中国外交中的实践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一、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具备了一个理论所应有的完整、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发展。它尽管还不是一个非常完整、完善的理论,但通过专家学者的努力,可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自己的国际关系方面的系统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正处于一个发展过程中,是中国外交理念延续性的表现,尽管理论本身还可能有一些让人疑惑和深思的地方,但这正说明它是一个概念和实践都在发展中的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所副所长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立统一规律在国际关系中的重新认知和运用,是符合新中国外交发展轨迹的新理念。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何兰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是和平发展思想或者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新时期或新的发展阶段的一种理论升华。

二、关于“和谐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原因。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有它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其国内背景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经济社会文化的巨大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其国际背景即为国际形势、国际关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建构主义兴起并在冷战后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建构主义思想对于“和谐世界”理论的提出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所长张宇燕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提出的前提存在着这样几个基本假定:一是人类有共同的利益存在,也有共同的风险;二是人类的理性是可靠的;三是世界是可构造的,世界的未来是今天人类选择的结果;四是每个国家对选择都负有责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时殷弘教授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和谐世界”理论产生的因素,即世界政治基本性质正在经历变化、变迁;“和谐世界”的理念或理论基于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伟大实践经验;中国政府、人民关于世界秩序和世界面貌的价值观;基于中国的大战略需要。

三、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应该包括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源自世界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新型的世界秩序观以及中国作为倡导者、实践者的地位与作用。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刘惜戈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作为一种非现实状态的“愿景”,把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谐”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民主思想、法治理念、人道主义等人类文明成果相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治理构想。“和谐世界”是对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和践行的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秩序观、新文明观的综合表述,是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和谐世界”理念所蕴含的精深之义在于开诚之心、远虑之识、同化之力。“和谐世界”理论还具有法制、普惠、约束、融合和环保这五项功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研究员将“和谐世界”的内涵概括为一种理念、一个相对性概念和一个长期目标,认为实践“和谐世界”理念不止需要一代人或两代人的努力,而是需要一个世纪、甚至几个世纪的奋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周丕启副教授从战略学角度指出,“和谐世界”是对新安全观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从哲理层面发展了新安全观。“和谐世界”突出了共性,强调安全的普遍性。“和谐世界”还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国家的安全维护更应该通过合作和共处来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承认差异性、多样性和矛盾性,其指导下的国家大战略应以控制威胁为主要目标,包括消除产生威胁的根源和控制威胁的程度、强度和范围。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不是一种标新立异、刻意倡导的新意识形态,而是一种旨在超越不同意识形态对立、容纳不同价值规范体系的外交哲学理念。“和谐世界”理论应当不断得到完善,以解释外交实践中出现的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增强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关系;“和谐世界”理论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尊重多样性与遵守国际准则的关系;现行国际秩序与公正、合理新秩序的关系;维护中国利益与维护国际利益的关系;中国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关系,等等。

四、关于“和谐世界”理论的影响与意义。在论坛的开幕致辞中,程天权教授开宗明义地指出:“和谐世界”理论对于开创中国外交和国际关系新局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世界知识》杂志社总编、中国驻联合国前副代表沈国放大使认为,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体现了新的外交智慧,增强了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改造力,丰富、发展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为研究国际关系实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外交学会前会长、中国驻德国前大使梅兆荣先生认为,“和谐世界”思想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理念和目标,它是新一代领导集体对新时期中国外交理论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一个新发展。

五、关于“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实践。崔立如研究员认为,中国外交大概应该从三个层次来实践这一理念:第一个层次,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如果一步一步向比较理想的目标迈进,就是对推动“和谐世界”理念逐步接近于成为现实目标的一个最大贡献;第二个层次,在我们整个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是孤立的,它跟世界有着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外交政策方面能够体现“和谐世界”理念推进的行为,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如果我们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而且确实像政策口号所说的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本身就是一个贡献;第三个层次,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解决国际争端中包括解决双边和多边争端中,能通过一种带有创新性的方式避免对抗,最后能够在解决的方式、方法、途径上创造一种共赢局面,这也是一个贡献。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部学部长小岛朋之教授认为,中国的“和谐世界”理论在具体外交实践中表现为建设“和谐世界”的外交,同时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实行的全方位协调外交,它把与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大国的协调放在重要位置,把与东南亚和中亚等周边地区的协调作为首要任务。金熙德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的本质决定了推动建立“和谐世界”不可能依靠制造对立与对抗的不和谐方式,而只能靠宣示、示范等说服与感召的方式;中国应是“和谐世界”理念的倡导者,而不是某种“和谐世界运动”的领导者。林利民研究员认为“和谐世界”理论在中国外交的具体实践中还应注意两个层次上的统一与平衡:第一层次是理念与能力及国家利益应该具有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第二层次是理念与国际潮流、国际发展趋势应具有动态平衡关系。

标签:;  

“和谐世界理论与中国新外交”研讨会综述_外交争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